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一个亚裔母亲的省思(王敏俐)

 

中年白人男子看到儿子挡在前面,便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极其粗俗不堪的字句,对着一个两岁大的幼儿破口大骂。为着保护孩子,我在第一时间马上把他拉到我的身后,当时的我怀孕9个月,内心非常的害怕,很怕这个魁武的白人男子会对我们动手……...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7.05.29今年4月,美国联合航空强行暴力拖拉一名亚裔乘客下机,一时舆论哗然。当时航班超卖,机组人员要求4名乘客下机、将座位让给航空员工,而这名亚裔拒絶下机,其后被执法人员强行拖走。

整个过程被其他乘客以视频记录下来,乘客血流披面的片段在网上疯传,引起全球网民的同声谴责。在众多的讨论与伐声之中,有人批评美联的公关失败,也有不少人着眼于亚裔在美国所承受的歧视。整个过程是否真属歧视?我们很难去绝对划分与定义。但无可否认的是,寄居在欧美国家的亚洲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种因着种族与肤色,而承受的压力、甚至伤害的屈辱感。难以名状的种族藩篱这令我想起今年年初,我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在超市购物所经历的惊吓与无奈。当时,我们正在冰柜前比较各种不同的起司,孩子专注地看着冰柜里的商品,没有注意到一辆购物车从转角处推进,推车的中年白人男子看到儿子挡在前面,便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极其粗俗不堪的字句,对着一个两岁大的幼儿破口大骂。为着保护孩子,我在第一时间马上把他拉到我的身后,当时的我怀孕9个月,内心非常的害怕,很怕这个魁武的白人男子会对我们动手。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与一个两岁大的小儿,非常无助且莫名的被这个陌生人当众羞辱,所有的人都围了过来,最后这个男子被警卫赶出超市。

我抱着儿子,心疼地流着眼泪,心疼不只是当下,还有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作为亚裔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与歧视。我不只一次在脑海中思考,如果当时站在他面见的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孩子,他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吗?整个过程到底是一个随机事件,还是种族歧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微妙的化学作用,许多真实的感受无法以条理去量化评估,种族意识的奇妙氛围,没有白纸黑字的划分写明,却又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白人特权是否真实存在?白人特权是否真实存在?美国基督徒作家JimWalli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种族主义是一个关乎“福音(gospel)”的议题,而基督徒必须与之正面交锋。身为一个白人,Wallis省思道:“种族议题并非只是一个政治上的议题,它更是关乎一个人的信仰”,“我们活在白人理解的常态与所定义的正义之中...…许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察觉到身为一个白人理所当然具有的特权。”(注1)Wallis曾经在他的著作《美国的原罪:种族主义、白人特权与通往新美国的桥梁》一书中,探讨种族主义如何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美国社会,它不会凭空人间蒸发,除非我们正视这个议题,并以热切的心去对话与调整。其实,种族与种族之间因为差异与误解而彼此伤害,并非美国社会独有的议题,在全球化的今日社会中,它就存在于你我的周遭。Wallis认为,在政治上与经济上所面临的种族问题,其实是根植于神学上的问题,我们如何定位自己的身分认同,决定了我们以何样的眼光去看待种族的差异。我们每一个人皆按着上帝的形象与样式而造,在新约中,教会全体是基督的身体,委身于种族间的和解与医治,带来与上帝与人的和好,乃是福音的核心。“唯有诚实的面对历史中种族主义的事实,并真切的悔改,我们才有可能走上正义与和解之路。”(注2)一个亚裔母亲的省思之路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亚裔母亲,我又该如何在一个白人特权的社会文化中,与我的孩子探讨种族与自我认同的议题?

面对种族的议题我们都可能相当敏感脆弱,但是德国神学家潘霍华在其著作《作门徒的代价》中提醒我们,一个基督真正的门徒能显出一种不寻常的爱。因为基督徒所领受的并非一种无关痛痒的廉价恩典,乃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舍命所成就的伟大救恩。

基督徒作为跟随耶稣的门徒,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视野与方法,来面对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邪恶,在宽恕仇敌的过程中,彰显出基督不寻常的、超越性的爱。潘霍华认为,一个基督真正的门徒能显出一种不寻常的爱,这个超越性是“它是耶稣基督自身的爱,祂耐心地、顺从地走向十字架--事实上,它就是十字架本身。十字架是基督教区别其他的标志,是使基督超越世界并赢得胜利的力量。在被钉十字架者的爱中所遭受的苦难,则是基督徒生活的‘不寻常’质量的最高体现。”(注3)不管是过去在欧洲,或是现在在美国,我都看到许多亚裔第二代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种族文化与自我价值定位的痛苦,特别是反映在青少年与父母紧张对立的关系上。但唯一的出路,只有在耶稣基督里。

不管是我,或者是我的孩子们,在跟随基督的路上,唯有深知我们的认同是建立在基督不寻常的爱之上,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可能的排挤与矛盾之中,摆脱受害者的弱势与悲情,尝试以超脱的视野来面对与自省。我们必须告诉自己,也告诉下一代:在种族的议题中,不只是既得利益者需要悔改,弱势的一方也需要悔改。



正如耶鲁大学教授沃弗所言:“受害者需要悔改的是,他们实际上经常会去模仿加害者的行为,让自己被塑造成和敌人一模一样。他们还需要悔改的是,想为本身行为反应找借口开脱的欲望,不管是宣称自己无需负责,还是说这类反应是解放的必要条件。”(注4)

若种族之间的藩篱与逼迫,是一种罪的循环与咒诅,那么唯有基督爱的饶恕与复活的生命,可以使我们不落入重蹈覆辙的循环。在《创世记》中记载着,人类因为骄傲建造巴别塔而变乱口音,从而产生文化、语言以及种族上的误解与冲突。在全球化的社群中,种族议题是我们与下一代无可逃避的挑战,唯有在基督里的爱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超越族群的自我认同,走出一条与世人迥然不同的和解之路。注1.引用自从恰克牧师道歉所领悟到的(吴蔓玲)

观点相同,盲点也相同(陆加)

谁是同性恋文化中失落的一代?(王敏俐)

隐藏的珍宝(吴蔓玲)

略过真相中,找平安(吴蔓玲)

联系我们

投稿:editorial@oc.org,请务必注明“投稿给《举目》”。并附中英文姓名、笔名(若不想用真名发表)、电邮、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

转载:请先致邮editorial@oc.org获得许可,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


    关注 OC举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