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区块链未能带来革命会是为什么?(上)-无处安放的共识算法

 

目前隐私及效率保证、通证和无需仲裁构成了一个新的不可能三角,笔者认为这也是目前区块链+智能合约未能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在本系列的下篇还会提到区块链模式处理灰度信息的不足。...



区块链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共识的算法所处层级不断调整的过程。目前隐私及效率保证、通证和无需仲裁构成了一个新的不可能三角,笔者认为这也是目前区块链+智能合约未能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在本系列的下篇还会提到区块链模式处理灰度信息的不足。

文 | beyond-ma 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在麦肯锡的《区块链—银行业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报告中,不但将区块链技术定义为银行业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还指出有近半参与其调查的银行高管认为未来三年内区块链对现有银行业务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比特币以外,区块链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出其它能被广泛应用的场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要是从区块链的发展历程来寻找。回顾区块链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共识的算法所处层级不断调整的过程。

在2008年区块链伴随着比特币一起诞生,在区块链1.0的时代,每一比特币笔交易,都会通过区块链网络发送给所有的参与者,而每位参与者也会根据自身的帐本,通过核实交易双方的身份等关键信息,来决定是否投票支持这笔交易,一旦拿到51%的参与者投票支持,则该交易获得通过。这个场景下比特币交易既是区块链上的应用,也是所有参与者通过共识算法所投票的标的,此时共识算法与区块链的应用层即比特币所在的层级是重合的。

但是随着应用场景的变化,这种应用场景与共识目标重合的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区块链社群容易分裂,由于共识算法本身缺乏弹性,使共识算法之于区块链类似于宪法之于一个国家,甚至更有甚于宪法之于国家的作用。笔者前文曾经介绍过,仅仅因为数据量大于1M的区块是否合法这个并不重要的问题,就能造成原本同属一个区块链的比特币分叉成比特黄金,比特现金等诸多新币。其次这种模式也要求每位参与者都要储存记录所有交易信息,这样既不利于隐私的保护也非常浪费存储空间。例如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币安VIA币被盗事件,原本黑客非常隐秘的攻击手段和攻击策略全部在半天内被曝光,这在之前的黑客金融攻击后反追踪排查时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区块链1.0框架下所有交易记录全部透明具有强相关性的,在目前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帐户匿名对于隐私保护的起不到什么实质性作用。

2015年左右以V神为代表的以太坊开始设计出一个新的区块链模式,既将共识算法下移构成共识层,该层其只负责组织各节点投票;再把应用上移到共识层上面;并提出通证(也就是合约成立具体条件)的概念,利用通证在应用层与共识层进行通讯。比如在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中,每个节点只了解通证的内容即可进行投票,而具体的合约条款是什么则无须再对整个区块链公开了。

比如目前热门的区块链+物联网的智能合约应用,在这个场景中,合约成立的条件(暨通证)一般是指定物联网RFID芯片到达指定位置时触发的信号, 而“见通证既付款”的交易逻辑由整个区块链的信用保证。在这个区块链2.0模式下合约的具体内容,包括交易的标的货物,运输路线等关键信息均不公开。这样的方式既保护了交易的隐私,也避免了各节点过多的浪费存储资源。极大的丰富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不过共识层的位置调整也带来了其它的影响,比如支付凭证信用降级的问题。这种新模式下的交易支付凭证由区块链全体投票的结果,变成了物联网的信号凭证,也就是支付凭证的信用级别由区块链级变成了物联网级(非区块链级)。我们看到在数字货币类的区块链应用中,交易双方的帐户合法性、支出方的余额等关键信息,全部需要上链经过所有参与者的投票认可,而这个投票过程实际是交易+仲裁两个过程整合。但是智能合约的场景中,区块链的参与者仅能确定受益方持有通证,而通证的真实、有效性则是由物联网安全技术所保证了。

这样的设计在小规模的应用中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大规模推广,则必须考虑一方对通证有争议时的处理机制。由于区块链不掌握合约的全部内容,且没有能力就物联网给出通证的真实性加以判断,当然也就无法对争议进行仲裁。如果必须要引进仲裁机构这一典型的中心化组织,那智能合约与区块链的结合就显得不是那么有必要了。

从目前情况看,将共识算法和应用混合在一起,可以实现无需仲裁机构和通证的区块链应用,但是其缺点是整个区块链的所有节点都会记录全部的交易细节,隐私保护分困难且存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而分层式的通证式区块链的设计,虽然能对合约具体的内容进行了保护,但是其支付凭证的信用级另也随之降级,而且还需要引入仲裁机构方能解决争议。

目前隐私及效率保证、通证和无需仲裁构成了一个新的不可能三角,笔者认为这也是目前区块链+智能合约未能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在本系列的下篇还会提到区块链模式处理灰度信息的不足。不过这并是要唱衰这种新的生态,笔者认为对区块链痛点的讨论,应该比单纯的吹捧更能推动其健康发展。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对区块链未来前景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望各位读者指正(未完待续)。


    关注 央行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