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沟通?其实是在攻击!

 

微信号:tishengzixin加关注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懂社交、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好,认为是因为自己...

微信号:tishengzixin

加关注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懂社交、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好,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其实不然,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你不会和别人沟通!

沟通,是一门艺术。这个大部分人都知道。但很多人在讲话的过程中,你自认为是在与别人沟通,但实际上却是在进行“攻击”!因此就很难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人也会自我反省,因为沟通能力差,结果沟通的目的达不到,所以也希望可以提高自己沟通的技巧。
沟通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你懂不懂技巧的问题。很多人的沟通都成为化了妆的攻击。

当你对一个人说,你用话语在攻击我的时候,这情境似乎有点奇怪,但是仔细一想,也并不奇怪。

人的攻击性,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那是无处不在,夸张一点,可以说,精神分析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研究攻击性以及研究攻击性的表达,帮助个案处理自己被压抑的攻击,或者帮助他处理自己未处理的被攻击。
晓敏最近正在为紧张的婚姻关系而苦恼,她向我哭诉,丈夫坚决要和她离婚,她觉得自己一下子很不了解丈夫,他怎么是一个这样没担当的男人。

他们结婚五年了,已经有了很两个孩子,在外人看来他们很幸福,可内心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非常不愿意离婚,丈夫给她的选择是:要么协议离婚、要么起诉离婚。

在经过了几次的倾诉式沟通后了解到,她以前的脾气很不好,很容易把平常的说话弄成吵架,在她看来这只不过是和丈夫沟通,但在丈夫看来,她就是在攻击。动不动就会提起丈夫之前的过错,更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的父母搬过来和丈夫讲理。

如果她能够学会真正的和丈夫沟通,也许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使丈夫这么坚决的要“放弃”她。
在心理学里面,攻击绝对不仅仅是表面字眼,你看到的那样,它不仅仅是一种你能看到的行为,比如我打你一下,我虐待你一下,我破口大骂你,攻击无处不在。我们人与人的链接里,无处不在的是语言,所以攻击就潜伏在无处不在的语言,即沟通里。
21天改变自己
2018年第三期的”21天改变自己“课程将于5月6日晚上20点开课,每人198元,5月6日以前进群者只收128元/人。

通过21天的课程与交流分享,你将得到如下的收获:

如何通过心理暗示来改变你的潜意识?

如何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

为什么你很努力却总是无法改变自己?

如何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

如何激发出你的潜能?

如何消除交际的心理障碍?

如何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人?

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再自我设限?

怎样走出你的“舒适区”来改变自己?

课程形式为:微信群语音授课

授课时间:21天【2018年5月6日晚20点开始】(一天讲课,一天群内交流),每天晚上20:00--20:30

其他要求:课程结束会有相关作业

其他内容:每个学员有一次1小时的时间与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帮助你分析自己的情况,了解自己

更多详细内容请添加课程助理李老师咨询:23465879

比如下面这些沟通方式,就常常让人感觉你说的内容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你应该…你至少应该……”
当一个人A,对另一个人B说出,你应该如何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限定B自己的选择。

应该”是一个很日常的用法,不是说所有应该都是在攻击。但是在某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它会令听到的人,产生被攻击的感觉。
比如我很想这样,但是你一直很强硬的和我说,你应该那样,你不应该这样。你没有理解到我想这样的感受,你也没有站在我的位置上,考虑我的选择对于我的意义,你只是对我说,应该,而这个应该,其实是你站在你的立场上的思考。那么当你说应该的时候,你是在强加,你的看法和思想给我。而且,当应该反复出现,似乎就是在表达“我说的才是道理,你没有道理”。

如果一个人说话很喜欢说“你应该”,那么这个人的表达其实透露出的是一种强势和控制。这种强势和控制,实际上,是在攻击着对方的边界,即使披着道德、道理、正确的外衣。

所以,在你与别人沟通的过程当中,要尽量少用“应该”这种字眼,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别人产生你在“攻击”他的感觉。
“你为什么不能?”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第二个会让人感觉到你是在用语言攻击对方的话语是:“你为什么不能?”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它是一个疑问句,还是一个反问句?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在和别的异性聊天,她心里不悦。她尝试着与丈夫沟通,说道:“你为什么不能不和这个女人聊天”?(搭配反问的语气和不高兴的表情)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里面就有妻子对于丈夫和别的异性聊天的不满。这表面上看似在沟通,而实际上妻子的内心出现了生气的情绪,通过反问表达了攻击性。
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反问句其实往往让人感觉带有质问的倾向,会让人听了不太舒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问还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句子,如果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就是在跟对方表达,你不按我想的这样去做就是错的,有问题的,糟糕的,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算了,别解释了”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的沟通过程中如果用到:“算了,别解释了”这样的内容,就会使对方感觉到有更加强烈的攻击意味。意思是说,你说什么也没用,我不会相信你了。
他所表达的意思是:“你的解释,我不想听,而且我觉得你那都是瞎扯。”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往往发生在相对比较熟悉的关系当中。两个人发生了一些事情,一个人会向另一个人解释,希望以这种解释的方式,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内心想法,并得到对方的理解!可是当对方说出:“算了,别解释了”。这句话一说出来,就是终止沟通,就是在很直接地告诉对方,我不关心你的解释,你的内心想法,你为什么会这样。把沟通的路,一句话堵死了。

也许很多人都是在生气的情境下,以这样的方式,攻击对方,表达愤怒。在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不要听解释”这样的确可以令对方难受,也是一种报复。
给一个机会,让他表达他自己,说不定,理解会带来接纳,沟通才能继续。
“你就是这样的人……”
这句话后面跟满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定义、标签、评判。

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我曾跟大家讲过关于给别人贴标签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而我就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她老公特别喜欢给她贴标签,比如下面的这些内容:

“你就是很蠢”

“你就是一个永远不懂得体谅别人,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你就是一个搞不清楚状况的人”

“你就是个没耐性的妈妈”

“你就是自私”

“你就是很懒”

“你就是焦虑”

经常关注“如何提升自信”里推送的文章 的人都明白,这样的对白,句句都是将一个人钉在柱子上的钉子。通过一天又一天的强化,她就会按照你给她贴的标签去实现。
其实,老公是想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感受,但是用下定义的方式,则直接将感受,变成了不可推翻的强势的判断。

这种攻击,使得沟通,变得很艰难。而且也消磨了彼此间那种柔软的爱意。

如果可以这样说,

“我希望你能更多地体谅我”

“你挺焦虑啊,能跟我聊聊为什么这么焦虑吗?”

“咱们的孩子,总是会让你失去耐性,这事怎么弄?”

所不同的是,后面一种方式,容许了妻子的存在,接纳了她的感受,然后在这种接纳和容许的基础上,两个人才能开始真正有效的沟通。
我们都很厌恶被人下定义贴标签。因为当你被下了定义,也就意味着对方看到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到的不是你的“因为,所以”,不是你的内心、你的人格,而只是一个标签。很多性格内向、感到心理上自卑的人,往往都是从小到大都在不断的被人贴上“自卑、内向、胆小”这样的标签。

其实沟通里的攻击太多太多,这种攻击有一个共性,就是带有强烈的评判并阻止对方一步表达的意味。
评判,是一种攻击,阻止对方表达,同样也是。

如果你表达的是,——我说的就是权威,而你说什么都不重要,你也不需要再说,除非你认同我说的。

那么你要的不是沟通,而只是服从和认同。


    关注 如何提升自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