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灶 潘俐伊:草圣张旭的癫狂

 

颠张的特立独行...

在唐代尚法的严谨书风之中,张旭的狂草显得极其显眼而特别。

在唐太宗的推崇下,唐朝确立了“二王”在书坛的地位,中正雅和的书风成为当时的书坛主流。尤其是实用性极强的楷书开始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了以书取仕的标准。

张旭也习“二王”书,且字字有法。流传至今的《郎官石记》碑册就是最好的例证,此拓本现藏上海博物馆↓

张旭的母亲家有着非常深厚的书学渊源。唐人卢携在《临池诀》中记载: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

可见张旭深得二王笔法。
张旭《肚痛帖》刻帖
石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不同的是他又以张芝为师,研习草书。张芝是东汉时人,初擅章草,后又省减了笔画的点画、波磔,开创了今草。不同于章草的字字分离,今草竖向运笔使字字勾连、气脉通畅。张芝对于张旭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他开创的这种勾连笔法,其字如行云流水、一笔而成,后世称为“一体书”。
关于张芝传世的书帖,目前仅有北宋《淳化阁帖》中所收的《八月帖》刻帖,此刻本为一幅章草。

张旭性格豪放,他写书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正惟如此,才得以开创“狂草”这一书体新风。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赞叹曰: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草书线条圆畅婉转、遒劲凝练、藏头护尾、笔锋内敛。他的《古诗四帖》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堪称草书的巅峰之作。
《四诗书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狂草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不仅要求书者对笔法有娴熟的掌握,也需要一点天资去领悟。杜甫曾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张旭是在观看了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后得以领悟草书的真谛。《新唐书》中记载张旭每每饮酒大醉后开始下笔,甚至以头沾墨写书,醒来后却不能复写出这份神妙。
张旭《自言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论传说有多么神乎其神,都是为了表现张旭作为“草圣”的癫狂之处。而恰是这份“癫”造就了他书法艺术的雄浑放纵、气势磅礴。
本期小灶老师:潘俐伊
字卿云,广西桂林人
毕业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现为秦汉胡同国学书院田林馆专职教师
自幼学书,擅长行草、楷隶、篆刻
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览中展出
作为老师,拥有技巧与耐心,深受学员们喜爱
【艺术小灶系列】
董文君:传说中的“化境”,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董文君:所谓“书画同源”,源于何处?

李瑞民:甲骨趣谈说“莫”

李瑞民:甲骨趣谈说“渊”

徐赞:细说国画之“骨”

陈则霖:浅谈“大胆落笔,小心收拾”

徐赞:春光无限,不如陆抑非的“一池春水”

吴福喜:临摹不一定成名家,但名家一定是从临摹开始的

吴福喜:中国山水画演变史,原来山水画也分江湖门派

潘俐伊:隶书之美是水平线条的悠扬流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秦汉胡同公益课


    关注 秦汉胡同国学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