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应该“静养”还是“康复治疗”,拜托,别再犯错!

 

在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成为心脑血管患者的“头号杀手”。脑卒中在我...







在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成为心脑血管患者的“头号杀手”。



脑卒中在我国有着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此带来的社会负担以及家庭经济负担都相当沉重。据《光明日报》报道,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50万,每年因卒中死亡病例170万;现有患者700万人,其中约有450万人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致残率高达75%。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群易患脑卒中?

据《安徽日报》报道,脑卒中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现代年轻人的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经常熬夜、高胆固醇摄入等,都促使着脑卒中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临床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中约有一成患者的年龄在40岁以下。

那么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时会有哪些症状呢?

小康总结出了一些发病前的征兆及注意事项:

❶一侧身体突然发麻或者感到无力;

❷持续一段时间出现两眼发黑、单只眼睛看不见或看不全以及看东西出现重影;



❸患者出现说不出话或者听不明白别人说的话;

❹走路不稳,失去平衡,喝水、吃东西突然呛得很厉害;

❺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突发意识模糊。



发病后3小时内是脑卒中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而4.5小时是有效抢救的极限值。也就是说患者家属应抓紧患者发病后的3小时黄金时间,及时将患者送去医院接受治疗。

脑卒中虽然可怕,但是只要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饮食营养,很多脑卒中是可以实现早期预防的。

比如一定要戒烟限酒,烟酒是很多疾病的首要病发因素;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多培养些兴趣爱好,如打太极、下棋、听音乐,达到身体放松、心情舒畅的目的;还应多做运动多锻炼,可以去公园散散步,或者游泳、打羽毛球;最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这些,就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了。

看到有朋友留言询问:脑卒中患者应该静养吗?还是必须要进行康复治疗?什么时候开始康复治疗最合适?脑卒中康复治疗有哪些?我们家属应该怎么做?……

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先看看这样的一个故事。



同住一个小区的王大爷和李大爷,平时关系很好,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去年冬天,两人先后突发脑卒中,分别住进了医院。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在小区里再相见时,两人的康复情况却出现了巨大差距

王大爷因脑卒中后遗症造成了左半身偏瘫,行动不便,只能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着出来散步,说话也含含糊糊,口齿不清。

而发病时与王大爷几乎是同样病情的李大爷,此时虽然行动还比较缓慢,但是肢体没有明显的功能障碍,完全可以一个人慢慢活动,说话时吐字也比较清晰

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如此大的差异呢?

原来,两人之所以拉开了如此大的差距,是从脑卒中发生后的康复治疗开始的。张大爷在控制住病情以后,就带着药物回家养着了。而李大爷在积极的治疗基础上,还及时进行了康复治疗,因此才取得了这样好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康复是与时间赛跑

“救命最要紧,康复不着急”、“脑卒中后需静养,康复可以慢慢来”,脑卒中发生后,不少患者和家属在庆幸多亏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时,却往往延误了极其宝贵的康复治疗时机,更有甚者认为脑卒中康复不过是锦上添花,可做可不做。

错!康复治疗绝不是疾病治疗的附属品,两者不分伯仲,同等重要。一定要趁早,脑卒中康复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脑卒中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大约75%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心理障碍、智能障碍等后遗症,重度致残者约占40%以上。

脑卒中康复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千万“拖不得”。

根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指南,脑卒中开始康复的条件是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也就是说,康复治疗从病床上就可以开始了,而不是很多人误认为的下了病床,再慢慢康复也不迟。

只有尽可能多地“抢”得时间,才有更大可能性打赢脑卒中康复这场“硬仗”,千万别因为错误的观念,让您的家人被判“死刑”,从此只能缠绵病床。

记住123,脑卒中康复分三步走!



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1
脑卒中的一级康复


也就是早期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科的康复治疗。

此阶段多为卧床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在急性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再发脑卒中和并发症。
2
脑卒中的二级康复


也就是恢复期的康复,是指在专业的康复机构或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进行的康复治疗。

此阶段训练内容主要是坐位平衡、站立、重心转移、跨步、进食、更衣等,以及全身协调性训练、立位平衡、实用步行、上下楼梯等。
3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


也就是社区康复,是指脑卒中的社区和家庭康复。一般运动疗法的效果在停止治疗后12周会逐渐减退,因此治疗后如何继续巩固和保持疗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那么,因以医院为基础的康复治疗花费较大,就需要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来解决该问题。这一点正体现了附二院康复医学科及宽仁康复医院提倡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同时,为了帮助患者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家属一定要跟康复医生多交流,在尽可能多地掌握康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三心”:爱心、耐心、狠心。爱心和耐心我想大家都懂,狠心就是该放手时就放手,患者的动作哪怕再慢、再难,都尽量让其自己做,家属可以多安慰、多鼓励,但不要轻易代劳。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神经促进技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技术及心理疏导

1


正确肢位的保持



所谓正确肢位摆放,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或减轻上述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通常选用下列体位:

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斜侧卧约40°~60°。头部用枕头舒适地支撑,背后用枕头塞稳,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心不应放置任何东西,否则因受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内肌的痉挛。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放在身前是错误的,易引起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患侧下肢在后,患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这是重要的体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且健手能自由活动。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肩前屈90°~130°,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双下肢间垫一枕头,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患侧肩部垫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以防止患侧骨盆后缩。枕头外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枕头右下角支撑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足底应放置固定物以保持跟腱不缩短,以上做法为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应尽可能少用仰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这种体位下,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发生压疮危险性增加。
半卧位:患侧后背、肩部、手臂、下肢用枕头支撑,患侧下肢微屈。
2


肢体被动运动



肢体被动运动一方面可以预防关节活动受限,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还能预防压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关节疼痛和心、肺、泌尿系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等等,另一方面,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些准备。而对于存在严重的肌肉无力的偏瘫患者,正确体位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尤为重要。需要注意,脑卒中后患者卧床时期的康复治疗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进行患者的管理,而是积极地以预防继发性损害为主,并逐步帮助患者恢复主动训练,争取早日下地活动。

3


体位变换



主要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1~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体位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翻身,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当主动变换体位出现时,体位变换的训练开始为进一步坐起打下基础。

4


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采用仰卧位经侧卧位起坐训练法。
5


坐位平衡训练



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还可使用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

小康贴士

康复训练一定要在专业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康复量由小到大,康复强度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进行,切莫操之过急、勉强为之,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视频】脑卒中预防保健操



本期编辑:Amy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康复汇APP立刻收获惊喜
投稿邮箱:tougao@kangfuhui.com


    关注 康复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