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坛|研读试题立意 备考提质增效(下)

 

北斗名师大讲坛陪伴青年一代地理教师的成长...

北斗自家的店
长按右边二维码,

识别后,

便可入店选购。

更多折扣和定制服务,

请联系我们
微店地址:

http://weidian.com/s/830822453?wfr=qfriend



(内容接上期)

(三)2018年考前复习进阶实施与建议

1.站位要高,对路  

以修订的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为引领,以高考试题来启思,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谋划进阶过程,确定复习目标。

“总纲”表明,高考科目正在按照总体框架,进行着四层考核目标与四个方面考核要求的内容改革。“四层”是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圈层环环相扣、层层迭加,既有内涵的科学划分,又有外延的有机融合。“四翼”是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结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四项要求,着重体现了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对未来发展所需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
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科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提出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的四大素养及三个维度,在来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中仍会有所体现,即渗透和适度融合将要实施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及有关内容。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加强对高考改革与高考试题的研究,领悟命题主旨与理念,明晰测评方向,熟知高考试题特点,按“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形成与达成规律,结合考纲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与复习内容,合理规划与安排教学进程和阶段性目标。开阔地理教学视野,提升地理教学境界,转变复习备考理念,丰富对高考及变化的认知,做到站位高、定位准、到位实。

2.定位要准,对接  

高三地理学科复习进程与基本目标(见下图)
高考地理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所以,既要按合格高中毕业生的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取知识的范围完善与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融汇贯通;还要按考试大纲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加强知识联系与运用,完善综合能力结构,做到触类旁通。与此同时,更要积极研读新课标,精通“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

3.到位要实,对话

考前复习过程中要针对高考试题的题型类型与测评目标结构,将优秀的地理高考试题视为教学资源,并结合现实中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与视角,体验新情境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既能解释过去,又能思辨现在、预见未来。尤其是应加强对必考综合题的“题例”研究,突出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熟知确立主题,图文结合,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足区域析问题,领悟探究价值,明确人地关系。做到:精当、精巧、有活力,适度、适合、有质量。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入课、入题,先入境。结合实例,问题驱动,转化、细化,求优化。
(1)能看到位,能想到位,能答到位
能够运用“空间与时间,整体与局部,自然与人文,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综合,比较与差异,发展与变化”地理视角认识与应答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问题。

(2)能解释过去,思考现在,着眼未来
每年地理试题大致有20问。“问在当疑处,道在释理中”,从时空视角考虑既有解释过去的问题类型,又有思考现实的问题,还有着眼未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布在不同题型中,解答这些地理问题尽可能在50分钟内解决。

(3)入情,入境,入理
“入情”是测评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第一需要。此题以风电资源开发利用为情境,突出人地关系主线,分析和评判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检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教育测评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看待地理事物的变化,形成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入境”是检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必要手段。高考地理试题对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就是应用原理、说明道理、辨析哲理的过程。应用原理时要用事实说话,因为原理就存在于事实之中,不出其右;说明道理时要用理性表达,只有面对问题深思熟虑、通透要求深入浅出,才不会相左;辨析哲理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辩证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描述或阐释各种非唯一、有歧义的问题。人地关系问题是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在同一主题背景之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认知观点。从整体上说,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有国家教育战略上的考虑,也有学科测评战术上的需求。试题既要隐含对学生个体后发状况的影响,也要洋溢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独立思考、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也是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内化的标志。

“入理”是衡量人地协调观素养的重要标准。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环境问题必备的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认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作用方式、强度和后果的差异性。试题设计要将地理概念或地理事象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利用背景涵盖线索,挖掘主题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多维度辨析地理事象的能力,测评综合思考、判断评价、理解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试题应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区域中最典型的人类活动,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维深度的“问题链”和“问题群”,以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思维模式和探究方法,从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对“问题”进行有效地探究,完成从知识建构化、知识功能化向知识素养化的转变,从而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4)规范,合理,精准
入题懂题意,明确设问指向要求,尤其是非选择题中的综合题,要规范书写,响应设问精准合乎逻辑,形成合理的大体结构。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已经布子成棋、落地生花。

(完)



作者:邵 英,地理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全国首届地理基础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人民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特邀地理新课程培训团专家,地理教育考试测评专家。兼任河北省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地理教育硕士生导师;现为河北省唐山市地理教研员,“728”地理工作室负责人。

声明:本文由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北斗地理立场。



北斗地理

权威考试资讯,

名师指导备考,
尽在北斗地理。
搜索微信号
或长按图下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号:beidoudili


    关注 北斗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