为您的孩子多加一件“衣服”比什么都重要!

 

医院是一所大学,让人一夜之间成熟长大。...

行早理财师事务所

成就理财师的专业价值!


作者丨Dora

来源丨公众号 无趣的Dora
体面的人很多
你也应当是其中一个
我对儿童保险规划很在行,但我并没有孩子。很多人对我的评价是:“我觉得你说的好有道理,可是……你怎么这么年轻?!”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经历与年龄联系起来,每一个年轻人应该都被这样diss过:“你还年轻,没有生活经验,不懂保险”。

这话有一定道理:毕竟,一份优秀且合适的保险规划,确实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但是,经验并不来源于年龄,而在于经历、体验和总结。否则,就虚长了岁数。

所以,为了弥补年龄上的短板,我给自己培养了一个习惯:经常去儿童医院和大医院的儿科走走,多去感受。

首都儿研所,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地方。
1yyi
低调


皮肤科那一层,灰突突的墙面上常年挂着红色横幅:

“坚决打击黄牛,我院保证供应儿童肤乐霜”

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儿研所的肤乐霜是明星产品,治疗儿童湿疹有奇效,甚至大人们都用来当润肤霜,价格曾一度被炒作到五倍之多。

儿研所成立于1958年,挺久的,也挺旧的。都说儿研所是中国的的顶级儿童医疗机构,看装修真是一点都看不出来……

很多公立医院都是这样神奇的地方:不现代化、环境一般甚至不太好,但就是医生厉害,有绝招。

所以,在儿童医疗资源极端匮乏的今天,儿研所的小患者越来越多
2yyi1
特需,才是刚需


都知道医疗资源很紧俏,可是到了儿童医院才能了解到,什么叫真正的稀缺。

今年的北京很复古,春天竟刮起了久违的沙尘暴;再加上春天本就是过敏源纷飞、各种细菌病毒肆虐的季节,孩子们年幼的免疫系统就承受着各种折磨。

一天,我十点多到首都儿研所,家长们挂号早已排起了长龙,剩余诊号在屏幕上滚动,眼看着各科室的号就要售罄。

红色字体醒目地标注着:剩余为数不多的诊号都是普通门诊;特需专家门诊:0。一个都没有。

跟一个孩子妈妈聊起,她说,她的孩子要定期来复诊,好几次了,从来没有挂上过专家号,“好多人等着呢,每次一放开就没了”。

那排队的人是黄牛还是病人呢?孩子妈妈想了想说,“我感觉都有吧,黄牛也有。”

“像我们挂号,有专家号的时候肯定先挂专家号,专家号没了才挂普通门诊。” 专家号和普通门诊什么区别呢,我问。

“我感觉也没啥区别,给孩子看病嘛,就是图个安心。”

排队等待的父母们
3yyi1
300元的争执
那天我没有坐电梯,从B1到四楼,沿着楼梯一层一层往上走。

走到三层还是二层的时候,一男一女在讨价还价:

“哎,便宜300行么。”

“大姐,我这也有成本哎。”

哦,票贩子。

等我转了一圈下来再次走到那个楼梯间,这两个人还在僵持。台词都没变:

“哎,便宜300行么。”

“大姐,我也有成本哎。”

给孩子看个病,300都不愿意花?惭愧地说,我是带着鄙视从这两人身边路过的。可回到家后才觉得不对,儿研所的专家号就是300。便宜300,这倒卖的号到底要多少钱?

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帖子,博主带孩子去看病,那时候普通号5块钱一个,票贩子要了她200。

所以,现在的专家号被炒到多少了?
央视屡次报道的号贩子
4yyi1
小组模式,分工协作


当时,我和这个妈妈坐在二楼的一个诊室边上。小朋友据说有两岁,趴在妈妈的胸脯上,头埋得紧紧的。妈妈开始翻推推车里的包,拿出手机来远程遥控孩子爸爸:

“你在哪儿呢?化验单拿回来没有?”

“哎!你记着两个啊,一个B超一个验血的。”

妈妈声音有点大,小孩子扭了扭身体,好像有小情绪了。我打算帮妈妈拿一下手机,她谢绝了。看,现在人的警惕性都很高,尤其面对孩子的时候。

一个娃生病,爸妈齐上阵——放眼望去,这在儿研所基本是标配。还有一种豪华配置,就像正在问诊的这家人。

两个老人堵在诊室的门口。透过缝隙望进去,妈妈抱着孩子坐在医生跟前,医生边写这什么,一边抬头跟孩子父亲叮嘱了几句。

一个娃生病,一家人进入战斗状态。

这个诊室的对面就是洗手间,但是没人介意。
5yyi1
在儿童医院,没有人不狼狈


踏进候诊区,一股浓烈的二氧化碳的燥热扑面而来。

当爸妈的都相互体谅,两个椅子上都勉强挤了三个家长。还有的家长没座位,索性围在叫号的屏幕前等着。

医院这种地方,让人天生地觉得不友好,尤其对孩子来说。小朋友手上都得有点什么,来分散注意力。

大一点的孩子手上的魔方转得飞快,小孩子的边儿上,有熊大熊二在天上飘。

近处有一个父亲端着手机抱孩子,孩子的小手在屏幕上划拉,小胖手戳来戳去。我走进一看,屏幕上开了一局王者荣耀……这算坑队友吧?

从候诊区出来,化验室的队伍一直延伸到电梯间。

有一个孩子在队伍中跟妈妈撒娇:

妈妈,小汽车,妈妈。

妈妈你说过要给我买的。

母亲没应,孩子就地闹起来大喊大叫,“你答应我的!你说话不算数!”

这和电视剧的剧情不一样。

周围没人围观,好像习惯了一般。

孩子没有哭,母亲也没有崩溃。

孩子眼中有愤怒和凶狠,母亲眼底尽是疲惫。
6yyi1
四层是门诊手术,也许是手术的孩子不多,四层显得空空荡荡。在儿童医院还有这么宁静的地方,反而让人有点不习惯。

于是我坐下来,隔着窗户看外面的沙尘暴。

楼底下有两个小点儿,在草坪边上,刚进来的时候他们就在那里,是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在摆弄玩具。儿子带着夸张的防毒面具,父亲带着口罩。

门诊楼已经走完,住院部我不打算去了。

不敢。

7yyi1
做保险咨询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孩子岁数大一点的家长,比孩子岁数小的家长更容易沟通。孩子生过病的家长,比孩子没生过病的家长更容易沟通。生二胎的家长,比家里只有独苗苗的家长更容易沟通。

父母对孩子的关切绝对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让人盲目,没有经历也一样容易让人过分自信。

但是医院这种地方,去过一次就印象深刻,瞬间领会自我的无知和局限。

对于一个没有孩子的人来说,每一次去都意味着新世界的大门正在打开。对于有孩子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8yyi1
陆陆续续地,我去了很多医院的儿科。

我逐渐真正认识到:

孩子出了大事,一定是全家人齐齐上阵,惊心动魄。

孩子出了大事,全家人一定是有求必应,不惜一切代价。

这些体验酝酿成情绪,最后汇集成思路,一并体现在了我的儿童保险规划中。

为孩子投保,没有什么比“充足”这两个字更重要。

充足,第一体现在保额上,第二体现在覆盖范围上。

我们总是擅长用理论和公式,把自己武装得理智、油盐不进,而忽略了根本的目的。给孩子买重疾,买3倍还是5倍年收入重要吗?

媒体长篇累牍地渲染白血病、渲染儿童癌症的人间惨案,动辄筹款上百万元,给孩子买重疾不买到100万,心里不虚吗。

何况还有那么多可能会花钱的地方,我们并不知道。

孩子要玩具你给不给?

黄牛要钱你给不给??
9yyi1
说到黄牛,一定会有人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说我不对,批评我助长邪恶的风气。

这让我想到一段对话。

红灯亮了,马路上的车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个人要过马路,一把被同伴拦下。这人理直气壮地说,“他闯红灯!我看他敢撞我?!”

同伴又好气又好笑,“他要是真撞了呢?你还有跟他讲道理的机会?”

成年人的世界除了对错,还有利弊。

那天在医院碰上的和黄牛讨价还价的妈妈,也不知道她最后成交了没有。没成交是妥协,成交了估计也是。

医院是一所大学,让人一夜之间成熟长大。
END
(点击了解更多)


    关注 行早理财师事务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