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遇上互联网,看TA如何用“特种兵”突出重围

 

在内容、产品为王的时代,要想走在队伍的前列,追赶时代潮流,实现差异化竞争,技术成为助推企业制胜的法宝,而技术型人才更是其中的决定因素。...





本期导读:在内容、产品为王的时代,要想走在队伍的前列,追赶时代潮流,实现差异化竞争,技术成为助推企业制胜的法宝,而技术型人才更是其中的决定因素。

  • 初成长:吸引大批技术人才
  • 持续探寻志同道合的专业精英
  • 全面布局“特种兵式”的培养战略
本文是2018年5月推送的第27篇干货,计4207字,阅读时间8分钟。

文丨赵杨洋  本刊记者

来源丨《培训》杂志5月刊

在“互联网+”的时代,一批将互联网与汽车工业、新能源相结合的新造车势力应运而生,秉持着“打造不一样的智能汽车、提供不一样的智慧出行服务”信念的小鹏汽车,更是新造车派中的一名勇将。

身处技术密集型的行列,探寻技术的多种可能性,打造产品的差异化成为企业立足的关键。小鹏汽车尝试从源头着手,利用自身独有的魅力,吸纳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入小鹏战队;同时,将个体的持久学习与发展汇聚成组织力量,构建知识立体型的技术人才。

初成长:吸引大批技术人才
有趣的是,小鹏汽车三位创始人员的资历背景将“互联网+汽车”的组合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得益于自身在创业领域积累的多年经验,以及特斯拉将二百多项专利技术对外开放的外部契机,2014年,何小鹏以投资者的身份,筹备小鹏汽车前期的准备工作,邀请具有资深汽车工程技术背景的夏珩与何涛加入创始团队,并于2015年年初,小鹏汽车正式挂牌成立。

创始团队:夏珩、何小鹏、何涛
虽然特斯拉对外开源的举措,促使小鹏汽车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一番天地,但技术的创新与攻关,是小鹏始终强调的基础和重点。“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是技术驱动型的公司。自我研发是小鹏汽车最重要的发力点。”小鹏汽车人力资源高级总监Maggie说,“汽车工业本身是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而当汽车遇上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那么,这样一家依托科技成长起来的创新型企业,究竟凭借怎样独特的魅力,吸引到大批技术人才?

“大象”企业VS小鹏汽车

相较于大众、丰田等这些主流车企,小鹏汽车仅仅是新进驻汽车行业的“初级玩家”。Maggie认为,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主流造车企业,它们积累的雄厚技术经验,值得小鹏汽车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

对于那些机构、体系庞大的主流造车企业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组织结构的重组,应对新兴技术的涌现,全身心投入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其难度堪比“大象”转身,而新兴技术的浮现并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企业预留较长的时间。在这个与时间赛跑的时代,小鹏汽车及时抓住时机,在那些“大象”企业尚未转身时,急速地发展、扩充自身力量。

然而,留给新造车派的时间也并不会太长,一些大型主流企业在应对新兴技术和趋势时,或许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但凭借他们多年深厚的技术沉淀,也会有追赶上来的那天。因此,小鹏汽车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心研发能够被市场所检验和认可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每名成员都是合伙人

区别于传统体系、流程和标准相当成熟且严谨的大型企业,小鹏汽车内部布局灵活且多元,致力于为每位优秀的技术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资源和机会;同时,对所有技术人才不设专业限制,最大限度地使每名成员都能带着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想法,在小鹏的舞台上尽情绽放。

“小鹏汽车不以权责、职务论英雄,鼓励成员间互相沟通与影响。在专业技术会议中,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演说家’,具备同等‘声量’和发言权。”Maggie如是说。

此外,小鹏汽车将所有成员视作合伙人。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入战队,小鹏汽车不仅提供具有足够竞争力的薪资体系,还通过设置现金与期权两种收益方式,使每位成员以“合伙人”的身份和姿态,共同助推小鹏汽车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

除了为技术人才提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鼓励之外,小鹏汽车同样强调文化氛围的重要性——所有团队成员共处于一间开放的办公室内,成员间都以“同学”相称,连创始人何小鹏也不例外。

持续探寻志同道合的专业精英
短短三年的时间,小鹏汽车已发展成为一千多人的团队,而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占比更是达到了80%。但为支撑自身业务的发展,研发出更适宜于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这些还远远不够。”Maggie说,“我们希望持续扩大自己的研发团队规模,使自身的研发水平始终走在行业的前端。小鹏汽车要做到单品研发投入最大。”

因此,为招募与小鹏汽车志同道合的技术人才,其内部逐渐探索出极富特质的人才画像,并尝试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的能力与体系。

三项高标准

小鹏汽车对每位加入其战队的技术人才提出了三项基本要求,即高能、高潜、志同道合。

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除了传统汽车工程领域的人才,小鹏汽车同样需要互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领域的精英人才,助力整个团队探索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多种可能性。

“在内容、产品为王的时代,要想走在队伍的前列,追赶时代潮流,实现差异化竞争,技术研发是第一发力点,而人才更是其中的决定因素。” Maggie玩笑似地说,“拥有多少高能力的精英技术人才,我们都不会嫌多。”

除了强调专业能力的硬性标准之外,小鹏汽车极其看重技术人才的“软能力”,即自我学习、自我挑战、自我驱动,以及自我突破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小鹏汽车鼓励每位技术人才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自己的创新想法,并随之接受各种挑战。

虽然这种工作状态对时间和精力投入要求更多,但小鹏汽车希望成员都能享受这种充满活力的“打鸡血”的状态。

一辆新能源汽车由多个零部件组成,其中会涉及到多个门类的技术,但整车的设计、生产和销售需要公司全体成员的共同协作。基于此,部门与部门之间,成员之间都应学会分享与合作。因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愿意彼此互相学习、交流与分享,能够做到同担当、共进退,是小鹏汽车对技术人才的另一项要求。

尝试两条腿走路

对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小鹏汽车而言,目前,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还处于从0到1逐步探索的过程。这个时期,小鹏汽车更多是从外部招募到适宜且优秀的技术人才,并使他们能够快速投身产品研发的前线,及时进入一种快速战斗的状态。

技术驱动型的科技公司,“头部”“肩颈部”的力量至关重要,因此,不断完善和扩充队伍的顶层人员布局成为小鹏汽车的首要任务。

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自身成员的多元化、全面性的同时,Mggie表示,未来小鹏汽车会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内部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机制,从快速作战的状态,转变为既能快速应战,又能进行富有前瞻性的人才储备和培育,将小鹏汽车逐渐发展为用“两条腿”走路。
全面布局“特种兵式”的培养战略
2016年9月之前,小鹏汽车处于闷头全力研发自身产品的阶段;

通过近一年的筹备工作,2017年10月,小鹏汽车第一个产品量产下线,并在同年12月拿到了国家工信部第一张新能源汽车的牌照;

2018年1月随即发布了A+轮的融资喜讯。
用“厚积薄发”来总结小鹏汽车整个发展历程在合适不过了。Maggie说:“我们希望小鹏汽车在前进的道路上,目标追求高远,但脚步却要稳扎稳打。每一步我们都要走的特别扎实,始终秉持着‘道路越走越稳、越宽’的打法。”

管理者应具备的两项能力

领导者对未来技术的敏感程度,直接决定了未来新兴创业公司的发展前景,甚至影响未来生存的系数。“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不是领导者必备的技能,但面对新兴技术的敏感程度,却要比基层技术人员的要求高出很多。”Maggie说,“领导者更多的是站在企业战略层面,看待新兴技术的发展,尝试构造未来的想象空间,从而对企业目前的战略和规划进行调整和布局。”

于是,小鹏汽车强调培养管理者具备两项能力:思辨力和执行力。

  • 思辨力


是指当领导者敏锐觉察到外部新兴技术发展趋势时,能否与自身实际业务相结合,在短时间内对其应用范围做出预判。Maggie表示:“我们对所有新兴技术保持绝对开放、好奇的态度,但同时,要求领导者也能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即哪些技术我们一定要花功夫,而又有哪些暂时只需观望,这项能力对于站在企业高处的领导者而言极其重要。”

  • 执行力


前期的预判,需要通过后期的研讨、协商,形成可落地的方案和规划,并最终实施。整个过程需要管理者带领团队行动起来,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修正原先的预判结果,最终将新兴技术的应用与实际业务实现交融。

打造纵横交错的培训方式

无论是入职培训,还是后期企业文化的影响,小鹏汽车始终鼓励全体人员打破专业边界。或许每一名技术人员在刚刚加入小鹏汽车时,都有其专攻和擅长的专业领域,但通过内部的历练,小鹏汽车希望每一名技术人员不单单只是涉足自己的专业技术,而是能够拥有“18般武艺”。“我们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是游击队的打法,而是遵循特种兵的打法。”Maggie强调。

基于此,小鹏汽车全面布局纵横交错的培训方式,致力于将每名技术人才打造成专才和全才。

  • 横向培训


小鹏汽车将其定义为“扫盲式”培养,即为技术人才提供通用技术培训。具体运用内外部相结合的方法,即邀请外部的技术大咖为员工讲授相关技术知识和前沿趋势,让他们开拓眼界、打开思维、拓展边界;而内部则是利用业务案例、工作坊和主题沙龙分享等形式,在组织内形成知识的流通与互动。

此外,小鹏汽车内部各个技术部门的专业领域和特质各不相同,为培养他们的专业深度,采取部门内部纵向的培训方法,内容会根据专业领域进行具体设计。

  • 纵向培训


致力于成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并能够为扩充横向培训的知识基础。纵横交错培育方式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过程。

“说到底,培训并不是目的,而是促进业务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更多地起到引导业务发展的作用。”Maggie说,“我们在强调培训促使成员共同参与、启发思维、反哺业务的同时,更加重视技术人员自我驱动、自我学习、自我突破的能力。”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5月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这才叫管理,你那只是瞎指挥

PPT修图比PS还好用,你竟然不知道?

今天被刷屏的小米,有你不了解的人才培养秘籍

别不信,OKR真的能让你高绩效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