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30年 黄培伦:改革要成功,需要得力的带头人

 

他在全国第一个提出要“破三铁”: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我是椰树集团的老员工。1964年,我到椰树集团的前身——海口罐头厂进行半工半读,到今天算起来也有五十四年时间了。

海口罐头厂是1956年建厂的,在当时算是海南的大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国家的要求生产了不少产品,像是菠萝罐头、鱼肉罐头、椰子浆等等,很受消费者欢迎。不过那时候生产效率低,60、70年代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年产量达到一万吨,结果搞得天翻地覆,为了这一万吨的产量,海口市发动了全市三万职工和学生来支援工厂搞生产。现在我们一个分厂一天的产量都不止一万吨!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变化。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落伍了,海口罐头厂也不例外。从1981年到1985年,罐头厂连续五年亏损,换了四任厂长也无力回天,最窘迫的时候只差两万块钱就要破产了,很多人才都流失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光我们职工着急,政府也着急,到处找人来拯救罐头厂,最后找到了王光兴。

王光兴也是罐头厂的老员工,他1958年就进了厂,工作了二十多年,在多个车间都工作过,对罐头厂的工作很熟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后来到海口饮料厂、电子公司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把经营困难的企业都做起来了。考虑到他有“救火队员”的能力,在罐头厂陷入危机之后,1986年就把王光兴调回罐头厂走马上任,希望能够把罐头厂救起来。

王光兴走马上任之后,开始大展拳脚,把厂子救活。1988年海南建省,当时十万人才下海南,王光兴看准了这个机遇,大力引进人才,开发产品,搞好宣传,很快厂子就起死回生。他重视科研,在开发成功天然椰子汁的技术之后,他拿出30万元奖金要重奖科研人员。在当时,30万元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就有各种风言风语出来。为此,《海南日报》掀起了一场“30万元科技奖该不该发”的大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科技重奖就应该要发,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在明知改革会触犯一部分人利益的情况下,王光兴不顾个人得失,仍然坚持改革。他在全国第一个提出要“破三铁”,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提倡多劳多得,很多人不理解,告状的很多。当时正好选举海口市人大代表,我们海口罐头厂和海口饮料厂在一个选区,本来罐头厂的人多,但结果王光兴落选了,说明罐头厂很多人不选他。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

海口罐头厂改制成椰树集团后,企业继续发展,不但为我们6000名员工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同时还带动了海南整个椰子产业的发展。椰子树种下去七年就可以挂果,一棵树一年就可以收入好几百块钱,如果一户农民能够种几百上千棵椰子树,对于家庭来说就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现在海南有50万农民因为种植椰子树实现了脱贫致富,椰子产业发展前景很好。

我在椰树集团工作了一辈子,亲身经历了企业的兴衰发展,感慨很多。我感受最深的是,企业要想发展得好,一是要感谢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二是企业要有一个得力的带头人。改革的道路上很多艰难险阻,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口述 黄培伦(海南椰树集团工会主席)
整理 本刊记者 谭星宇
责编:张岩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关注 中国报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