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世界500强、BATJ加入宜信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宜信12周年之人在宜信

 

宜信对于科技的运用,在呼吸之间。...





宜信创始人、CEO唐宁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到“宜信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究竟如何”。

唐宁回答道:“我们所有的同事都是科技的推动者,宜信对于科技的运用,是在呼吸之间的。

月刊君采访了一批在宜信工作的科技人员,他们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从世界500强或者BATJ这样的公司跳槽而来,却在宜信找到了他们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宜信让我真正地做了我想做的事。

01
“来宜信工作的第一个月,我想离开”
世界500强外企  工作10年
宜信  工作4年


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10年之后,因为家庭原因,我选择回到中国。BAT给了我一些职位和选择,但是我仍旧选择了宜信。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BAT发展到那个程度,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了,但是宜信不一样,行业新,发展潜力大,有很牛的人,有国际化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层面上很契合。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应该是资本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最有意思的行业,要干就干最有意思的事,千军万马要打大的战役,我想要找到这种感觉。一般小公司,我也可以自己做,所以一般的公司我是看不上的,一定要找宜信这种企业,才有空间和机会。

没想到的是,刚来宜信第一个月我就完全处于了懵圈的状态中。

在国外的时候,我之前的公司发展了将近100年,人员整齐,有自己的人才梯队,管理制度很完善,技术上的基础架构也是很稳定的。在那种企业工作了十年,来到宜信是各种不适应,所以我当时就有点想走。后来我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最后说服了自己,其实我来到这里,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吗,我可以把在国外的经验借鉴到宜信,真正地对宜信有帮助。于是我也开始逐渐改变自己,学会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

从科技的角度来说,宜信和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没有办法比,不是同一个类型。直到目前宜信也还没有我原先服务的那个企业那么庞大,它使用的技术虽然不是很新的,但非常复杂,我们不能用商业软件,全部是自己开发的,研发团队在全球大概有上万人,宜信根本没法和它比。

我之前服务的是传统行业,而且服务的盘子非常大,所以一定要用最稳定的技术,而不是最新的技术。对宜信来说,这一点是共通的。宜信也不需要最新的技术,或者看上去最酷炫的技术,但是一定要用最合适的技术和运行最稳定的技术,要让客户没有感知。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好的技术,也不见得是最难的技术,反而应该是越简单越好,这样成本才会很低。

宜信4年,我参与开发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系统,这种速度和效率在之前是没办法想象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真的解决了问题,帮助了客户。我感觉到我能改变一些事情,而且我也真的改变了这些事情,这让我感觉非常开心。
02
“宜信给我的感觉是,这里不像大公司。 ”
跨国公司  工作10+年
宜信  工作1年


虽然来宜信不久,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这里不像大公司呢?甚至我觉得有时候像小作坊似的。别误会,我是说真的,比起之前任职的企业,我们这边大公司病要小很多。就拿申请个外网这件事,他们的流程要花三天时间,我刚来这边提了就立即可以用了。

我是一个70后,所以工作经历比较复杂,经历的行业也大不一样。曾经在全球最大的咨询跨国公司埃森哲做过,在华为待过,也在三一集团做过物联网,还在一家小公司做过VP。总而言之,虽然过往经历丰富,但和金融打交道确实很少。

宜信我很早就听说过,因为本身对互联网往金融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吧。我本来求学的专业,你肯定想不到,是学造船的,船舶结构力学要求数学要好,虽然从工作开始就没再往船舶制造方向发展,但是我所从事的各个行业,在工作内容上做模型数据分析会多一些。因为对数据数字比较敏感,加上看好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以决定换个领域试试看。

我觉得宜信比较好的是什么呢?其实宜信在网贷这块业务上不是很浮躁,不是那种立刻想挣块钱的心态。唐老板还是能守住风险和收益之间的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其实我们还是偏保守的,我特意看了一下收益率,别处很多都比这边高。

来宜信之后,这里的工作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我对金融的风险意识现在开始比以前要深刻很多。唐宁的一些观点,公司组织培训的一些业务理念,我学起来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期望能够把一些原来用过的方法和经验,嫁接在这边的工作业务中,想把优秀的人才和相对好的技术,结合到我们所服务和应用的金融场景里去。

企业拥有的这项结合能力,是超过技术本身的重要性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场景中产生的技术应用肯定比技术更重要。这个结合能力,宜信做得还不错,可能我们的技术能力或者我们的技术人员,都不是最出色的,但是这个结合能力真的很不错。

之前供职的一些企业,部门墙特别厚,协调推进一件事情非常地困难,双方都要顾及考虑自己的事情和KPI,不太愿意为了你的一点需求去做快速响应。无论是技术方案还是研发计划,很多都是领导说了算,这点上,宜信还算比较平等,能够较为宽容、自由地协调处理事情,只要是合理的需求,上级也能够给予信任和采纳。

要说工作上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要有一个更好的项目管理相关的工具。比如说涉及一些工作交接、工作日志记录上面的细节问题,需要更好的工作规范去管理,避免信息缺失可能造成的损失。
03
“做保险科技产品,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 ”
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  工作7年
宜信博诚保险  工作3年


我清楚地记得2016年7月15日,是“智能保险”上线的日子。而这一天,也是我们家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日子。我几乎就是从公司赶到产房门口,看到宝宝一出生,没来得及看上几眼,又立马回公司忙上线的事。

2017年4月5日这一天,小智保险APP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第一次对外,面向大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天很普通。但对于我和我们整个团队的同事来说,新的产品内测、上线、提交运营、每一次迭代,这些日子都有着标志性意义,不用特别去记忆,都会印刻在脑海里。

2016年12月,小智保险APP启动开发,从开发到上线,用时3到4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还赶上了春节放假。大家在回家过年前,都是先领好任务,回家写代码。除夕夜的饭桌上,对着一桌子好酒好菜,家人都在拍照发朋友圈,而我满脑子里想的全都是APP的架构该怎么搭建,才能更加用户友好。

我家人曾劝我换一份舒适点的工作,但我真的没被劝服过,内心没有过动摇。为什么从没想过要离开?在这里做保险科技产品,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一切事物从0到1,从无到有,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2015年我加入宜信,开始时做的是CRM和保险系统。第二年,保险业务线需要再次扩展业务,我就来到了宜信博诚。就在两年间,这里已经成长成了一个保险科技企业,一个互联网科技平台。

这个转变快吗?在同行业内,可以说是非常快了。要知道保险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可能每天都有人在嚷着要改变这个行业固化的一些问题,但要真正撼动什么、改变什么,却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

但在这里,变化是点滴积累起来的,成长是看得到的。产品经理、技术研发人员都能够得到公司足够的信任,可以参与到业务发展的讨论中来,可以真正推动业务,而绝不会傻傻坐在电脑前,任凭外面的世界把无数个需求向你砸来。

在来宜信以前,我曾在一家最早做互联网旅游的公司,负责一个系统的产品、运维和开发工作。在那之前,我在另一家公司做IT。

现在的工作之所以能让我这么有动力,是因为这里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特别懂保险的,一类是特别懂IT的,而在这里,这两类人可以一起沟通,互相碰撞,能让我们这些做产品和技术的人有参与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产品是为改善保险行业环境而服务的。为了用科技赋能保险代理人,让“卖保险”这件事变得更专业,我们是被需要的。

听起来,这里已经很互联网,很科技化了。但在我们做互联网产品的看来,还是有很多需求、功能和体验有待优化和改善,还可能出现很多Bug,有待Debug。产品也还会有8.0版本、10.0版本,甚至20.0版本,需要去迭代。未来的路,还很长。

04
“希望未来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家。 ”
互联网行业  工作4年
宜信  工作1年半


我上个月刚结婚,和太太从去年8月份认识到现在已经接近300天了,算是在宜信这边工作的时候完成了我人生的终身大事,这是最近特别开心的事情。

研究生一毕业我就进入百度做数据挖掘和继续学习相关的事情,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做了一个项目和别的团队合作,前后长达8个月之久,和原本设想的效率不一样,感觉产出不是特别快。

后来我又去了一个做旅游搜索引擎的平台工作,挺不巧的是,在这中间,公司经历了合并,我当时所在的部门业务就缩减了很多,事情开始少了起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认真思考我的人生规划,想了想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未来想长期发展的领域,觉得金融还是蛮有意思的。

我本身对数据非常感兴趣,又觉得金融领域的数据应该有非常多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我就去大量地搜集这个行业的信息,记得是在某个理财行业的门户网站上看到了宜信相关的消息,分析测评中公司整体排名很靠前,觉得特别靠谱。认为宜信能用上的科技那应该就是金融领域里非常出色的科技了。

2017年2月份我就如愿来到了宜信,参与到了风控相关的工作中,其实一开始我还是挺纠结的,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做数据挖掘,风控能不能做好,心里老犯嘀咕。好在这边的氛围比较包容,给予个人创新的空间和自由度也不错,最大的满足感就是自己提出了一种算法或者想法,并且主导推进给实现了,最终确实对业务产生了明显的结果。有了产出和收获,渐渐就适应和全身心融入到了工作中。

不开心的时候当然也有过,比如你的想法跟其他人的产生一些冲突,且互相都说服不了对方,那最终的选择就是,他按他的想法去做,我按我的去做,每个人分一部分流量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结果就看线上谁的表现好。虽然最终我的想法证明是效果不错的,但其实他的里面也有一些闪光点,将来可以借鉴到我的算法当中。这是一种互补性,团队合作本身也是要求,一个是互补,一个是协作。

自己亲身做了风控之后,在在理财规划方面,就会从更多维度角度去考虑,以前更多是关注收益,其实对于风险的把控并不是太好。在这里,让我坚定了在金融领域一直走下去的决心。做个大胆的计划,未来希望成为一个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家吧,从风控这个小点上开始,点串成线,线促成面地去做好职业的发展。

05
“这种拼劲儿是我职业生涯走到如今,最想要的工作状态。 ”
外企  工作8年
宜信  工作3年


我之前大多任职于外企,曾经在Adobe待了六七年,主要负责一些数字图片处理类桌面软件的技术相关工作,比如大家熟悉的photoshop、lightroom等。来宜信之前,在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SAP那边工作了一年多,因为需要长时间在国外出差,而我个人不大喜欢这样长时间在国外居住,于是就动了换工作的念头。

恰巧一位前同事刚来到宜信,得知我有这样的想法就积极地内部推荐了我。2015年刚来到致诚时,业务其实算刚刚起步,总共只有四五十个人。当时赵卉总直接面试的我,她理念开放、没有领导架子,我就觉得公司应该也会是这样的氛围,于是就决定加入致诚,当时主要负责数据源对接、管理平台的产品开发等工作。

一晃加入宜信、加入致诚已经三年多了,虽然我是技术出身,但现在面对周围亲戚朋友时,我感觉角色比较穿越,快成他们的理财顾问了。前两天还有老同学打电话给我,问他手头的几十万买些宜信的什么产品比较好,之前他投的一些产品现在怎么样了之类的问题。我一般都会详细了解后做些介绍或推荐给相关部门同事。

说实话,来宜信工作之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了解很浅,也会存有疑问。来到宜信之后,深受这样一个几万人的公司所拥有的文化、氛围,以及唐宁总所推崇的理念感染,也十分认同,而且对于普惠金融乃至公司整体的业务架构、战略发展方向都有了系统的认知。

就致诚而言,从2016年开始,我们部门的发展需求一下子提升了很多,由我刚加入时的两三个产品、单一服务只需要两三个技术部署节点,到现在,产品不断增多形成拥有众多产品模块的信贷风控全周期智能风控云平台,客户查询量激增,我们的微服务化架构节点达到上百个,也用到了业界流行、金融界领先的一些技术实现弹性伸缩、满足千家机构的亿级访问请求量及请求分发量的高并发访问性能、高系统稳定性。

我觉得特别欣赏周围同事的一点是,在这个部门,大家都有一股拼劲,都想做出一个好的、更好的产品。这比业态很成熟的外企相比,更有拼劲。那些企业做的都是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或产品,简单地说叫吃老本,因为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了,所以对产品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但在致诚,作为一个创业企业,我们每推出一个新产品,当有客户来使用我们产品解决业务痛点的时候,我们会非常有成就感,也就会更有拼劲儿,去运用技术开发更多的新产品以帮助公司去开拓更大市场。

这种拼劲儿和成就感是我十年职业生涯走到如今,最想要的工作状态。我也能够将之前在外企积累沉淀的东西应用到现在的工作中,并且在金融这一领域将我自身的技术能力有所施展和创新。虽然现在负责的事情要更多一些,承担的责任也会更多,压力要更大,但是成长也会更快。

就我自身发展而言,我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沟通效率和方式。因为现在负责很多个项目的开发工作,我不仅要跟产品经理打交道,还要跟BD聊需求,和测试人员、项目经理讨论沟通,这对于沟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是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的地方。

就团队而言,因为业务发展迅速,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小伙伴的加入,对于有潜力的初级技术人才,我们也是很欢迎的。我们比较看重的技术人才素质有两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如果具备两点素质,致诚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愿意去培养。

在我看来,公司所有的技术得为我们的业务服务,为金融场景服务。我们不会盲目创新,不会特别追求一个新潮的技术。如果不能和场景、业务结合落地的话,就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

有一点我挺想呼吁的,我听说宜信的技术人员还是挺多的,希望以后大家能够有一些定期的跨部门开放交流机会,共享一些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不仅对业务也能增进了解,而且能够协作提高技术开发效率。

06
“来之前我对金融并没有什么感知,也从没想过要进入这个行业。 ”
知名电商平台  工作4年
宜信  工作2年


我第一天入职宜信的时候,就一个问题在公司内部即时通讯软件上问了二十多个人,几乎把部门所有技术相关的人员都找了一遍,他们都很nice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即便是其他团队陌生的同事,我在上面询问他,假使他回答不了,也会告诉我该找谁、去问谁。这种沟通效率真的算挺高的。

还有,我回忆了下去年一年,我们团队的内部的技术分享会大概一共举办了80多次,平均下来,相当于一周1-2次,这种分享和沟通学习的机制真的特别棒。

来到宜信,这边的文化氛围、工作氛围超出我来之前的预期,周围很多的科技人才、同事们乐于分享,营造的工程师文化比较浓一些,整个团队在更新迭代以及工作效率上会比较快一些,在沟通方式上跟以前的公司很不一样,真没有那么费劲。

我在电商平台工作时,做的是数据分析和数据建设,刚进公司之初,它很有创业精神,追求给用户最极致的体验,能够倾听一线的声音、客户的反馈,并且快速地改进。但在公司上市、并购企业、与巨头合作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公司也由几万人一下子增长到十多万人,体量这么大的团队,不可避免地开始患上“大公司病”:部门越来越多,一个业务流程越来越长,互联网核心的价值观开始慢慢缺失了。

到最后,很难有我们对于业务改进的再声音反馈到上面,整个人那时就非常焦虑,原因是明明知道掌握了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得不到及时的应用,项目推进起来流程非常长,响应也很慢,这是我当时离开的核心问题。

说实话,来宜信前我对金融这一块并没有什么感知,也从没想过要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从我个人的从业经历来说,对电商的理解会更深。但当时我接到了这边HR给我打来的电话,聊了好几次关于宜信的情况,我决定不如去试试看。

我刚来的时候因为搭建数据平台,需要借用开发人员,当时整个开发团队的资源都比较紧张,我就借了一个实习生来支持我们这边的项目。他的表现相当于一个正式员工的样子,让我很惊喜,我们一起合作了两年,从头到尾两个人做了起码五个大项目,要知道,完成这些项目在别的公司可能是需要十人的开发团队。其中一个项目用了五个月时间做完,正常这个过程在我之前供职的公司大概需要一年半。这期间加班肯定不可避免,我们都是自主自愿的,没人强迫,因为你不去做、不去推动,一定会落后的。

我带领这些90后的小伙伴工作没什么特别的秘诀,就是希望能够更多地给他赋予这个工作的意义。很多刚入职的同学没有工作经验,他对于人生目标、未来其实是比较迷惘的,对我来讲,最先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让他明白,你到底为什么来工作,工作的意义在哪里。我会把部门的战略、宜信的战略同步到他这里,让他更多地感觉到工作的价值。


对宜信财富感兴趣?请扫码~
编辑 | 月刊君
转载请注明来自宜信月刊(yixinyuekan)


    关注 宜信月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