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合病名案评析

 

林某,女,52岁。主诉:高热持续四日,经当地医疗站用氨基比林、青霉素等治疗,热仍未退。就诊时,发热(体温39...



林某,女,52岁。

主诉:高热持续四日,经当地医疗站用氨基比林、青霉素等治疗,热仍未退。就诊时,发热(体温39℃)恶寒,头痛,心中懊恼,不知饥不欲食,恶心欲呕,口干,咳嗽痰白粘,咳引胃脘作痛,大小便少通。

诊查:脉弦数,舌质偏红苔薄。

辨证:三阳合病。

处方:瓜蒌15g,柴胡10g,香豉10g,黄芩6g,黄连6g,栀子6g,半夏6g,甘草3g,生姜3片。

二诊:11月27日。上方药服一剂,今晨寒热已罢(体温37.3℃),头痛恶心、懊恼已解除,但咳嗽、痰白粘。脉略弦,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茯苓10g,黄芩6g,陈皮6g,甘草3g。

服二剂而愈。

评析:发热恶寒,头痛,为太阳表证;恶心欲呕,默默不欲食,为少阳证候;口干,大便少通,此阳明受累。总缘寒邪外受,入里化热,气机怫郁,三焦壅滞,表里不相宣通之故。初诊以栀豉、小陷胸、小柴胡汤三方并一方,以香豉解表,瓜蒌宣肺,芩、连、栀直折其热,而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复诊余邪未净,故以小柴胡汤清其余邪,合二陈汤蠲痰止咳。

医案摘自名老中医俞长荣经验集



赵某某,女,四十岁。患者发热,汗出,口苦,耳聋,自利不止,口渴,小便短少。病已十余日,曾服辛凉解表之剂不效,延余往诊。诊脉浮弦,舌心滑润,气弱神倦。此三阳合病也。发热、汗出者,太阳中风证也。口苦、耳聋者,少阳证也。自利不止者,《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口渴尿少者,太阳腑证也。太阳主表,故脉浮,弦又为少阳主脉。舌滑润为津液未伤,气弱神倦者,误用辛凉,正气被损也。本病治法,重在调和表里,三阳并治。《医学心悟》云:“不论三阳、三阴,凡两经合病,则用两经药同治之,三经合病,则用三经药同治之。”因合用小柴胡汤、桂枝加葛根汤和五苓散三方化裁。处方:

柴胡6g,黄芩6g,法夏9g,桂枝9g,葛根15g,猪苓9g,茯苓15g,炒泽泻6g,生姜3片,大枣3个。

笺诊:服一剂,热退泻止,余症亦减。继以五味异功散善肟。

处方:

苏条参15g,漂白术9g,茯苓15g,陈皮3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个。

嘱服二剂,诸症悉除。

医案摘自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苏某某,男,60岁。住河北省邯郸市联纺路。初诊主诉:咳嗽伴发热9日不退,体温波动在38.5-39.5℃,发热伴有恶寒,午后尤甚。患者神识恍惚,咳喘有痰难以咳出,心胸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恶心欲吐,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小便黄,大便4日未行。西医诊断为“双肺感染”收住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三代头孢抗菌素”静点无效。遂请中医会诊。

诊查:舌暗红,而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而滑数。

辨证:此属伤寒三阳合病,少阳郁热不解,累及太阳、阳明系统功能。

治法:清解少阳郁热、清宣肺气、清泄邪热

处方:北柴胡12g,银柴胡12g,黄芩9g,清半夏12g,沙参12g,炙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25g(先煎),银花25g,连翘15g,薄荷6g(后下),桔梗6g,甘草6g。3剂。

二诊:服药1剂,体温即降至38℃以下,食纳改善,三剂药尽,体温降至正常,诸证好转,大便通畅,唯仍诉咳嗽、痰粘。改投清肺化痰止嗽之剂。

处方:炙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25g(先煎),桑叶9g,菊花9g,蝉衣9g,僵蚕9g,连翘9g,前胡12g,炙杷叶9g,桔梗6g,甘草6g。五剂,另用鲜竹沥水60毫升兑服。调治1周后,痊愈出院。

医案摘自赵进喜大夫临床病案集



李某某,女孩,一岁半。患儿患麻疹免后,大便下利红白已十余日,发热39.8℃,寒热交作,面赤气促,多啼哭,夜不入睡,口渴而喜饮。每日大便泻十七、八次,量不多,色绿而赤白粘液间杂,欲便时啼闹不休(腹中痛),哭甚方解,解便不畅(里急后重,滞下不爽),小便短赤,脉细数,指纹青紫而浮,苔白腻,曾服止痢西药数日未见愈。此乃三阳合病下痢之证,拟方:

桂枝15g,葛根10g,柴胡6g,黄芩3g,黄连3g,榔片3g,杭芍10g,小枣5枚,生姜2片,甘草7g。

昨日一剂连续煎服六次,得微汗。今日已热退身凉,大便三次,色黄半干,稍带粘液,赤色已不见,小便转清,口已不渴,能食软饭。脉转缓,指纹青紫已退,色淡而细,苔薄白质红润。此痢证已止,尚须调理,以桂枝汤加味一剂而收功。

苏条参6g,杭芍6g,法夏6g,砂仁3g,桂枝10g,小枣5枚,生姜2片,甘草5g。

医案摘自中医学家吴佩衡医案集



马某,男,3岁。

初诊:2009年12月30日。

主诉:发热、头痛1日。

1日前因外出玩耍后受风着凉,当时自觉头痛,鼻塞,流清涕,随即发热,体温39.5℃,服〃美林”后,发热暂退。现发热体温39.7℃,伴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口渴,纳欠佳,二便调。查体:面赤,扁桃体I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舌淡红,苔薄,脉浮数。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证属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此为太阳表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人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散解肌,兼清里热。

柴胡、葛根、黄芩、贯众、桔梗、牛蒡子、白芷、防风、荆芥、杏仁各12g,石膏20g,麻黄6g。2剂,日1剂,水煎服100ml。

二诊(2010年1月1日):患儿于服药后27小时,体温降至正常。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好转。现偶咳,有痰难以咯出,体温正常,他症消失。此表邪得散,内热得清,故热退,诸症消失或明显好转。原方减少辛散解肌之品,酌加宣肺化痰之味,以善其后。

处方:

炙桑皮、炙杷叶、黄莘、栀子、鱼腥草、浙贝母、前胡、桔梗、杏仁、瓜蒌各12g,石膏20g,大黄(后下)6g,麻黄、甘草各6g。4剂,日1剂,水煎服100ml。

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感冒”范畴。患儿有感冒风寒之病因,又见高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面赤、口渴诸症,为太阳表寒不解,经少阳内传,阳明气分已热,三阳合病之表现,故应施以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之法,釆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方中,取柴胡、葛根为君药,葛根辛能外散表邪,凉能内清郁热,柴胡为“解肌要药",且有疏畅气机之功。羌活、白芷、石膏,能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麻黄、弟活、荆芥、牛蒡子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表寒得散,内热得清。诸药相配,共成辛散解肌兼清里热之剂。需要指出,在辨证之时,常以太阳表寒和阳明气分热盛为要点,不拘泥有无少阳表现,因为寒邪由太阳侵入阳明,入里化热,必经少阳,虽表现为太阳阳明证,但亦属三阳合病,常用柴葛解肌汤化裁为治。

医案摘自名中医陈宝义医案集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欢迎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http://www.tcmkb.cn/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关注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