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个“南阳人家”,专门勾引吃嘴精,包治思乡病

 

寻觅二十五年,终于找到味觉上的归属感。...



特稿哥在郑州生活了二十五年,一直找不到味觉上的归属感,但每每想到南阳老家的菜肴,馋虫就开始在肠胃里蠕动。

我曾背负乡愁寻遍郑州大街小巷,徘徊星级酒店,穿行于市井之间,家乡味道始终与我若即若离。

前不久,有个南阳老乡告诉我:“你找啥咧找?郑东新区商鼎路就有个南阳菜馆,南阳卤菜地道,改天带你去尝一下,保证既能解馋又吃饱不想家。”

多年来,我这个“吃嘴精”跟人聊天,就有个不由自主的习惯,家乡菜通常是一个必谈话题。如果能约个黄昏之后,一起去吃家乡菜,再喝几杯赊店老酒,那就更是乡情泛滥了。既然有“吃饱不想家”的感觉,何不大快朵颐?

于是,在暮春时节的一个傍晚,几个社旗老乡相互“勾勾搭搭”,跟头流水跑到了这家菜馆。

菜馆名曰宛诚卤味坊,南阳人也称“南阳人家”,店不大,有两层,大厅有几十张老榆木餐台,二楼包间颇具南阳特色:诸葛厅,范蠡厅,张衡厅,仲景厅,卧龙厅,宛城厅......

卤味坊,当然是卤肉见长,尤其是卤山羊肉,堪称一绝。

卤羊肉,卤羊肚,卤羊眼......卤牛肉,卤猪蹄......

看看菜单,听听名字,你就会吸溜吸溜咽口水。

老板听说店里来了一帮社旗老乡,拎了一箱赊店老酒来“入伙”。

老板叫李荣甫,也姓李,和我一笔不写二字,经鉴定,正宗南阳社旗人,不掺假,亲老乡,互相介绍完毕,就按“社旗规矩”,开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叫猜枚,大声说话,“社旗四大”,淋漓尽致。

特稿哥嘴最馋,最爱吃肉,卤山羊肉入口鲜嫩酥烂,香而不膻、回味悠长;卤牛肉软糯香酥、不失劲道;卤猪蹄筋肉适口、如啃熊掌。

打油诗曰:香满屋,满屋香,老乡不来想里慌,老乡来了香里慌。心里慌,香里慌,不知不觉撑里慌,肚子圆圆醉故乡。

这,大概就是我在郑州寻找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味道吧?没想到,我在对家乡美食的寻寻觅觅中,不经意间,收获到了如此惊喜,也触摸到心灵深处对故土的那份柔情。

我记得有一个电视片中讲到,华侨华人把故乡美食带到了海外,无论是去中餐馆享用美食,还是在家中潜心研究传统食谱,都是为了满足“思乡”的味蕾。纽约的肉夹馍和凉皮、日本的全聚德烤鸭、法国的川菜馆等等等等,都让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尝到家乡的美味。但是,有一个退休在家的居英华人为找回熟悉的味道,可谓“不遗余力”,他为买一斤绿豆面跑遍了伦敦,为酿一缸合格的泡菜在家中守候一天调试温度。

相比他们,特稿哥应该是幸运的吧!为了寻觅家乡的味道,我虽然在郑州寻找了二十多年,但终归找到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矫情,但对我来说,我宁愿矫情,不要以为出入高级酒楼饭馆,才有身份感,可我偏爱南阳家乡菜,哪怕只是路边小店。有人说,人都有AB两面,A是人的本真,想吃什么吃什么,蹲着站着随意;而B面,得在宴会上克己复礼,俗点管它叫“装B”。

我一直认为,没有故事的美食是苍白的,也是寡淡无味的。

那天,我在大口饮着赊店老酒,大口吃着卤山羊肉时,也突然联想到羊肉的“故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羊肉,是药膳啊,也是诗。

“东厨羊美聊堪饱,北面铃稀莫强愁”诗句,说的是密院羊肉很绝;“栈余羊绝美,压近酒微浑”,则是说好几天吃不到肉了,途中见羊,口水直流,不醉不休。由此可见,古代烹制的羊馔风味极佳。

古代的羊肉,一定是没有人工业香料,一定远离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喧嚣,一定是由遥远故乡的亲人亲手制作、精心制作的食物。这些食材的获取,源自大自然最天然的馈赠,食物的制作也并没有炫目的技巧,却绝对是最安全、最自然、最朴素,最能满足人类食欲与心灵之需的。

我吃到的卤山羊肉,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的确如此!

卤山羊肉正是这家店的当家花旦,精选本地农户散养三年以上优质山羊,采用三十余味名贵中药材辅之陈年老汤,百年秘制配方,经吊汤、紧肉、煮肉等多道工序匠心卤制而成。

这些食材,似乎都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有故乡炊烟的气息,总能让人找到回到故乡、回归传统的道路,学会珍视故土,敬畏自然,重视家庭。

有一种说法:南阳人就是牛!的确,南阳是南阳黄牛的产地,南阳的牛肉,是理所当然的美味佳肴。

我们吃卤山羊肉吃的嘴角流油的时候,一大盘卤牛肉又端了上来,我想起《水浒传》,水浒中的英雄要吃饭时,往往来到酒家,切牛肉下酒。

武松打虎过景阳冈之前,就是喝了三碗酒,还吃二斤熟牛肉。

我在想,如果施耐庵是南阳老乡,他绝对会让武松吃南阳卤牛肉,说不定还是宛诚卤味坊的卤牛肉。那样,武松可能不喝那三碗酒就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此为笑谈。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我的味觉是有记忆的。故乡,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我不得不去品尝。那些戏水捉鱼的儿时岁月多数褪色淡去,唯有萦留于口的些许味道,和着岁月的甘醇,掺着家乡浓浓的乡土气息,化出梦中故乡的水清云淡。

这家菜馆也激发我去思考另一个问题: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还能在口味完全迥异的异地生根发芽,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吸引老乡外,是怎么做到南北通吃的呢?或者是因为真材实料,精工细作会感化异乡人的舌头?

一个菜系不可能仅仅只有本地人认同,但真材实料、精工细作应该是征服所有食客的基础。在代代传承中,这些民间美食流转时空,口碑相传,且滋养了我的父老乡亲。但是,吸引我们眼球的,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美味,而是繁杂、神秘且独自成品的制作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情世故。从另一意义讲,也俨然揭开了我们为之向往的家乡美食中的神秘面纱,或者说是撩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乡愁。

因而,我时常会想,在品尝这种乡味中再泡一杯好茶,热一壶老酒,慢慢温,细细品,那该是什么味道啊?

自然,我会尝到久违的家乡味道,也品到人间烟火。

(“舌尖上的乡愁”系列散文)

往期部分原创文章链接:

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绿豆面条,我在这头,岁月在那头

二月河说了一句话,河南人又“得劲”了一把......

说说我这张黑脸

熬吧,日子都是熬出来的

你拼命劝酒的模样,真的很丑陋!

过河拆桥的人,会在下一条河里淹死

我的呼吁:请把戒尺还给老师!

你一生病,人生就严重贬值(句句扎心)

事儿逼(撕破人性)

书房应该是天堂的模样

土得掉渣是乡音

———————————————

李万卿,笔名李理,南阳人,现居郑州,新闻工作者,策划人,专栏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500万字作品问世。现任河南省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转载公号文章请加我微信LWQ666369,转载请注明来源“特稿哥李万卿”。不拒绝商业写作与策划。
请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可免费阅读所有更新文章:


    关注 特稿哥李万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