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眼看“发”

 



发,即头发,古称“血余”。在中医理论中,发为肾中精气盛衰的外华,也是人体血气盈亏的标志。因此,头发的疏密、泽枯、韧脆、润燥,可反映人体脏腑精血甚至人体生命的状态。乌发飘逸,是气血充盈、生机旺盛之兆。鹤发童颜,是精血尚充、老当益壮之征。

1

中医论发的生理
中医学对头发的相关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该篇认为,女子七岁、男子八岁前后肾气始盛,“齿更发长”;女子四七二十八岁、男子四八三十二岁左右,肾气实,所以“发长极”;女子五七三十五、男子五八四十岁前后,气血开始衰少,“发始堕”;女子六七四十二、男子六八四十八岁左右,肾气衰所以“发始白”。这阐明了头发随着年龄增长而演变的过程,指出头发始长、始盛、始堕、始白的年龄及主要原因。

发为肾之华

古代医家观察发现,头发由盛至疏、由黑至白,往往与年龄密切相关,而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过程,则主要源于人体肾中精气盛衰,所以《黄帝内经》强调“发为肾之华”,或云“肾者,其华在发”,意思是头发是肾中精气充沛的外华所在,即其外在表现。往往,青壮年肾中精气充沛,多见发色光泽、发质润韧、发布茂盛;中年人肾中精气始衰,多见发色渐枯、发质渐脆、发布渐稀;老年人肾中精气衰少,多见发白、发枯、发脱。

当然,这还需排除局部病变,如脂溢性脱发、恶性或良性斑秃等。
发为血之余

“发由血之余气所化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为藏血调血之脏,所以头发与脾的运化功能、肝的藏血功能都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脾胃健旺、肝血充沛者,头发乌黑有神。脾胃虚弱、肝血虚少者,头发稀疏无力。产后失血过多者,常常可见头发骤脱。
2

中医论发的病理
头发生长与肾精和气血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发黑浓密润泽,是肾精和气血充足的表现。而头发病变的病因病机大致如下:

发枯

头发枯黄稀疏,如果同时又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一般是气血衰少。可用八珍汤、归脾汤、二至丸等治疗,主要是补气养血。如果同时伴有腰膝酸软、健忘耳鸣、夜尿频数等症状,往往是肾精亏虚,可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补肾填精。

斑秃

如果突然出现大面积脱发,脱处呈现圆形或椭圆型光亮皮肤,往往就是良性斑秃,多属血虚受风。遣方用药往往以当归饮子为基础方。

斑秃病灶的局部治疗也非常重要,局部针灸治疗、外涂专病药水等,都是不错的办法。此外,临床上还有短时间内全部头发脱光的,其病因往往与强烈的精神创伤或情绪波动有关。对于这种恶性斑秃,除针灸、药物治疗以外,注意心理调适也很重要。
脂溢性脱发

往往头发油腻易落、头皮作痒多屑,严重的甚至露出光亮头皮。这种患者多属湿热体质,或是血热化燥。治疗原则以清热化湿或凉血润燥为主,可用龙胆泻肝汤、祛风换肌汤等。

脂溢性脱发往往有一定的家族倾向、体质倾向,治疗有一定难度,除服药治疗外,选择适宜的药物或洗发用品外涂外洗、饮食清淡少油、心情放松恬淡等方面均需综合考虑。

少白头

青少年白发而无其它不舒感觉,多缘于禀赋所为,不作疾病而论。青壮年发白质枯而脆,稀疏易落,当以肾虚或血虚论治。
发结如穗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当以疳积论治。

药源性脱发

服用或使用某些西药,比如化疗药物,或接触某些有害化学药品,也可引起脱发,其程度可轻可重,均属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表现。停药后一般头发会重新长出。

小编提醒:

以上涉及的各种药物,应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关注 上海中医药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