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敏 青年教学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曾祥敏老师x0a你从未听过的那些故事x0a(文末有彩蛋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入选人员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核心成员
第21届、23届、25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他就是——
曾祥敏老师


▲ 曾祥敏
曾祥敏教授简介

曾祥敏,1991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1995年获本科学士学位。199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师从叶凤英教授攻读电视新闻方向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喻国明教授在职攻读传媒经济学博士,2008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广联合会节目创优创新宣讲会宣讲导师,海口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视采访》课程负责人,艺术硕士(MFA)广播电视编导导师组组长,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  ♪  ♩
初遇
沿着楼梯走上电视学院二楼,若不是正好遇到熟悉的老师引路,传传很难找到曾祥敏老师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办公室门牌既不是“院长办公室”,也没有注明“某某专业教授”,而是“柔光(会议室)”。似乎是搬过办公室之后,就没特意去换门牌了。到了门口,曾老师正一边在一位老师拿着的一沓文书上签着字,一边沿着走廊走过来。签完字一抬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曾氏微笑”“哟,官微的同志们来啦?”

(▲ 曾老师办公室216)
等我们走进办公室坐定,正准备开始采访,老师却“消失”了。——两分钟后,他和一位研究生端着四瓷杯冒着热气的茶,笑着走了进来,给我们一人端上了一杯。

采访开始之前传传一直在想,第一届青年教学名师奖,到底会对一位青年老师提出怎样的要求呢?这样全校只有一位的“青年教学名师”,怎样的资历才能算得上呢?

(▲ 曾老师办公室的书柜)
“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呢?
♫  ♪  ♩
敬畏课堂,敬畏学生


一篇关于网络视频运营平台自制节目生产的论文,洋洋洒洒八千字,交上去是排版得工工整整的文章,发下来已经密密麻麻满是批注、删改、替换词语的痕迹,仔细一看,甚至连有些地方的标点符号都给改了
“给曾老师批改论文是一件挺能吓到你的事情。”一位2015级研究生说,“我们写论文总爱拖嘛。五月份终稿,四月中旬才把论文给他改。十几二十篇论文,他篇篇都这样改,不仅帮你把握思路和理论方向,还告诉你哪里语句不通,哪里措辞不当,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生们往往疑惑,怎么这么细微的地方他也能发现得了?

这是因为,每篇学生的论文他都会至少看三遍。“这可能是习惯使然”,他说。

“这些可能都跟我性格有关,比较注重细节。”(好奇地问了一下曾老师是什么星座,本以为“处女座”呼之欲出,结果居然是“射手座”。曾老师又笑着补充了一句:“不过我是A型血。”)

仔细批改每篇学生论文并不是曾老师教学时唯一的习惯。一面忙于副院长的行政工作,一面他还在坚持每周为自己的研究生们上至少一次的导师课。“不管再怎么忙,作为导师要能够和学生形成沟通连续的机制,一旦你放了一点点,这学期一下就过去了。”谈起他的导师课,曾老师的脸上满是严肃。

(▲ 曾老师给研究生上课中)
下课之后,却是他主动“请教”学生:“这堂课有什么心得?”

教学效果不能只从每学期末的网上评教来看,因为你看到的只是数字,而不是具体的意见。所以每节课下课之后我会问一些同学这几节课有哪些比较好的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然后在授课的PPT里做一些笔记。”曾老师说,“比如某个案例讲完之后同学们没什么反映,那就说明这个案例不是很生动,下次得换案例;如果一个知识点讲完同学们表示难以理解,那就说明这个点讲得有些抽象了,还需要进一步揉碎了去分析。”



听过他“电视采访报道”这门课的几届电视学院本科生知道,曾老师的授课PPT一年一个样,绝不带重样的。案例也是时讲时新,引用的都是新闻前沿理论。







(▲ 曾老师授课PPT截图)
“不要把学生当成小孩子,他们是有独立思想、有创新精神的。日常上多了课,比较熟悉了,但不能随随便便地准备一下,你得知道这一个课堂背后是有无数双眼睛去体会你的授课内容,去体会你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提前做好准备。

我上课就是这个习惯:这课不管反反复复讲了多少遍,讲得再熟,讲课前一天晚上都要拿出来再看一看。不仅是因为如果上场前不检查,上场后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更多的是就算没有问题,也得思考思考还能不能再添加些新的东西。” 曾老师说,“这就叫敬畏课堂,敬畏学生。”
♫  ♪  ♩
慢热型人设


“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一讲课我腿就打抖。”这样一句话从一位刚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的老师口中说出,却不像一句玩笑话,“后来就是被迫啊,慢慢开始不断地说话,不断地说话,才成了现在的老师。其实我平时挺不爱说话的,不到关键的时候很少说话。”

“我昨天看一本书上写,毛姆说过,‘任何一把剃刀都有它自己的哲学’就是说一件事情你坚持久了,它自然就从量变到质变了。”

(▲ 曾老师讲座中)
“曾老师啊,出差坐在飞机上都读英语”,一位本科教学办的老师笑道。从学院教务处到财务口的老师,从电视学院本科生到转专业的研究生,没有一位不知道曾老师“刻苦学英语”的故事。“在家里看英语新闻频道,看着看着有好的新闻,直接就掏出手机给录了。上课就把这些案例放给我们看,一边放还一边说‘这个比较好,大家要看一看。’” 曾老师的ipad上有一个叫“新闻”的app收藏夹,点开一看,几乎囊括中外所有主要新闻台——BBC、CNN、Fox News、China Daily、CCTV……

(▲ 曾老师的
ipad
“赫芬顿邮报和USA Today是每天必看的,看到好的就会摘录下来”,曾老师毫不讳言,“这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做这个教学必须得了解最新的国际新闻资讯。我课堂上的很多经典案例都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每日阅读都已经不是学习,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了。”

(▲ 曾老师英文授课中
♫  ♪  ♩
差点当运动员
说到自己一直坚持的两件事情——读书与运动,曾老师讲着讲着脸上泛起了红晕。“我都基本上没有断过。像运动,从小学开始到现在我就一直坚持。”

“ 我还曾经差点想去当运动员呢。”

“初中的时候我的400米短跑是我们成都市的第二名。我的游泳坚持了20多年了,我现在一下水就可以游1500米。前年学校的工会组织咱们教职工大赛,100米自由泳我是第二名。”

顿了一下他补充了一句:不过一共就三个人参加。”说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又补充了一句:“第一名是刚留校的老师,比我年轻了十几岁。第三名在我身后都看不到了。”

最近曾老师迷上了跑步,每天在学校的南操场跑圈,“从两个月前最开始的六圈到八圈,再到十圈,现在跑的是五公里,一直坚持跑下来。”



学生发朋友圈:南操跑步


    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