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赛 星期六工房:为社区设计让我幸福感爆棚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社区居民拥有更好的生活,也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方案和设想。”...

在第二期小美赛中,人民小学门口和立新花园入口两个地块的中标者星期六工房是参赛团队中唯一的复合型团队——只有一个成员是建筑师。但两个方案却深受评委和居民好评,居民需求和建筑师的设计达成了精妙的平衡。这并非易事,站在居民角度做设计改造一直是社区微更新工作的出发点和难题,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设计以外的居民沟通和协调工作。

在这篇访谈里,他们分享了社区微更新里一个团队从调研到落地的精细工作,也分享了非专业参与的困难,并用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说明何谓“以社区居民的角度思考整个改造方案”。他们对立新社区生活的所有观察、感知、投入和热情,为社区微更新探索提供了非常棒的经验和启发。
图文 | 星期六工房

采写 | 吴碧芳

编辑 | 黄泽碧
■■■
对话星期六工房


| 请介绍一下本次参赛方案。范工:某种程度上,社区是居民的投射。有什么样的居民,就会有什么样的社区。集合住宅是一种基于特定土地政策下的居住策略。这种居住模式在实现土地和市政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也存在权属不明确的风险。

例如,位于人民小学门口的方案,在社区和学校之间一块不到150㎡的空地上,每日充斥着活泼的学生、等候的家长、辛苦的清洁工、休憩闲聊的邻居、勤奋经营的杂货店老板,以及许许多多居住在周围的居民......小小的空地承载了太多人的生活需求。居民、学生、家长互相干扰,加上机动车和电动摩托的穿行、无序停放,公用垃圾箱的随意布置,使得这里以往的宁静,安全,便利,和谐渐行渐远。

如何发挥“集合”的优势,化解社区各类人群的矛盾,引导大家对场地使用达成共识,营造更积极的家园意识和社区氛围,是我们本次设计关注的重点。

我们希望通过对榕树的定期修剪维护,以及开放的阶梯、人性化的坡道、大树下的小亭子、带椅子的小树池、半坐靠广场立柱、活动车位锁路障、垃圾桶活动架等微小的介入方式,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创造一个开放、积极、有趣、安全、舒心的空间,并以本次设计改造为契机,以多元化的身份参与到立新社区更新、管理与维护的讨论当中。以小而美的改造思路和设计提案,真正地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

人民小学门口设计方案及现场图
 立新花园入口设计方案及现场图
| 为什么会参加这个比赛?

Bambus:一是虽然这是微设计,但我们认为它的意义非常深远。二是它是可以最终实施、真实地呈现在社区里的设计项目,并且是利用微小的改造来实现。这对于我们的观察力、沟通力、协作能力、设计能力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在看到这个竞赛消息的第一时间,我们就觉得必须得参加。

 | 勘察地点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范工:第一次勘察是晚上,没有太多路灯。街上也几乎没什么人,杂乱和疏于管理的街道看上去很衰落,让人有些绝望。

后来去看过学生上学和放学,也在附近的三姐汤粉店吃了很多次煮豆腐。深刻体会了老街区独有的传统生活气息。学校门口的巨大的榕树,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恰恰代表了这个社区:年代久远,有顽强茂盛的生命力,只是缺乏打理与维护。

 | 在小美赛的吐槽会上没有讲方案,反而是讲了很久现场情况,以及在北京的故事。原因是什么?Bambus:因为“现场”是我们上一个竞赛——北京胡同项目中我认为做得最不到位的一个部分。那次我们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北京实地勘察,所以一直是通过全景地图以及搜寻当地相关资料来完成对现场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自认为对那条胡同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也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了自认为既接地气、又有设计感的作品,整个方案的呈现,无论是平面还是文字甚至连我自己都觉得很感动。

但两个月之后我去了一次胡同,当时的场景让我非常震惊——也许是正值傍晚的缘故,那里的真实场景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几乎没有相似的部分。我们的方案显然根本不适合这条胡同。我这才深深体会到之前我们的了解有多么大的误差,也深深感受到了如果对这个地方没有足够深入、真实和长期的了解,是不可能做出正确以及适合的方案的。

北京胡同
| 此次方案的设计得到居民和评委的双重肯定。回顾整个过程,你们觉得是什么关键因素起了作用?

Bambus:上一次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失败案例,以及我们是非常真诚地以社区居民的角度来思考整个改造方案,同时不失专业性。

在准备前期,我们就在不同的时间段去过很多次现场——有降温的冷雨夜,有早起的上学高峰期,有数次中午上下学,还有人少的黄昏前……甚至早餐午餐都在“好三姐汤粉店”吃过很多次(真的很好吃)。

在方案成型之前,我们也不断地向立新社区的居民了解情况——聊过学校教导主任、安保队长,问过社区清洁阿姨、学生家长,小卖部老板还没主动上前就被搭讪......拍了很多照片,录了很多视频,连垃圾桶的数量和位置都瞅了个清楚。

方案入围后,我们又带着初步设想跟物业公司、当地居民、小卖部老板、学校老师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沟通。这时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在看到效果图的时候,反应都是“很好看啊!”,对于效果图上一些细节的展示却不太关注,即使讲了也不放在心上。我们分析了一下,觉得大概是由于这样的展示不直观,以及大部分人并非设计专业,对效果图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也是不了解的。所以最佳方式是拿成熟的案例直接展现出来给他们看,做类比。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社区居民拥有更好的生活、也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方案和设想。在跟他们的沟通中我们也学到很多新技能。

放学
| 在参赛过程里有遇到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困难吗?

Bambus:就我自己而言,团队的磨合、对项目的剖析、创意的碰撞都不是很困难的事(这些反而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设计的表达才是最难的。因为我并不是一个设计师,而设计师习惯用的软件,我一个都不会。这次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我这个从来都是用文字或手绘来表达创意观点的人,这次也被分配了需要用建筑设计软件才能操作的任务。

刚开始两天堪称“煎熬”,基本上什么都做不出来,鼠标完全不听使唤,非常崩溃。还好身边一直有我们工房的成员在,他们或鼓励或推动或勉强,我总算完成了这个非常初级的任务。

 | 据我所知,你和居民官方非官方都见过很多次面的,和居民沟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范工:居民的意见对于改造的成效至关重要。因此在主办方的支持下,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息,每一次居民提出我们尚未思考或尚未解决的问题,我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兴奋,这些意见最终会帮助我们改善落地质量。此外,当我们充分思考以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最终获得大部分居民认可的时候,哪怕是很轻微的点头或者微笑也会让我幸福感爆棚。

 | 目前来看,你觉得微更新里面设计师团队的工作量如何?

范工:我们的工作包括调研,团队的头脑风暴,设计绘图,对标案例实地考察,外部各专业咨询,以及大量的意见征询工作。没有热情的人觉得(工作量)很多,我觉得还好。

| 就投入产出比来说,你觉得这是“划算”的吗?

Bambus:我这个人做事蛮讲“情怀”的,不太喜欢去计算一件事有没有投入产出比——首先我得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件事,其次我也希望从中学到、得到什么。无论是参与的项目 “立新社区微改造”,还是一起参与的团队 “星期六工房”,我觉得都满足了我的这两点要求。所以无论付出多少我都愿意。

而且,这件事太有意义了。一想到我们的方案、我们的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个社区的居民生活得更好,并且未来还有可能一起去做一些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事情,就觉得一定要全力以赴地认真参加。要以“我也会住在这里”的心情和感受来做这件事。

| 星期六工房并不都是建筑设计师,可以介绍一下你们团队和未来的发展计划吗?

范工:几乎都不是建筑设计师。最初的团队:一个自由职业,一个视觉设计,一个UI交互,我是建筑师。后来陆续加入了另外的建筑师,以及产品经理和摄影师。还有另外一个团队的城市规划和室内设计。

此外,我们的外部咨询团队还包括结构工程师,幕墙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和施工团队。大家怀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来帮助社区变得更好。目前工房只有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将立新社区做到最佳。

星期六工房合照


小美赛


由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发起的、非盈利的、开放性的、跨行业设计竞赛平台,倡导“小即是美”的价值观趋势,用更小的成本从更小处着手,针对公众需求,解决公众栖居环境问题,创造更巧、更智慧的城市。本竞赛不设门槛,公开评选,小美赛为年轻设计师创造参与一些社会化、民生类的小型项目机会,也为政府的小项目找到高水准的解决方案。
欢迎各位对小美赛感兴趣的设计师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表格,
我们将及时通知您新一期的竞赛活动信息。
相关阅读
小美赛 | 城市微设计第二期:焕然「立新」
小美赛 | 城市微设计第二期评审入围名单公告
小美赛 | 要想社区环境改造好,议事代表少不了


    关注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