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从0到1000亿跨国巨头!中集集团CEO麦伯良:搞大国重器,舍我其谁?

 

双创计划,成功率100%。...

编者按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世界型企业,其中的佼佼者大多已登陆资本市场,成为A股、港股,甚至是美股的明星公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的一张张名片。

为了探索挖掘这些企业的高质量成长之路,证券时报包括旗下媒体平台全景网、新财富、中国基金报等,走访全国各地优秀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进行面对面对话,实地调研采访,各媒体平台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推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主题系列报道。

第十站

深圳   中集集团




1979年7月2日,深圳蛇口炸响了“改革开放第一炮”。开山炮响的地方,就是今天中集集团总部所在的位置。1980年,中集集团成立,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企业,也是中国引进外资,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物。1994年,中集集团在深交所上市,2012年首家试水B转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30多年来,中集集团从一个集装箱小厂,发展为全球集装箱和道路运输车辆、空港设备制造行业龙头,多元化业务还覆盖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空港设备、金融等领域。2017年,中集集团实现营收763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超3倍。

本期《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系列报道,证券时报社长总编辑何伟对话中集集团总裁、执行董事麦伯良

证券时报总编辑何伟(右)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左)


何伟: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十九大之后开局之年。中集集团这么一个企业,特别是从蛇口发家,从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就成长起来,想通过我们的经历,我们这些年走过的,跟改革开放的一种关系?

麦伯良:中集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集从那个时候走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跨国企业集团了,旗下600家企业,9大业务板块,营业收入也是做到800亿。整个过程,改革开放无疑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九十年代初期,我出国基本上人家一看,中国来的?你来干啥?带钱没有?没带钱不要来。现在出去,红地毯欢迎。我们十年前开始转型,转型升级也是很痛苦。走到今天,我可以说中集的转型升级基本上已经到位,也清晰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明确了,所以再往后看十年,我认为中集的未来十年应该又是一个腾飞的十年。


中集集团十年转型已基本到位


何伟:你觉得我们中集的转型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麦伯良:我只能说是基本到位,所有东西都有解决方案了,战略清晰、方法、路径都是明确的。

而且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转型升级会继续下去,后面就是怎么执行好的问题,我们中集是以制造为主的。像我们的集装箱制造、像车辆制造,都说是传统制造业,但这些东西,全世界可以说我们的企业是最先进的,数字化、自动化。所以我们今年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英国这家企业打造成欧洲最先进的车辆制造工厂,是用数字化、智能化去改造他。

何伟:原来他是标杆,我们学他,现在反过来了,我们是领导者。

麦伯良:十几年前,他们是世界最先进的,当时我们是要引进他的技术,去融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已经是在这个基础上,自主组织全球的力量,因为我们有德国员工,我们有美国员工,我们有澳大利亚员工,我们有全球发达国家市场这个行业最精英的人才,都在我这里。中集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所以我们有些研发中心是放在德国的,有些研发中心是放在美国的,有些研发中心是放在挪威的,有些是放在瑞典的,但也有很多放在中国的。



中集未来将培育出独角兽企业
何伟:现在有多少个研发中心?

麦伯良:我们有28个研发中心,因为我们产品线还是很多的。从中集来看,我们大部分的产品线应该都是在引领世界的,但也有少量的,现在还在追赶。像消防车,我们在追赶,中国现在的消防车,高端的消防车100%进口。

相信再过五年,现在不是兴独角兽,有这样一个说法。我觉得的中集也有很多有机会成为独角兽的,一个是消防车,一个是我的模块化建筑,一个是公共巴士的立体停车。

何伟:这个倒是个新概念,公共巴士的立体停车。

麦伯良:就是大巴的立体停车,十几二十层。里面所有的停车装备,包括控制系统、运营系统,我是世界首创的,现在这个世界还没有,但是未来肯定有,而且中集肯定是主要角色。你今天还没有看到,未来深圳、北京、上海、香港、伦敦,很多中心城市,像深圳接近2万台大巴,太占地了,深圳的土地什么稀缺程度,这个肯定是很有需求的。



麦伯良与中集集团同呼吸共命运


与中集集团一样,总裁麦伯良的成长经历也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麦伯良毕业后进入中集集团,从技术员做起并一直坚守至今。在他身上,有着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麦伯良:我31岁就当总裁到现在,28年没升过官了,我就一直这里,我中间也有很多诱惑。

何伟:你就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在这,让你当市长也不去。

麦伯良:对呀,海外很多企业也在挖我,高新厚禄的,我从不动摇,我一开始,从担任中集的总裁第一天开始,我就已经把我一生跟中集的命运深深的连在一起了,与中集共存亡,这就是我在中集给大家做出的表率,不管多难。

连我儿子,我就一个儿子,十几岁的时候,他说爸你有两个儿子,我说我怎么有两个儿子,不就你一个儿子吗?他说你有个大儿子,我说我大儿子在哪儿?他说CIMC呀,中集就是你的大儿子。你想想,小孩他觉得是我的大儿子,是他哥。所以我自己也是一样,不管遇到多少事情,我就希望能够把中集这件事情做好。我看到我花了60亿,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钻井平台,承担了可燃冰的开采,而且取得了成功,这个我很开心,我主要喜欢这种感觉。



中集集团有实力支撑大国重器发展 


何伟:你要搞大国重器,搞海工肯定是要资金的支持。

麦伯良:我们在亏损,我们肯定是在把握好度。

何伟:我想你也会有压力的。

麦伯良:是,但是我们对这块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绝不放弃,国家大战略,大国重器,总得有人做,我说过了,这种东西舍我其谁?我都不去做了,哪还有人去做。都不做,造像样的设备都没有企业能承担起来,那你怎么做海洋强国。所以我们是在国家的大战略里面,也是有中短线产业的结合,有些产业短线就可以有财务效益,就可以挣钱,但有些产业,它还真的是个大战略,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短时间不一定挣钱,但长期是一定能挣大钱的。都是有个过程,有个历程的,我们自身平衡好就行。中集担当这些东西还是有它的基础实力在,它能顶得过去。

也就是因为中集有了这个体量,有了这个实力,也有了各方面的基础,所以我才敢做这个东西,否则我也不敢,我也不能拍脑袋,看到什么大、什么重,就来,这东西都是要有基础、有实力。我们说了,战略耐心,战略定力需要实力做支撑。没有实力支撑的战略定力是一句空话。



中集集团双创计划目前成功率100%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成为新经济增长引擎,中集集团适时而动,进一步深化转型升级战略,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模式。2015年,中集集团推出“双创计划”,在所聚焦的物流和能源等领域,培育创新型企业,孵化创新业务。期间涌现出中集电商、多式联运等具有强成长性和行业影响力的中小创企业。

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总裁麦伯良表示,2018年中集集团将启动“百人创业计划”,加快双创企业培育速度。

何伟: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你们这个团队很稳定,但是事业是在发展的,技术是在进步的,观念也是在更新的,存不存在这种现象?就是我们这个团队跟不上了。

麦伯良:三年前,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了,怎么样让年轻人能上来,让年轻人能发挥作用,我结合了中集的情况,加上我们产业也多,现在面临科技进步、新材料、人工智能,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很多东西都是风起云涌,我们如何去把握了解,要知道要清楚。我搞了一个有中集特色的叫“双创计划”,创新、创业计划。我从三年前开始搞,到去年年底已经搞了十几家了,很成功,我认为很成功,我们在总结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制定了三年的百人双创计划,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再经历三年,整一百家双创企业。我们这些高管团队也组了一个合伙公司,每一个双创企业,我们也投5%,真金白银的钱。然后团队持15%,集团持80%,就这么起步。

何伟:现在效果还不错?

麦伯良:效果非常好。我现在十几家,没有不好的。最典型的一家,(中集电商)是2015年成立的,2017年就卖了,注册至今两年半,就卖给顺丰了,当时创业1个亿,卖给顺丰8.2个亿。这个就是有别于几个研究生毕业凑到一堆去创业。他们这种创业,世界上有数据的,1.5%的成功率。我这个到目前为止100%的成功率。

不一样,我通过这种创业,他们这些年轻人就起来了,而且他们所去发展这些东西都是新技术,都是先进制造,我掌握着新材料,我通过这些企业就掌握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发展趋势了,而且我有一大批年轻人培养起来了。这些产业,这些双创企业,将来不排除有些做得很好,就变成我中集第10个板块、第11个板块。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主题系列报道
第一站:中国平安    第二站:青岛海尔
第三站:国泰君安    第四站:宋城演艺
第五站:安琪酵母    第六站:金风科技
第七站:华工科技    第八站:完美世界
第九站:汇川科技                         


    关注 全景财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