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强整本读经典:《挪威的森林》 活动回顾

 

青春泥沼的成功突围。...







2018年4月22日晚,特邀嘉宾复旦附中的王召强老师在志达书店和文学爱好者们共品《挪威的森林》。对于青春与成长,王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种种观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回顾4月22日,重新走进《挪威的森林》。

【活动回顾】
题解《挪威的森林》与全球化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这是一部全球化小说,就写作内容而言,它和日本传统文化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更多的是全球化、美国化的小说。

小说里涉及到的音乐与电影与美国更相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麦克阿瑟登陆日本,在麦克阿瑟的主导下,日本完成了军国化到现代化的转变,到了1964年,日本基本上就走出了二战阴霾。1964年东京奥运会标志着日本重新走向国际社会,所以村上春树这一代战后出生的人,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直子 OR 绿子



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69年,1970年。“这一年总是让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陷入那般滞重而深沉的泥沼。”

因为这个时候他同时爱上了两个女子,一个是直子,一个是绿子,她又不能接受绿子,因为直子还活着,他要尽到照顾直子的责任,所以这样的话他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泥沼,最后解决这个戏剧冲突的方法只能是直子自杀。



《致挪威的森林》邢万里
沧桑巨变



“我四周的世界则面临一切沧桑巨变。约翰•科尔特兰死了,还有很多人死了。人们在呼喊变革,仿佛变革正在席卷每个角落。”

约翰·科尔特兰是一位爵士乐的大师,在1969、1970年实际上日本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比如三岛由纪夫自杀,但村上唯独格外提及科尔特兰的逝去。



约翰·科尔特兰
守旧派  OR  新青年



“永泽这个人,对他了解越多,越觉得此君古怪。我在人生旅程中,曾经同相当多的古怪人相遇、相识和相交,但遇到古怪如他的人,却还是头一遭。论读书,我辈较之他可谓望尘莫及。他宣称: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

——《挪威的森林》

永泽代表了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完全没有受过日本军国主义影响的新青年。



电影《挪威的森林》中的永泽
纯文学崩塌 OR 新作家崛起



村上春树的出现,与国内纯文学的阶段性坍塌是同时进行的,它本身又是这种坍塌的象征。因此,村上与其说是代表日本的作家,不如说这位全球化的作家刚好是日本人。

——三浦玲一《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

村上春树在全球都非常畅销,他把民族性的东西基本都抹掉了,无论身处于何处的人,都能看的懂,而村上的崛起与日本纯文学的坍塌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两人的先后自杀,日本纯文学的代表仅剩大江健三郎。严格意义上讲,村上已经超过了纯文学的影响力,成为了一名超级畅销书作家。



村上春树
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娴静 AND 凄婉

这部小说是我迄今一次也没写过的那一种类的小说,也是我无论如何都想写一次的小说。这是恋爱小说。虽然称呼十分老套,但此外想不出合适的说法。一部动人心魄的、娴静的、凄婉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腰封》



我和直子穿的都是胶底鞋,几乎听不见两人的脚步声。只有踩上路面硕大的法国梧桐落叶的时候,才会发出“嚓嚓”的干燥声响。而一听到这种声响,我便可怜起直子来。她所希求的并非是我的臂,而是某人的臂,她所希求的并非是我的体温,而是某人的体温。而我只能是我本身,于是我总觉得有些愧疚。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第三章》

渡边 AND 盖茨比

这本小说具有极重的个人性质,这本小说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有相同的性质,可以称之为是一本半自传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之所以‘了不起’(伟大)是因为,这种表达了20世纪美国式资本主义之必要性的爱情寓言,象征着20世纪美国式帝国主义的征服和梦想。现代主义式的帝国主义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的是我们生活的20世纪美国式全球主义的欲望。”

——三浦玲一《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
最开始的盖茨比原来是很穷的,初恋女友也嫁给了另外一位橄榄球运动员,后来他通过贩卖私酒发家致富,拥有钱财以后便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初恋女友住所的对面,隔湖相望。

“对十八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约翰•厄普代克的《半人马星座》。但在反复阅读的时间里,它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给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非常流行私小说,即作家描写自己私生活的小说,一般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私小说发展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表现生存危机,例如《人间失格》;另一种克服生存危机,例如《挪威的森林》。
在日本,描写作家自身现状的赤裸裸的“私小说”风靡一时,不过太宰治的小说比普通“私小说”要真实千万倍,太宰治将自己活得宛如文学一般……作为第六个儿子,从小就不受父母的青睐。童年时期起,作为高官子弟的自尊心与家人的冷眼相待使太宰治与佃户们亲近,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内心矛盾,让他终生都带有不属于任何阶级,不上不下的感觉。
太宰治出生于优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战败之前很久,就开始踏上了通过自我放纵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他是在“虚脱”状态被确认为一种集体症状之前,就已经疲惫绝望的那些岁月的一个例证……太宰治个人的恶魔性,看来成了战后时代混乱与颓废的象征。
中国的私小说作家最著名的就是郁达夫,他曾在日本留学,其代表作《沉沦》就是非常典型的私小说,内容写的就是作者在日本的经历。
成长小说: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
前进 OR 停留

凡是属于克服生存危机的都是成长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
“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第一章》



“时至今日,我才恍然领悟直子之所以求我别忘记她的原因。直子当然知道,知道她在我心目中的记忆迟早要被冲淡。唯其如此,她才强调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

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第一章》

小说的第一章,情感基调就已经奠定好了,从小便只和木月亲密接触的直子的世界是封闭的,以至于在木月死去后她不知道该如何和别人接触,甚至不知道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她从木月的死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直子的死是还我明白: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法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鸣,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在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玲子的谐音和灵魂的“灵”是谐音,她所代表的就是直子的灵魂,玲子最后从疗养院里走出来,实际上代表的是直子,她自身是带有象征意义的。
问答环节

【问答环节回顾】
村上的书读起来觉得故事性不强,故事比较平淡,一点点小事会悟出一些哲理,村上是您喜欢的作家吗,您怎么看待他呢?

村上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类型。他太畅销了,太多人喜欢他了,我想研究一下是为什么,因为这部小说是全球化小说,他的其他小说也没有太高深的哲理,不是理念小说和哲学小说,故事性还可以,他所要达到的高度还没有达到,他的作品是比较迎合读者的。
— END —
长按添加“志达书店-活动”小助手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关注 悦悦图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