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打骂父母19年,儿子却说都是因父母对他太溺爱。

 

父母有过,孩子更有过。...



1
在烟台,有一老人被人打了,他的颅骨受到重伤,脑内有淤血,右手手筋也已经断裂。虽然经过抢救得以保住性命,却面临全身瘫痪的可能。

而打人者,却是老人的亲生儿子!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儿子打骂父母整整16年了。从他16岁开始,到35岁一直存在这个现象。只要管父母要钱,要物要不到。就会对父母打骂。

整天在家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看到这样的事件,我相信任何一个陌生人都会很生气。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孩子竟然对待父母。真是禽兽,不,禽兽不如。

想看看这类事件,是独立事件,还是大众事件,结果还是蛮令人惊讶的,这样的事件,还有不少。

在四川,23岁的赵小强往父母要钱买手机。因被拒绝,便对父母实施了殴打。记者从警方得知,这已经是赵小强第二次被拘留。

赵小强是老赵的第三个儿子,是他50多岁时所生。老来得子,老赵很开心,对赵小强十分溺爱宠爱。据邻居介绍:赵小强10岁时父母还背着,家里面有好吃的都首先满足赵小强。”

“而赵小强从来不好好工作,自理能力差。有钱就拿去买吃的,买玩的,根本不知道节约。

23岁,没有正当职业,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没有钱用,就向父母要,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就对父母进行辱骂、殴打。对此,赵小强的观点就是:生我就该养我,就应该给我钱。

另外还有女儿在网上求助,说自己哥哥在家啃老,时不时还打父母,让父母过来和自己住,但父母却担心,怕自己的儿子,离开自己无法生活。

知乎上也有人问:因从小被溺爱,25岁还打骂父母的人该如何调教?

还有个儿子振振有词地对父母说:如果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神马?到最后还怪起父母来了,父母真是觉得天大的冤枉。

但在这些生活细节中,我们都看了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溺爱。比如老赵对赵小强10岁还背着。
2


小孩从小被溺爱,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邻居的家小孩,吃饭需要追着喂,边放动画片边哄着喂。

曾经的他也想自己吃饭,但妈妈看到他吃的饭满脸,满地都是。吃的没有掉的多,深怕孩子吃不饱,嫌弃孩子不会吃,从此把他自己吃饭的权利剥夺了,小孩也反抗过,但是妈妈一再拒绝,他反抗的力量再大,也没有妈妈的力量大,最后他妥协了。

吃饭依赖父母,穿衣依赖父母。。。

想想这样也挺好,有人帮办一切,到最后,谁又会不喜欢呢?
3


在过度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离开家后就会有大问题,在家里他唯我独尊,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当到社会中,不会有人像他父母那样对他。别人也不会什么都听他。任何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完成。

但是他自己童年的经历告诉他,我是弱小的,我什么都做不好。我连饭都吃不好,都需要父母的帮助。但父母不可能一直帮助他,父母不能帮他学习,交朋友,谈恋爱。

这时他就会有深深的受挫感。

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但在溺爱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经历挫折,会习惯性的以为和等待别人来帮他解决。因为这是从小经历的生活模式。他已经习惯了。这个想法已经深深藏在他的潜意识当中。默默地操纵着他。
4


这时,他最大的愿望便是逃回家里,因为家里还有人可以给他操控。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都可看出,这些孩子不管多大,都还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当孩子回到家后,父母还可以帮他很多。但和社会相关的功能,再也不能帮他。不能帮他学习,工作,交朋友。

这时,孩子的世界就要塌了。

而此时,他可能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怨恨父母,为什么不能再向小时候那样帮他,既然不能帮他,让他一直依赖。为什么从小剥夺他锻炼出独立的能力?

有了怨恨,就会对父母发火,甚至打骂。害怕出去受挫折,在家里,啃老也就变得顺其自然。

甚至厚颜无耻地喊出,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这么娇惯。
5


在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就像我自己,心中有个声音,一直在呐喊,希望有人能够呵护我,有人能够给我依赖。小时候,我的父母对我有些溺爱,他们可以呵护我,让我依赖。

但现在我长大了,不可能再过度依依赖父母,理性告诉我需要独立,需要自我成长。 但我心中这个小孩还想依赖别人。我只能把它压抑在内心深处,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去。

当我成为父母,有了小孩后,我发现我有点溺爱可可。害怕可可受苦,害怕她受挫折,会帮他做些事情。

我原本以为我是对可可深深的爱,但当我和心理学家聊天后发现,我爱的其实是我内心中的那个小孩。我将我心中我自己的需要,向外投射到了可可的身上。

我只不过在借着可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

就像我在超市花了500元,主动买了一大袋零食,名义上是为可可,其实内心深处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也有人这样对我。

但这些零食里面,有多少是可可真正的需求呢?

溺爱孩子的父母,这点需要我们觉知的,我们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要满足自己。

而觉知是改变的第一步,

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是改变的第二步

毕竟我们都不想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和文章开头那些孩子一个样。

〖欢迎转发、评论和点赞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打人” 看文章《孩子被欺负时,这句话比叫他“打回去”更有效》

育儿|教育|心理学|情感

大家好,我是可可爸

欢迎爸爸妈妈们一起交流


    关注 可可爸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