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传跨专业到牛津,我的秘籍全在这!”

 

中传师姐现身说法,手把手教你敲开牛津的大门!...


出国留学 却不知道该如何做起?
申请跨专业读研 却没有勇气做出改变?
今天 传传带你走近13级广播电视学的刘依沙
让这位如今在英国牛津读硕士的学神师姐告诉你
如何在大学四年探寻自己未来的方向
如何从中传起步,走进世界名校的殿堂


刘依沙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 本科 
大四上获全额奖学金赴昆山杜克大学交换并拿到满绩
(均分4.0/4.0)
牛津大学教育科技 硕士
Grade: 
本科均分:91  WES: 3.91  托福:111  专业英语8
Achievements
2013-2014、2014-2015学年
连续2年荣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新东方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全国总冠军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终选候选人
Offers:
 Oxford MScLearning and Technology
Upenn MSEd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with $10000 scholarship)
UCLA Social Research Methods(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Hongkong, MSc in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访
在CUC的日子
Q1
Q: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出国?

A:我来中传前就有出国留学的打算,高考之后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密苏里大学的新闻系,于是我从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准备GRE的考试

当时决定来中传学广播电视学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是挺有新闻理想的,当时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划,但计划其实是赶不上变化的。我渐渐发现我的兴趣点是在教育领域,本科四年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所以我就把教育科技当成了研究生申请的目标专业。
语言考试时间线
•GRE:大二下 – 大三下  
•雅思:大二下 – 大三下
•托福:大四
Q2
Q:在专业课成绩很优秀的情况下,是怎么发现自己对教育学感兴趣的?

A:我是通过实习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的。大一10月份我就投了应聘新东方助教的简历。后来成为了老师,同时兼做了一些其他工作,比如教育评估方面的在线评分、设定评分标准,还有项目运营、课程设计等。体验了很多以后,发现教育这个领域很有意思,再深入下去发现自己是对教育科技这个分支感兴趣,而不是教学和其他方面。

而我感兴趣的教育科技专业,在国内还停留在教育技术学的阶段,也就是说,主要还是围绕如何用多媒体手段(如PPT)来辅助教学。比如说很多高校的在线知识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并没有搭建起来,只是通过网上的系统来进行选课、来看分数,并没有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个领域,我国理论上是滞后于西方的,因为比较想学这一方面,所以还是觉得应该出去看看。
Q3
Q:除了课堂,还会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英语呢?

A:我不喜欢背单词和机械地做题,我比较喜欢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比如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参加演讲比赛、应聘到新东方教英语。我觉得演讲和教别人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到大学后两年,我就通过做学术研究来提高自己,在看(英语)论文和写论文的过程中运用英语、学习英语。
刘依沙在大二参加新东方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得了冠军
Q4
Q:在时间管理方面有什么经验?

A:大学阶段基本上是一个零成本试错的阶段,就是你可以去尝试很多事情,搞砸了也没关系,但要勇于承担后果。我大学一直处于 multi-tasking 的状态,同时做很多的事情。人在压力大的时候反而能激发出潜能,把所有事情都处理的得比较好。

但是有个现实的问题,如果你的时间被切割得比较碎,那你就要专时专用。大二的时候我有课外实习,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平时不会安静下来学习。因此我每周一定会留出一整天的时间,不带手机,去图书馆学习,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着。
安徽模联学术委员会合影
Q5
Q如何评价在中传的四年时光?

A:很充实,但有些遗憾。我没有尝试很多有中传特色的事情,比如加入电视台和转播班,比如在一些团学组织里担任主要职位,我只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参加了院学生会和JA的青年成就社,我的经历主要还是放在帮高中社团做一些事情,例如组织安徽省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毕竟人的时间有限,我担任安徽模联的学术委员长以后就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再参加其他的活动了。所以说有些遗憾,我的大学四年过的是大学生活,但不是有中传特色的大学生活。

我很感谢我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他们都特别鼓励个性发展,没有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纪录片的编导或是成为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所以我们班除了我转行了以外,还有去人大学法学的,去伦敦政经学院学经济学的。其实大学四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大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够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时期的刘依沙


出国留学那些事儿
刘依沙在2016年8月至12月在昆山杜克大学参加了本科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项目,且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Q1
Q:大四的时候,为什么会报名参加昆山杜克大学的交流项目?

A:昆山杜克大学(DKU)是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我之前高考报考的时候是没有勇气去填报中外合作的大学,就想去看一看。而且DKU只招研究生,到今天为止也没有招第一届本科生。他们的本科生都是从国内的一些合作院校选50位学生,还有一些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印度的学生,做一学期的学习项目。我觉得这其实挺像一个教学实验的,还挺酷的挺有意思的,就想去看一看。

另外DKU项目的申请流程和申请研究生很像。所以我想预演整个申请流程,包括递交文书和面试。
Q2
Q:申请昆山杜克大学交流项目的时候做了哪些准备?

A:准备的过程和研究生申请挺像的,比如:
提交成绩单
提交语言成绩
提交一篇 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
一篇 essay(两个给定主题选一个)
两封推荐信
一个视频面试
Q3
Q:这次交流活动中有什么难忘的瞬间

A:非常多,这真的可以算作是改变我一生的经历。参加这个项目的同学专业背景不同,所以不存在任何的竞争关系,彼此之间都特别真心地帮助对方。我们四个人住一个套房,我在准备申请文书的时候,我的三个室友就陪我一字一句地改文书,一直改到凌晨三点,当时就特别感动。

还有就是大家有一种资源共享精神吧,比如我看到一个管理学领域的机会,我就会分享给我的同学。他们如果看到互联网或教育学的资料也会分享给我,就感到非常暖心。
刘依沙在DKU的活动上发言


这个交流活动对我学术和社交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尤其对于申请牛津,因为教育科技本身就是个综合性的、跨专业的学科,它会涉及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公共政策、数据处理等各大专业。

我当时选了一门公共卫生研究方法,那门课其实涉及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脉络,特别清晰。现在牛津正在做的有个研究项目就是和公共卫生有关的。

同时我还学了一门公共政策的课,我把那个课的内容写进了一个Writing Sample,因为教育科技要考虑它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考虑伦理学问题。

此外还有二门课,一门是系统动力学建模,我本科没有学任何数据处理相关内容的课程,但我的第二篇Writing Sample就是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去分析了一个社会科学问题。另一门跨文化写作,对我的英文学术写作水平帮助特别大。
牛津大学教育科技硕士申请要求:
GPA:高于2.1学位
语言:雅思7.5 (小分7)  / 托福110+
Curriculum Vitae:1-2页
Personal Statement:1-2页
Written Work: 2篇,各2000词
推荐信:3封学术推荐信


牛津大学
Personal Statement的要求
Q4


Q:在申请学校的时候有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吗

A:我没有和中介签协议,如果有学弟学妹问我,我也会建议不要签。我不习惯把重要的事情交给别人做,即使是中介写的东西,我也一定会改,所以没必要交给他们。

我觉得文书方面最好的帮手不是中介,而是教授。比如我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时候,遇到很多很棒的教授。昆山杜克大学强调跨专业研究,虽然没找到教育科技的老师,但我找到了相关学科的教授,找他们帮改文书。教授会更了解你的专业,也会从教授的视角帮你分析大学里的教授更喜欢看到什么类型的文书。
刘依沙在DKU交换期间展示学术海报
申请主线

2016年10月选校

雅思、GRE送分

托福一战;WES认证

文书第一稿2016年11月

提交并邮寄第一所材料

2016年12月提交7所学校的材料2017年1月

提交最后2所学校的材料

收到第一封offer

2017年2月牛津面试2017年3月

收到第2-5封offer
Q5


Q:申请过程中经常浏览的网站或论坛

A:我自己平时会逛寄托天下(http://gter.net),看一下「offer榜」部分中国学生的申请情况,了解一下同专业申请同学的个人条件、录取情况,也会和他们一起交流一下选校的心得。除此之外,我也会看Gradcafe (https://thegradcafe.com/survey/index.php),跟进自己申请的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录取动态。
Q6
Q: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A:大四的时候心情有一些起伏。九月放弃保研之后,有的同学已经收到offer了,我们班选择保研的同学申请到的学校也都非常好,而我才刚开始考托福。

我收到的前两份申请结果都是拒信,在收到第二封拒信的时候,整个人心态已经崩溃了。

好在大年三十的早上,我收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offer,还拿到了奖学金。这以后心态就平和了。

现在回顾我申请的过程觉得,其实出国留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大学四年过程中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成功有成功的去处,即使真的失败了就 Gap 一年,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处理。
 教育学大类专业排名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8)
1.Stanford 
2.Harvard 
3.Oxford 
4.HKU 
5.Berkeley
6.Wisconsin-Madison
7.UCLA
教育科技专业各校特点
偏理论:
 
 
•Oxford: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Upenn: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偏实践: 
•Stanford: 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CMU: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Harvar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TC, Columbia: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Media 
•UC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UT Austin: Learning Technologies
跨专业?

“别想这三个字”
Q1


Q对研究生跨专业申请国外院校有什么看法

A:我根本没想过“跨专业”这三个字,我只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所以申请。

出国读研究生的成本是摆在那里的,我觉得出国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在大学四年,你可以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活,但是大学四年,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我比较幸运的在于,我大一大二就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更长的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对我们的同学们来说,最低的要求是四年里通过不断的试错至少找到自己喜欢做什么。

同时一定不要给自己灌输一个跨专业很难、申请跨专业要掉一个档次的概念,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尽早地做努力就好了。

Q2
Q:你感受到的中西方教育有什么不同

A:就牛津而言,它比较注重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平时上课以seminar的形式,一个专业的11个人会和老师围着一个桌子坐一块儿,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想法。老师比较重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这和中传电视学院所开设的一些课的模式挺像的。但是国外的老师对于学术写作的要求很高,我去昆山杜克大学交换的时候,尽管需要提交的论文很多,但那边的老师还是会一字一句批改。我觉得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一些大课,老师教授的大多数还是一些绝对正确的客观事实。大多数情况下自己的论文作业只能收到一个分数反馈,很少能收到老师更细致的书面意见。
Q3
Q: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什么愿景吗

A:我年初就没课了,理想状况是先在英国这边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回国到一个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

短期内回国做产品研发工作的原因是,在教育科技领域,实践是领先于理论的。如果我以后想做理论研究,想成为一名学者,我就必须要先实践。如果我不走研究的道路,那我就更应该走在这个领域的前面,参与到新兴教育科技产品的研发工作中。

长期来说我希望能去美国读博,把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的高度。教育科技这个领域,现阶段国内的学界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还比较少。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读博,从业界回归学界,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在牛津的日子
学术体验
三学期制: 一年只有4个月在上课,每周2-3天课

理论导向: 每门课的分数=1篇paper的分数

其它作业&任务不算分

小规模: 本专业共11人

导师制: 隔周与导师进行一对一面谈
生活体验


在牛津更多是一个人的生活。牛津实行的是学院制,申请学术项目的同时,也需要申请学院,学院就是你平时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这届只有5个中国留学生,所以平时大家更多的还是一个人做研究的状态。

牛津非常强调主动学习,平时我们的专业课程并不多,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让我们自由支配。我自己非常感激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在课程之余,我会上Lynda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学一学Python和交互设计的知识,去IT Learning Centre学习数据处理软件,到Careers Centre和咨询师面谈亦或是参加工作坊,去别的学院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讲座等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眼界,也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什么是学院制?牛津大学共有38个学院和6个私人学堂,有各自的内部结构和活动。各学院有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和几个研究员组成,这些研究员中的大多数人在学校都有职位。各个学院聚集在一起讨论政策方针等问题,这通常被称作学院会议。此外,学院还为成员提供社交、文化和娱乐活动。

学院制使得学生和学者不仅属于一个大的国际知名机构,也属于一个跨领域的学术性大学社区,使不同国家的学生和前沿学者们能够聚集并进行交流。

——VOA英语学习网《走进牛津大学第13期:英国大学的学院制》
就业指导


总的来说,牛津是一个研究导向的学校,即使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会提供很多关于博士申请、教职申请等学术方面的服务,从主题为「是否应该读博」的工作坊,到博士申请中研究计划的写作指导,再到读博阶段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工具拓宽自己的学术人脉等,都会有全方位的指导。

在就业方面,牛津有很多自己特色的项目。除了一般学校都会提供的一对一咨询、简历修改、分专业的招聘会之外,牛津还设立了独具特色的实习办公室,为我们提供了Micro-Internship(微实习)和暑期实习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录取只用和校内同学竞争,免去了到外地面试的麻烦;此外,学校还会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还是很值得一试的。我自己就在上学期担任了牛津大学研究生录取办公室的研究实习生,主要负责国际学术录取标准(International Qualification)的制定。这个项目和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有一定的交集,个人觉得收获挺大的。


刘依沙和牛津的同学们
Q:想要对出国留学的师弟师妹说些什么?

A:找到自己喜欢的去做就好了!

如果决定出国留学,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发,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门课叫作教育研究基础概论,老师在11个人的研讨会上开门见山地提了一个问题:“ Where are you from?”这个问题不是回答你来自哪个国家,而是想告诉你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知道自己哲学的根基来自哪里?你的认识论是怎样的?你是抱着怎样的本心来做研究的?

这也适用于出国留学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地理上的“Where are you from”,出国留学前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基是中国,你读完这个项目是想留下来还是回国,回国后你想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还是回自己的家乡。另一方面的“Where are you from”就是你的初心在哪里。我觉得要抱着开放的心态接受外部的机会,但也不要偏离你最初的想法太多。

如果有留学的意向却不知道哪里开始的话,第一点就是尽快确定自己想做什么,是想继续读本专业还是要换专业,如果换要换什么。这个确定下来以后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其实国外更看重的事情是你在你想申请的这个专业上有什么专业性的建树,而不是期待你能在考试中取得满分。

最后,师姐给了大家关于申请、文书写作及面试的Tips
▶ 推荐大家用一个Excel表格记录自己申请的动态,列清楚每个项目需要哪些资料,记录下自己提交成绩单、托福成绩、GRE成绩、雅思成绩,上传PS、writing sample,老师推荐信,收到面试通知等一系列事项的时间。

争取做到每天都能更新一下这个表格,确保一直在推进自己的申请进程,不要拖延;同时也借助这个表格帮助自己梳理申请的每个环节,不要遗漏哪个东西没有按时提交。

 关于文书和面试,我的建议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要相信老师们挑选的是最适合他们的学生,而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只有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才能让更加了解项目的招生官们知道你是否适合他们,避免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项目。

诚然市面上有很多文书代写和面试辅导,然而这些“秘籍”只能帮你塑造成一个千篇一律般优秀且平凡的人。只有用心发掘自己的独特之处,并真实地展现出来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才能给面试官展现一个不完美但是独一无二的你。而后者,正是老师更希望看到的。

不论是决定出国留学还是其他

希望每棵小白杨

都能在大学四年找到自己所爱

做到青春无悔 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指导老师   |  
 曹琬晨

记者
   |  
 蒋楚沁

编辑   |  胡振超  ·  蒋楚沁

美编   |  张晓君 · 李明桐

责编   |   刘帆


    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