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到底听谁的?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一迢路我今年45岁,人生有很多遗憾,似乎只能这样了,努力不油腻,争取不无趣。我今年3...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一迢路


我今年45岁,

人生有很多遗憾,似乎只能这样了,努力不油腻,争取不无趣。

我今年36岁,

被困在一个不喜欢的工作里,没有激情却难以逃离,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心气。

我今年27岁,

只知道自己不喜欢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世界那么大,谁能告诉我。

如果那一年,我读的是恰是擅长又欢喜的专业,也许也能活得像他们那样明亮。

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想对18岁的自己说:哥,好好选专业,真的很重要,不懂就问。

最近“油腻”和“焦虑”作为主角热词,热文无数,引爆了朋友圈的狂欢。恰巧,我日常接触最多的两群人——高中生和家长,前者朝气蓬勃,但也早已提前陷入焦虑的泥淖不可自拔,后者正当处在舆论所讲的油腻的年纪不堪重负着。我想说:

如果你是高中生、大学生或刚工作的年轻人,请不要用油腻去嘲笑或形容你的父母或老师,他们也曾青春干练,只不过后来都献给了你的生活换来你现在的骄傲;你马上也会进入从焦虑到油腻的年纪,不信你往下看;

如果你是高中生或大学生,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人的父母,那么我们可以认真的坐下来想想:

年轻人为什么会如此普遍的焦虑?以及有可能以后会更焦虑?真的是因为车子票子和房子么?为什么有车子票子和房子也会焦虑?

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找了十多个以前的学生谈心(他们大部分刚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进入工作2-3年),问他们同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焦虑? 并不断继续用“为什么”做深挖,最终总结出一个真相:

被困在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或行业,鲜有激情却难以逃离

我来说说几个典型例子的故事:
@王宇航(化名)  魔都上海  工作3年

毕业于复旦大学金融专业

就职于国内某知名券商研究所
宇航已然是这里家长们艳羡的别人家孩子,但宇航却在拼命的想逃出围城。行业研究员的主要工作——研究行业,写研究分析报告,让宇航觉得煎熬不已。

宇航在高中的时候是我最好的理科生,尤其数学出众。但是对于语文,虽然成绩不落俗,但是要写一篇作文可以说要费老大力气。于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考虑到扬长避短,发挥数学优势避开写作短板,同时迎合所谓专业热点,最后选择了金融专业,金融专业又决定了当前的投资分析的工作。

然而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玩笑,当时根本没有人告诉宇航,金融专业的学习和对口的工作不仅仅看重数学功底,在实际学习尤其工作中,更需要写作功底加持。于是,现在他每天面对着最不感兴趣且不擅长的工作——写研究报告,甚至开始进入不擅长-认为自己做不好-焦虑-什么都做不好的怪圈

他一度决定离开这个岗位,希望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且目前最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但在几次简历投递后,现实告诉他,人工智能更看重专业和工作背景,偏向于计算机专业和行业出身的人,金融专业很难进入;相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转来金融部门与他做同事的,倒是大把。宇航跟我说:可能当时凭着想象填志愿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现在的情景。

工作与现实,宇航很焦虑。
@刘轩(化名)  厦门  大三在读

东南大学 环境工程专业
刘轩(化名)是我上一届的学生,目前在东南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读大三,他的焦虑来自于对当下学习和未来的无奈。三年前估分,刚刚高过这所名校分数线,于是为了保险,出于先选学校后选专业的原则,填报了该校录取较宽容的环境工程专业,他当时也宽慰道“自己爱干净,所以学一个干净的专业“。

但从大一开始,这个”干净的专业“却一点没有照顾刘轩的洁癖,各种实验都需要接触相对程度的各种污染物,有时甚至要到垃圾填埋现场或污染水源采样。就这样,洁癖的刘轩熬过了三年,三年里刘轩几乎没有做好过任何一个实验,相关成绩也不理想。同时,面临着接下来的实习和工作,刘轩有些怀疑人生。

刘轩说出了跟宇航同样的话:当时选志愿的时候,也没有人告诉我有这个问题啊!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爱因斯坦

通过同过去学生们的访谈来看,很多毕业工作的人不喜欢自己工作的,很少是擅长但不喜欢,绝大多数是不擅长而导致的不喜欢;不擅长的点,反而是高中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听读过该专业的人讲述,是根本意识不到的。越来越多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或不热爱来自于当时专业的选择偏颇。而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背景下,学生选专业最容易出现两种问题:

第一种,不了解专业,误投身于短板专业。例如有多少数学不好的学生以为计算机专业与数学无关,结果投入这门以数学为重要基础的专业,直到成为一名算法欠佳的程序猿,平平此生。

第二种,信息不全面,自身弱点遭遇专业特点。例如有多少动手能力欠缺的学生进入电子专业,终于哭倒在电路板实验和仿真模拟上;有多少晕血或胆小的学生进入药学专业,后来才知道药学专业也有丰富的解剖实验课。

最后一个例子是我的学生周子豪(化名)
@周子豪(化名)  帝都北京  工作9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

某知名快消品公司区域总监
子豪同样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非常好,基本上都在140分以上(150分满分),一直立志要当数学家。但是最后报考了浙江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在做知名快消品公司的销售地区总监,反倒是干劲十足。

高考前,他要去的那所大学数学系的一位学姐的话改变了他的主意“在大学之前你学的数学是算数,大学开始学的数学才是数学。数学专业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去思考,所以可以去看一看自己能不能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去思考一道题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

子豪说,他突然发现自己高中数学能考高分是因为自己学习有策略注重效率,能快速把应试题型归纳成解决范式;但是自己本身是一个雷厉风行甚至有些急躁的人,盯着一道题超过15分钟没有头绪内心就会很抓狂,大学里的数学系不适合他。

好了,终于有一个不焦虑的人。

但正如上述的几个人的例子,当下这份产生焦虑的工作是怎么选择来的呢?大多是从大学专业顺势对口选择而来。而大学的专业又是如何选择的?凭想象或他人建议,而且多半来自并没有读过那个具体专业的大哥大姐,还有老师和家长

这是多么荒诞的链条,学生通过对专业的想象和旁人道听途说的N手信息和建议,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难道不应该由学生通过真正在一线亲自读过这个专业的学长学姐给出的一手信息,再结合自己“学不学的了“”喜欢不喜欢“这两个基本原则来选择么?

可惜,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名目繁多,但从小学到高学,甚至进入大学后都没有任何一门课是教给学生,每个专业是学什么的以后毕业能做什么。所以,恐怕学生也没有信息来源,帮助自己提前判断“学不学的来“”喜欢不喜欢“。只能听取父母和老师,甚至是一些中介的建议。

选择大学专业应该是中国学生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抉择,一定要从实际专业在读的学生或过来人处获取经验和信息,方能了解全面。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想象和旁人凭道听途说得出的建议,耽误了青春路口。

“你要登上山峰,要问那些爬到山顶的人,千万不要问没有爬过山的人。”

诸位同学,在选专业前请记得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能不能学得了?自己喜不喜欢?

这两个问题很是要紧呐,记得要去问实际在读或毕业的哥哥姐姐们。

愿每个孩子,愿关心孩子的每个人都成为不焦虑的人类。

重要提醒:

选专业这个事,行不行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不行千万不要硬上。You can, then U up。



更多专业详解

by TOP5 名校学生

尽在@一迢路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静云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