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诸葛亮是如何整治伪君子的?

 

在整治汉末的散漫不严的时世这点上,曹操与诸葛亮的政治是一致的。...





从汉末到魏初,是中国风气变化的时代。正如前面提到的程颐所说的那样,如果把尚名节推行到极致,就会成为苦节。这时,伪君子和优柔寡断的人增多,时世散漫不严。而曹操和诸葛亮为纠正这种风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伪君子的出现
大体上说,从汉末到魏初,是中国风气变化的时代。正如前面提到的程颐所说的那样,如果把尚名节推行到极致,就会成为苦节。无论怎样的名节,当它走到极端时,就出现了弊端。

另一方面,与这种尚名节的时代相对应,出现了伪君子。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分居》中,引用了《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其中谈到后汉桓帝时期胡乱举荐人时,用了一句谚语,即“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本来,中国人是把兄弟父子分居视为无德,把同居视为体面。顾炎武说,即便在这时候,也是把分居视为不体面的事。本来,品行端正的人才能被举荐为孝廉,然而这样的人恰恰是分居的,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虚伪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潜夫论》的《务本篇》中也说:

“尽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闺门,所以为列士也。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以取济度,夸末之徒从而尚之。此逼贞士之节而眩世俗之心者也。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今多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终没之后乃崇饬丧纪以言孝。盛飨宾旅以求名,诬善之徒从而称之。此乱孝悌之真行,而误后生之痛者也。”
优柔寡断人物的出现
另一方面,尚名节的教育自然地有一种使人变得优柔寡断的倾向。后汉末年,党人为自己取了“三君”、“八俊”、“八及”等称呼,并以此互相夸赞。这当中有一位主要的人物,就是一直生活到曹操时期的、被誉为“八俊”之一的刘表。

刘表做过益州牧,他就是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物。在当时他是很有学问的人,可是后人评价他是“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每当发生大事件时,便疑虑重重,不能决断。刘表是当时优秀的文人,以致后人还为他编辑了文集。《三国志》卷六的注释中,载有他的《遗袁谭书》和《遗袁尚书》。

据说刘表的文章不逊于蔡邕,他的书法也很出色。作为当时的一位优秀的绅士,刘表具备了所有的修养。

但是,当曹操和袁绍争天下时,尽管他没有依附于任何一方,但最终还是在曹操的征伐中死去,他的儿子投降了曹操。在太平盛世有作为绅士的修养,可是一旦发生大事却不能决断,这是一种流于虚名的弊端。

当时,在蜀国方面,有汉代宗室刘焉和刘璋父子,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绅士,父子二人相继作过益州牧。但是,他们也是在发生大事时,不采取任何措施,无法平息自己领地内发生的张鲁的反叛,而是去依靠刘备,结果反被刘备夺取了国土(近代的徐世昌与刘表颇为相似)。
曹操的纠正办法


这样的风气自然被视为一种弊端,因此就有人想要纠正它。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显著的是曹操和诸葛孔明。他们的方针基本上是相同的。

关于曹操,《三国志·曹操本纪》的《评》中称他是“揽申、商之法术”,其意思是,史家总结了曹操的政治方略,评论他采用了战国时期刑名家申不害和商鞅的政治观点。另外,在建安十九年曹操颁布的诏令中,也记载了他打算让懂得刑罚法理的人在军中执法的想法。

所以,晋代的傅玄在谈到曹操时说:“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晋书》卷四十七,本传)。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方针,因此也涌现出了不少与之相应的人物。在汉末建安年间,曹操掌握实权的时期,他正是用这样的政策治理天下的。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卷十中也说,提拔崔瑛、毛玠、陈群、钟繇之类的人,“任法课能”,即根据法律管理政治,把工作交给有实际能力的人去做。

曹操通过这样的政策一度整肃了汉末松懈的纲纪,使建安时代得以延续。如果像后汉时期那样,彼此只重视名誉,仅靠名誉来录用人才,那么一个人有无业绩就变成次要的了。

曹操的政治是效率主义的,是从能否有实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这种方针与名誉无关,一个人即便是品行较差,只要能在政治上取得成效,就可以录用。这样的政治,完全是依仗法律。

当时,还有过是否要恢复汉初以来业已废除的肉刑。汉代的刑罚大多使用外表不露伤口的刑,即笞刑和刺墨刑。由于这类温和的法律不起作用,所以才有了肉刑的主张。

在魏的时期,这种肉刑论由于曹操的死而逐渐消失,但法律变得严厉起来。魏中期的刘劭作《新律十八篇》,还撰写了与之有关的评论。另外,他还撰写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即“官吏管理法”)。汉律在汉代逐渐取得了进步。到了魏时,过去未写入正文的内容成为法律明文。魏律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了汉律。魏律是在曹操的孙子明帝时期产生的,曹操的政治方针一直延续到那个时期。
诸葛亮的纠正办法


另一方面,关于诸葛亮,《三国志》中有一段有名的记事。不过,它是否是事实,还不清楚。

其内容是,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后,诸葛亮采取的政策是“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致使君子小人都心怀怨恨。为此,一个名叫法正的人向诸葛亮进谏说:“过去高祖入关时,约法三章,秦民都以此为恩德。今天你夺取益州,未能惠抚人民。你是作为外来人来治理当地,所以希望你减缓刑罚。”

对此,诸葛亮回答说:“你讲得不对。秦朝时实施苛政,高祖在这样的情形下入关,所以采取了宽大的方针以安抚人民。可是今天的益州,由于以前的刘璋是一个愚蠢的人,法度松弛,所以,百姓既不知恩的可贵,也不知刑的可怕,散漫不严。故此,我今天要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当时的历史学家曾对这段记事表示怀疑,并列举出反证,说法正的进谏的年代与事实不符。但我认为,诸葛亮在益州实施了他的严格整治的政治方针,这一点大体上讲是没有错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中也称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同时,还说他“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其政策大体上与刑名家相同。该评中还说他“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是诚实、公平的。
意外的后果,谋略家辈出
大体上来看,在整治汉末的散漫不严的时世这点上,曹操与诸葛亮的政治是一致的。这让人感到,优秀的政治家所见相同。

不过,这样的政治只有在益州那样的一处地方,在命令可以下达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的地方实施,才会取得成效。如果在整个中国实行这样的政治,是否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是令人怀疑的。

当时,蜀国统治着一个州,吴国统治着三个州,魏国统治着九个州(魏号称有十州、十二州,实际上是九个州),曹操可以说基本上统治了整个中原。因此,要按照自己的设想取得政治上的成效,是很困难的。

这样一来,曹操的政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中问到,曹操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做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书中认为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其证据在曹操死去十余年后,魏明帝太和六年的董昭的上疏(《魏志》卷十四《董昭传》)时就已出现上述现象。董昭在上疏中,陈末流之弊时说:“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

曹操政治的本来目的是想排斥伪善之人,但当今的年轻人不以学问为本,而专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而以趋势游利为先。而且,他们还结成党派,互相吹捧或互相攻击。这些行为,与曹操要清查当时的士大夫的做法是相背离的。

《三国志》卷二十八的《诸葛诞传》中,记载了明帝时期,诸葛诞、夏侯玄、邓飏等人互相搞浮华虚誉,结成党派的事。也就是说,依据法律整治社会的目的,是要恢复后汉的、也就是伪君子出现之前的质朴风气,然而,乘此机会,却形成了与后汉时期,虚伪地相互吹捧的现象相类似的倾向。

三国时期是谋略家辈出的时期。《三国志》卷十中,列举的荀攸、贾诩等人物还是不错的,但卷十四中所列程昱、郭嘉、董昭以下诸人,都是“明智计之士”,他们见利忘义,是不可信赖的人(《十七史商榷》卷四十)。这正是一种弊端。

本文选摘自:《中国史通论》(精装)

内藤湖南 著 夏应元 / 钱婉约 译

出版:九州出版社



本书是汉学大师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历史的通论性著作,涵盖了从中国上古一直到晚清的时段,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内藤湖南的中国史观。他把中国史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介绍了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并阐明其特点,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非常富有启发性。

相关阅读:

晚清的政治:一个王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内藤湖南:古代贵族的理想生活

隋唐风度,是一种怎样的气质?

宋朝前后,两个中国

诸葛亮最大的悲哀

徐复观:曹操何以必败袁绍?

诸葛亮弃曹操选刘备的原因

黄仁宇:即使是钱穆也没有宽恕曹操的篡窃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ID:jzhpress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

谢谢您的关注!
Copyright ©2018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读九州


    关注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