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奥数天才没有“坠落”,扭曲的成功学才应该被奚落

 

拿固定的标准去判断他人的人生成败与否,苛责别人过于普通,是不是有些狭隘呢?...





十五年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因生活窘迫卖起了猪肉,许多媒体相继以《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为题报道了陆的现状,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标准、用人机制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十五年后,北大数学系肄业的付云皓在广州一个二本学校当起了数学老师,本该生活平淡的他近日被《人物》的一篇名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特稿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名校学子个人命运的讨论和反思。

《人物》特稿截图

如今,自称“屠户”的陆步轩身家已超百亿,还出版了《猪肉营销学》、《屠夫看世界》等书籍,让当初嘲笑他“书全白念”的人无话可说。

而付云皓面对众人的围观,则在5月4日亲自写了一篇“自白书”,反驳了特稿作者认为其“坠落”的言论,表明自己现在做的事是很有价值的,“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



付云皓在知乎发表的回应文章点赞数已达3万

现代版“伤仲永”的故事总会引发大规模的讨论,人们试图用个体的遭遇去映射大环境的问题,并在“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论调中反思现代教育体制的弊端,却未曾关心过当事人的感受。

像十几年前的媒体对待陆步轩一样,付云皓并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只是作为记者预设故事里的一个“符号”完成了“表演”,以满足社会对于“北大学子”拥有落寞结局的臆想。

不同的是,陆步轩当年缺少发声的渠道,只能在周遭的指点中自寻出路。付云皓则用一篇逻辑清晰、掷地有声的文章回击了特稿作者的挖苦,揭露了特稿写作的诸多问题,让人们了解到了“被塑造者”的真实心境。


被刻意塑造的“伤仲永”
《人物》的这篇特稿写的很长,从多次采访、采用多信源、细节的刻画和描绘上都可以看出实习记者吴呈杰对文章的用心。

但态度认真不代表能写出好稿子,通篇读下来知著君只有一个感受:刻薄。

付云皓之所以会被《人物》选为特稿主人公,是因为他身上有两个现阶段极具争议的标签:「奥数天才」和「北大学子」

在世俗的普遍认知里,这两个标签随便放在一个人身上都会使这个人获得非凡的成就:要么成为学术大家,要么成为奥数培训导师,前途无量。

但付云皓如今的生活却与这两个标签割裂了——没拿到北大毕业证,还成为了一个二本师范学校「普通」的数学老师,以培养小学老师为教学目标。
图源《人物》

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里,作者认为付云皓是受到了时代的眷顾才能进入北大。

作为2002年和2003年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的得主,付云皓是中国奥数界屈指可数的传奇人物。在国内的“奥数热”还未被政策限制的时候,付云皓凭着竞赛成绩获得了升学便利——保送北大数学系。

然而”好运并不常伴“,进入大学后的付云皓无法适应多学科的学习,最终因为物理挂科而无法毕业。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原文截图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把付云皓塑造成当代“伤仲永”的悲剧形象,文章的配图也都调成黑白,更显悲凉。

在采访时,作者有意识地收集符合自己预设的“事实”。从开头上课的描写,到强调付与昔日同学差距过大不敢去同学会,作者一直想借同学、老师和家长之口暗示付云皓是因为偏科、不好好学习还有性格导致他从顶峰坠落,好运终结,颇有几分“一切都是付云皓咎由自取”的意味。



付云皓自白书截图



付云皓在自白书里发出的疑问

但从事后北大学生的澄清来看,当年北大挂科的惩罚是不够合理的,且重修费昂贵。对一个大二就被告知无法毕业的年轻小伙来说,遭遇这种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实属不易。更何况,付当年身上还背着耀眼光环,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对于这些,作者并没有花笔墨去展示。

作者把镜头对准了付云皓,不是因为在乎付云皓作为独立个体的心路历程,也不想探讨现象发生的原因,而是付的经历恰好符合他预想好的一个天才的“坠落轨迹”,是有故事的失败者形象。所以在文章里付反而成了配角,出场次数少得可怜。


扭曲的成功观
付云皓的反应和公众的态度应该让《人物》始料未及,除了采访和写作手法上的失误,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文章对于成功标准的定义过于狭隘上

在作者吴呈杰看来,付云皓作为拥有“奥数天才”光环的北大学子,应该一路升职加薪,拥有同龄人艳羡的生活。换句话说,付云皓应该活的符合世俗对于成功标准的定义。

这种简单粗暴的成功学价值观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仅能看到诸如“不要在应该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这样的鸡汤,还会从各种渠道感知着社会对于“成功”二字的僵化标准。比如,买个饮料都要贩卖一下恐慌,提醒你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图源“送你一程”

盲目的用社会地位或物质标准来衡量人生成败,是一种扭曲的成功观。不是985 211毕业的人就没法工作了吗?没有房没有车就不配在城市生活了吗?每个个体都会拥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每个人所拥有的“高光时刻”也不可能相同。拿固定的标准去判断他人的人生成败与否,苛责别人过于普通,是不是有些狭隘呢?



在我国,北大清华的名校学子向来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大的压力。他们学业事业一帆风顺不是新闻,坎坷漂泊才是新闻。只要他们没有走“高大上”的道路,就会被当做“读那么多书也没用”的案例传播。但是,谁规定他们不可以从事普通的工作呢?

付云皓在自白书中说,他觉得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并不是什么值得丢脸的事情,他只是在脚踏实地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

或许付现在的生活并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也并不是一个“坠落者”。更何况,按能力来看,付云皓如果想赚钱随便去一个辅导机构就能年入百万,但他仍旧「选择」留在大学课堂教书。如果一个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师资力量的老师是令人悲哀的失败者,那身为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的吴呈杰选择做个记者,是不是也是一种坠落?



回顾这两天的舆论场,让人欣慰的一点是,对付云皓的经历表示同情并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和支持的人越来越多。狭隘的好像只是《人物》的创作者而已。这也证明,我们当下的舆论环境正鼓励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破除单一的“成功枷锁”,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

世间众像,百态选择,和身处其中人的自得自乐,都不是旁人能随意评判的。况且,付云皓才三十多岁,他在奥数界留下的传奇不会被忘记,他以后的人生也有无限可能。

北大奥数天才从来就没有“坠落”,他只是换了条路继续前行。
=END=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关注 知著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