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知是红楼第几层

 

访《红楼梦》专题选修课刘奕男老师...

点击上方“北语记者团”关注我们吧

知是红楼第几层


——访《红楼梦》专题选修课刘奕男老师
红楼一入深似海,从此文学是故人


咖啡厅中,我有些紧张地期待着主人公的出现。很少有受采访者约在咖啡厅中,原因是不习惯微信对话,况且,这位刘老师博士毕业才大半年。刚到约定的时间,老师背着一个简单的黑色书包,走向站起来的我,有些腼腆。

“所以,您是在什么契机下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咖啡厅昏黄的气氛,总适合回忆。

“其实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看得最晚的。在当时那个一脸懵懂的年龄下,感觉《红楼梦》的情节很缥缈,所以总是没那么容易吸引我。开始真正关注《红楼梦》大概是初中时,那时电视上热映戏说清史的各种连续剧,知道了演员邓婕,恰巧邓婕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饰演了王熙凤——我就很好奇,王熙凤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别想去探究。就这样逐渐通过人物,扩展到情节;再通过一个人物、一段情节而延展开,慢慢地静下心来,真正开始走近这部作品。高中时第一次完整地读完《红楼梦》,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带给我许多疑问和困惑,于是我又进一步开始关注研究红楼的著作。”

87版《红楼梦》

王熙凤

(图源网络)
似乎感受到自己的思绪飘远了,他把自己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红楼梦》的电视剧在当时那么火,老师怎么没追星,倒是陷进了原著?”

因为年纪相仿,以自己为例,总觉得老师的关注点似乎异于很多人。

他笑了,“可能和爱好有关,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文学,喜欢分析文学人物,阅读故事,加上当时其实我们后续能接触到的演员曝光方面很有限,不像现在,一个电视剧出来,扮演者火了,会有很多周边,综艺,广告的拓展。所以当时我是更乐意在看完后向《红楼梦》本身的更深处走,而不是停留在周围。”
虽云满纸荒唐言,后人竞猜其中味
“其实《红楼梦》自身就是一部大块头,一块难啃的骨头,加上研究红楼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在您进一步探究红楼的时候,会有泛舟沧海的感受吗?您认为庞杂的红楼研究中,是否会有解读过度的情况?”

他直了直身,呼口气,似乎又陷入了回忆。

“我是从《红楼梦》诗词的赏析,情节赏析的著作看起的,这些研究算比较基础。然后想深入到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艺术手法、不同流派的研究思路这些领域,就读了一些胡适、俞平伯,包括周汝昌,刘心武的著作。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一些观点很有意思,通过这些观点,更全面地了解了不同的解读红楼的角度。但是看多了也会觉得,一些观点有时候会剑走偏锋,突破了应该有的深度,反而会有点阐释过度。比如刘心武研究的秦学(红学中研究秦可卿人物的派系),刚开始觉得,人物原来还可以这么分析,但后来发现如果一定要把所有的人物和情节一一联系到清史上,包括后来他想用他的逻辑把红楼梦现有的后四十回推翻,自己去续写,就会有点夸张。”

“对多数人来说,如果你不是真正想靠研究红楼立身,我觉得,停留在严谨的探究阶段就很好了,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不能过于玄幻,还是应该从现实角度看,回归文本。我认为,文学的解析,除了个人的观点,还至少应该达成某些共同的认识。”
轰轰烈烈不堪怕,冷冷清清是可悲


杯中的饮料少了一半,话题不受控制地向外延伸着。

“其实我个人觉得,刘心武的这种研究不能说全无道理。因为如果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在读红楼的时候,会觉得有的地方的确有些奇怪和说不通,而且他能够自圆其说,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可以选择性的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把《红楼梦》了解得更多元化。包括现在对红楼梦的饮食起居,建筑园林的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他说着,似乎在和自己对话,“红楼梦的神秘性可能也来源于它是个半成品,如果它是个完整的作品,可能会丧失很多研究的角度。”

我起了玩心,提出了一个更有些极端的例子,想要进一步考验他作为学院派,能够接受的对红楼的衍生程度在哪里。

“那么,不知道您又会如何看待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大举选角翻炒《红楼梦》的现象呢?”

没有想象中愤慨地大声批评这种现象的画面,他皱眉认真地思考着,“现在大家的生活好像需要这样的刺激和调动。有人讲它是炒作,其实它算是一种广告效应。我觉得现在大家真正愿意去读书的时间和精力都不是特别多,所以如果有这样的形式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倒不管形式是怎样,如果它整体上还是以一种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调动大家,是值得提倡的。比如新红楼梦选角的时候,有一些经典桥段的表演,还有红楼知识的问答,其实都是调动大家对红楼的兴趣,我觉得它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就在我准备问下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突然又开口了,“我觉得,很多作品不怕大家去分析,也不怕众说纷纭,就怕冷却下来,没有人去关注它。好的作品经得起讨论,也经得起大家去争辩,所以称为经典。”
87版《红楼梦》

林黛玉

(图源网络)
深感近乡情更切,学成无心恋远方
似乎这次采访话题总往深涩的方向去,于是,趁着老师喝水的空隙,我再一次有意拉回话题。

“您硕士是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的,以您上课提到的老师闵福德教授为例,您觉得香港和内地学术界对《红楼梦》的主流观点或者认识角度有什么明显区别么?”

他回答得非常迅速,“我觉得‘闵爷爷’带给我的最大的影响是他研究红楼的角度”,“比如他从事《红楼梦》的外译,他研究对器玩、古件,包括人名,诗词如何翻译成英文,对读研期间的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小说还是以情节为主,但词赋诗歌,它很多不仅仅是意思的连缀,翻译成外文是困难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关注。”

不过他紧接着又无不遗憾地说:“但是我后来没有在这个领域走下去,因为我觉得,研究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可能还是要以母语为本体。现在有很多有志学子选择出国深造,而我没有选择这条路,也是因为我觉得我的专业。以母语为研究的语言,可能对我来说还是最合适、最恰当的。”

他在香港读完硕士,又回到北京,在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沈治钧教授。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母校工作。
红楼梦未完待续,红楼课来日可期


“去年下半年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今年为什么决定开一堂《红楼梦》的选修课?”

记得上学期听说本学期有《红楼梦》的选修课开放时,很多学姐学长也非常激动,这门课几乎成为几门抢手热门的选课之一。

他认真想了想,“我去年6月份刚毕业,9月份正式开始在北语上班,觉得求学阶段和工作之后会有一个适应期,那段时间我比较迷茫。去年11月的时候,我逐渐沉浸下来,觉得自己的专业不能丢,自己为红楼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热情,很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去。开一门红楼的选修课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锻炼,可能一开始你不勉强自己上讲台去讲课,你就永远不会再去。我觉得,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在最有热情的时候就投入进去,很多时候,进步就是源于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那《红楼梦》的专题选修会一直开下去么?会不会有大家期待的‘进阶版’?”

他咧嘴一笑,“这个是我以后会考虑的问题。对刚上课的我来说,筚路蓝缕。我觉得,能在第一次把课顺利地完成就差强人意了。其实,同学们在听课时也会发现这门课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我一直在准备,但是准备的东西和最后呈现的东西还是有一些差距。对我来说,这件事特别遗憾,因为我毕竟是第一次上课,很多问题,不是准备得周密,就能避免的。”
他又坚定地表示,“但是如果大家对《红楼梦》这门课还是喜欢和接受的,想要继续听我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那么我也肯定愿意延续这个美好的过程。说老实话,下学期我很想把这门课继续。《红楼梦》怎么也得照着一学年讲,如果只是一学期,对《红楼梦》这部书来说,太单薄了。”
记者/杨思岚

美编/李萌


    关注 北语人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