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工作群奴”?一觉醒来,微信工作群已“爆炸”,你怎么看?

 

人民日报:走出微信群,走进人群。...





本文来源详见文末

你手机里有多少微信群?

小学同学群、中学同学群
大学同学群、部门工作群
上级单位群、下级部门群
家长群、筹备群、聊天群
……
一天时间,你看得过来吗?


近日,一位乡镇干部在微信中描述了乡村干部沦为“微信工作群奴”的状态,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声:

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传报相关材料;各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

“现代办公条件”成为乡镇干部的“坑”
手机APP、微信群等“现代办公工具”为什么会成为基层干部的“坑”呢?先来看看这位干部是怎么说的。

六点起床,赶到村里八点多。从昨天晚上十一点多睡觉到现在的功夫,微信工作群的信息已经爆炸了……

他随便就列出了所谓“比较重要”的工作群:

乡镇工作群、乡村工作群、某县医保群、某县农保工作群、某县卫生计生群、秀美某县、某县环境卫生群、某县扶贫攻坚群、某乡党建工作群、某县扶贫第一书记群、某村村民群、某村党支部交流学习群……

由于每天应付手机APP系统和各种各样的“微信工作群”,让部分乡村基层干部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手机上,工作沉不下去。

一些上级负责人也把工作群作为开展工作的捷径,不再下乡到村了解情况,需要什么原始素材,直接让乡村干部通过手机报上来。
“工作留痕”简单化致基层干部压力增大
基层干部被这么多工作群所“绑架”,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对“痕迹化管理”的形式主义化。

这位干部这样描述他们的下乡状况:

现在去下乡,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去和他合个影,然后再找手机信号、找GPS信号,因为要手机扶贫APP签到,上传帮扶日志和照片。这叫:工作留痕。

这个工作留痕,其实就是方便上级对基层干部的检查管理:有照片、有定位、有记录,是对“合格干部”的要求。留下这些痕迹,至少表明了干部到了工作地点,开展了相关工作。

“但你叫人家群众怎么看?早上起来一开门,跑来个傻干部,抓着就照相,然后埋头玩几下手机,简单说几句话,就跑人了,敢情我就是一个拍照的吉祥物啊?作秀意思太重了吧?”这位干部对群众反应的猜测,其实应当是群众的正常反应。



人民网曾发文表示:“工作留痕”不能代替实地监督。

“工作留痕”已经常态化了。无论是走基层,还是外出学习,无论是机关里,还是一线,做了哪些工作,用“记实本”写下来,用移动设备拍点图片、小视频,不仅可以直播工作实况,而且还是迎检的第一手资料,写总结的真材实料。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以“工作留痕”代替监督的现象。

一些领导要求下属部门把“工作留痕”资料送到机关,结果工作检查搞成了“工作留痕”大展览,一些领导走基层检查,不是到工作现场,而是看资料堆积怎么样,甚至说“你们的资料没有别人的多啊!”结果,“文山会海”抬头,“材料政绩”盛行,不仅消耗了基层大量的财力人力,而且拖累了做实际工作的一线干部,让群众无法及时办事。

正是对“工作留痕”的要求过于简单化,不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甚至不考虑基层使用“高科技手段”的客观条件,生生把“加强管理”的好经给念歪了。
别让工具“绑架”基层干部的工作
过去是满天飞的各种表格,现在是满屏的各种工作群。形式变了,但形式主义的本质没有变。以现代化办公的名义搞形式主义,新瓶装的还是那些旧酒。

哪怕是在放假休息,我们乡村干部都要二十四小时开机等候命令,因为乡镇工作纷繁复杂,防火防汛防地质灾害;医保农保劳动就业;精准扶贫村庄整治更是重中之重;每一项都耽误不得,也耽误不起,可没工作群的时候起码休息时间可以清净一下,保持手机开机预防突发事件就行。

现在呢,吃饭的时候要看一下工作群,走路的时候也要看一下工作群,睡觉起来上个厕所也要看一下工作群。

再往深里讲,这位基层干部的“吐槽”,可能只是基层干部苦于各种应付式工作的一斑,却可以从中窥见一些机关部门的形式主义甚至官僚主义作风并没有消失。但是,并不容易从中说他们搞了形式主义,为什么?因为形式上抓得更“实”了。
手机APP、微信工作群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准确有效的使用,可以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甚至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

但是,工具的使用不可本末倒置。如果用于提高效率的工具反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可能是措施设计上出了问题。

“多接一点地气,少一些套路。那位基层干部希望的,大概也是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吧。

走出微信群,走进人群


人民日报就类似情况,曾发文(2017年07月31日05 版)表示:走出微信群,走进人群。该文章指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高效便捷,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如何使用好交流工具,不单是党员干部面对的难题,也是值得所有人反思的公共话题。同时,摘编了几篇读者来稿,一起为信息交流出谋划策。
威信不靠微信
某地建了个扶贫工作群,负责人几乎每天都在群里发布工作指令,一会儿让归纳旅游文化资源分布,一会儿又让摸底公路建设需求情况,一会儿又要统计饮水困难人口。基层干部开始很认真,可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没了回音。工作效果见不到,还折腾了乡里群众,挨了不少埋怨,干劲也就慢慢涣散了。

微信群无疑是推动工作的好工具。无论多远,动动手指就把命令发布下去了。然而也正因如此,降低工作指令发布成本的同时,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干部瞎指挥、乱安排的工作作风。有人把微信群当成了任务分派平台,不顾实际,不做调研,不听民声,不体恤基层,脑瓜一热,指令一发,就想坐等收成,如此用微信,只会自损威信。

 事实上,微信再好用也不如双腿迈开,到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那里,到最偏远最不通车轮的寨子里去。少点微信遥控,才能多些理解尊重。群众的获得感,干部的满意度,只有用这样的实干和汗水才能浇灌出来。

——@张贵礼
交流传导温度
最近,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修渠的故事感人至深。其中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当准备再次筹资修渠时,他选择在村里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做工作。面对发难,依然苦口婆心,最终做通工作。

设想一下,如果这项工作换作在微信群中进行,是否黄大发“一声吼”,众人就会齐声同意呢?答案不言自明。实际上,在基层工作中,少了温度就难以彼此交心,就做不到真情换真情。只有走出微信群,走进人群,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同商一件事,我们才能加深与工作对象的联系,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反之,只在微信群里开线上“交流会”“座谈会”,温度又从何而来?

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忘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好传统,毕竟“键对键”和“屏对屏”多了速度,少了温度。做一个为人民群众传导温度的人,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些微信群外的功夫,才是最该下功夫的地方。

——@张贵礼
学会信息甄别
我所在的乡镇下辖近40个村,最远的有18里地。近些年来,不少工作被层层压实到乡村一级,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各村上报材料。微信群的普及使用,让工作人员不用为了数据搜集跑来跑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还经常看到镇村干部在工作群里讨论这个工作怎么干,那个工作干到哪个阶段了,互动频繁。

然而,有图有字未必有真相,如果只看微信群,一些实实在在的、真推真做的工作就难以察觉,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比如有的村由于从众心理,不说困难和阻力,硬着头皮赶进度、表成绩,等到真正实地查看验收时,才发现图片是摆拍的,文字是“言不由衷”的。

因此,发挥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需要善用微信群。在数据传递、工作沟通等方面可以多加利用,但需要调查研究、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还是要多与百姓谈谈,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工作干起来底气足,成效才显著。

——@刘爱婷
本期编辑 | 胡俊涛
本期审核 | 张向飞
本期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我的余生请多关照”(ID:ylovew2012,文章《警惕新的形式主义,乡村干部沦为“微信工作群奴”》,作者:余渊歧)、上观新闻《上班要带五六部手机:基层干部被微信工作群“绑架”,这是谁的错?》(作者:廖德凯)、微信公众号“乐活化州”(ID:HZ440924)、人民网《“工作留痕”不能代替实地监督》(作者:李长安)等
往期精彩内容:

你妈妈根本不像你想的那么爱你
汶川十年,我们长大了!
“我的发小今早猝死,年仅29岁。”
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是个80
21岁空姐打网约车遇害
[青春湖北] 投稿邮箱:youthhubei@163.com
欢迎转发点赞,转载务必标明来源


    关注 青春湖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