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村、秦商兴衰史: 《天藏》连载:第七回

 

以党家村为背景、反映秦商兴衰: x0a《天藏》连载:第七回...





第七回
摆地摊铢积寸累争主脑  


钱跳河财大气粗晾船银
恒兴桂四省拓衢当坐商  


大漕运三江通达皆秦音

话分两头。唐河对岸的南阳府白河镇,有个村庄叫作“贾营”。这个和贾二太爷大名有着音同字不同的外埠之地,在老家圪崂村周边,亦时常被混淆为贾家祖上在白河落脚的第一处地界。其实,最先在这边落脚并不是贾家,而是党家十一世二门户下的党德佩老汉。

提说起这个人,那还得说说明崇祯年间的一些事情。

党佩德这个人,在党贾圪崂原本是个穷老汉。在老家赶着头瘦毛驴赶集卖忙货,期间举债做过几宗不大不小的生意,最后闹得债台高筑,死活在村子里混不下去。那阵子谁也不知道这个人抽的什么疯,居然不远千里跑到了河南白河码头摆着地摊做起了贩卖瓦盆儿的生意。他这么一摆,也不知摆了几个年头,没攒下几个小钱,却赚出了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大心眼。

原来,坐在老汉的地摊上,看得见隔河对岸一处小有繁华的瓦店街。这处老地名,原本就有这么个叫法。大约是在周边茅草房的比照下,这处盖有瓦房的街面显得鹤立鸡群而得名。时至今日,也时常被党贾圪崂的人说成其老祖宗靠卖“瓦盆儿”命名的镇点。此说纯粹是望文生义。据实说来,这处地界却和“瓦罐”这个日用品很是有些不搭调。

这个瓦店街,那时已经是南北驿道必经的一个水陆码头。一些贩运木材、竹竿的船只,时常停靠在这个党德佩的地摊不远处。那些船上下来的船夫,少不得顺来些东西经过老汉的地摊换取一些日常用品,有时船上也拿些小东小西托他出手倒换现钱。时间一长,老汉的人缘也就十分熟络。以至于到了后来,船上那些一时脱不了手的大宗货物,也被船老大放心地交给这个卖瓦盆的“老党”代为保管或处理。一来二去,这个小货摊上摆的东西就不止瓦盆一样东西了。东北的豹皮、江南的浙贝、新疆的葡萄干、晋北的铁器蓝炭、景德镇的瓷器、太原城的五金、广州十里铺的水烟袋、湖北郧县的松石挂件、陇右运来的秦尤麝香、宁夏出产的枸杞凉黄、南京的苏缎白矾、京广的洋货黄丹……几乎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天长日久,老党也多了个心眼。他觉得,自己每日早出晚归在码头上摆摊遭受风吹雨淋,一大摊瓦盆还不及一条咸鱼干值钱。谋算了几天,便依着手边那些急于脱手的货物,开办起一个自己当老板的小货栈。

有道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处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小货栈,却让党德佩手头一下子活泛起来。积攒了三四年功夫,赚到手的银子居然足可让这个穷小子回村修建一座四合院落。

可是,好日子总归都不长远。先是北边的金兵进犯热河,接着李自成三过河南。朱明朝廷军队四面树敌,根本无力应对,全国地面只能靠当地土豪自保抗击。且说,这个李闯两过河南地界,两次也都是被当地人用锄头铁锨赶出中原去的。于是,当他第三次进入河南,便下了一道死令,只要开口讲话操河南口音者,一律格杀勿论!

又说,大乱之初,河南当地一些没米下锅的穷苦农民,受到“闯王来了不纳粮”的蛊惑,也曾稀里糊涂跟着祸腾过。结果,大户和官仓的粮食尽兴被抢,驮不走的便就地焚烧。半年时间不到,中原这块盛产小麦的地方居然因之绝粮。当地那些大小衙门里的官老爷,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不多逃荒都无处可去的灾民。朝廷那儿还顾得上贷赈,这些人只能跟着义军去外地“吃粮”自谋生计,一时参与者甚众。闯贼万余人马过境,有了这些乱民补充,一夜间便成了十数万浩荡队伍。朝廷立即派出几路大军围追堵截,双方打得那真是天昏地暗。为彻底诛灭“闯祸”根源,皇上下了一道上谕,任何参与起事的人等,必须株连九族!整个南阳府辖下一十二县二十九万多农户,两年时间内,被官匪轮番砍杀得仅存不到三千人口!

好在党德佩这个客商毕竟心眼活泛。他一看时局大乱,丢下铺子掮了个包袱就连夜逃回了陕西老家。要是那号守财奴,这个人也早就死在那个乱军肆虐之地,做了无头野鬼。

且说,这个人在老家窝了两年,优哉游哉地修盖好了自家院子,天下也慢慢趋于太平。清军入关之后,崇祯爷自缢身死,天下一夜间变成了大清的江山。为平定南越朱明余孽,新朝就得打通水陆要冲,出大力重建中原。劫后余生的中原大地,那个时候已经是满目废墟,哀鸿遍野,几近回归于蛮荒。当地仅存那点人口,别说大片土地业已无人去耕种。木材、砖瓦一任修盖用得着的普通建材,也只能从外地漕运进来。瓦店街这个水陆码头,一下子又变得热闹起来了。

猴在老家的党德佩一看天赐良机,也不说许多同邑还都躲在家里观望,第一时间赶到熟门熟户的白河,并拿出十数年的全部家底,就着自己的几间铺底子开了张,做起了当时灸手可热的建材生意。

说到这位党门前辈,脑袋那是相当活泛,胆子也忒大,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材料。一脚踏上故地,他手头并没有一艘货船。只能从瓦店街雇船南航,经襄樊,入汉水,达汉口。去时载着粮油,回来装着木头。资金不足,他依着自己在当地商界多年积攒的良好信誉,第一个在白河闹起了“集银保本付息”的奇怪营生。说穿了,此举纯属“借鸡下蛋”的做派,反倒闹得当地人很不理解。在他们看来,老党替他们保管着银子整日担惊受怕地做生意,一年半载不但随取随付从不推诿赖账,事后不从他们要点“保管费”也就罢了,怎么还钱的时候还要多出那么些“利息”银子呢?

就着这样的环境和人气,这个党德佩从年初的每次租用单船、到半年后自己订购第一艘私家货船,直到第二年在汉江建起一支混编船队,短短的三年间,就一跃而成南阳府客居西商之首富大贾。

有一件事情,足可旁证此人当时行事的那副大气派是多么的卓然不群。

当时,瓦店街商家云集,鱼龙混杂,断然少不了一些大小纠葛。为了互相协调生意裁判争执,众商酝酿过后,决定推选一位既有一定经济实力、且得八面玲珑的人出任商界“主脑”一职。这件事情最终异于常态的一系列处置,却让这个“陕西冷娃”无意之中跃上了中原商界的制高点。

且说,方城当地有一个千年老户王姓财东。在前朝,这户王姓就是个官宦人家。清兵入关后,这个在外地任知州的王老爷带兵反正,成了大清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因作战受伤丁忧在家。这个人一看,做商界“主脑”绝对是个肥缺,公开叫板说,这里的天是白河人的天,这里的地是白河人的地,他这个白河人做不上这个主脑,别个外路客谁也别想坐上这把交椅。

要说的是,此间一个姓麻的安徽船号老板,原本最有资格竞选这一荣誉职务。一看当地土豪那股先入为主的阵势,便甘拜下风,自主地退让出来。却说,这个消息意外地传到党德佩耳朵里,他那股子遇事不平、便挽着袖子上去和人非得一争高低的禀性便一下子显露了出来。这个昔日客居当地码头上摆着卖瓦盆儿的老小子,硬是没把土地爷当个神灵。马上放出口风,声称他党德佩虽没有万贯家产,但还有一件陕西带来的“老羊皮袄”可以抵押,凭这个家传宝物,也完全有能耐学着做做这个不领俸禄的“猪脑”玩玩!

西商字号的头目这头放出话来,居然在当地引起一片不小的欢呼。不但别人没有料到,连党德佩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平时并不显山露水的小号“恒兴桂”,居然在瓦店街一带有着如此好的人缘。结果,王、党两家的拥戴者数目居然不相上下,最终无法决定你高我低,官司一直闹到了南阳府衙。

又说,南阳守道李隆基在万忙之中特意辟出时间亲自升堂,及时利索地处理了这一民事诉讼。

这个李隆基,据说是安徽铜陵人氏。官威虽跟那个“不爱上朝爱上床”的唐明皇的威仪不可类比,但二人对子民申告案件处理的办法,时隔七百余年却依然如出一辙。

一听堂下两个土豪为争个虚妄的小名分居然闹得不可开交,他还算勉强听罢双方繁缛的书面申诉,紧接着手里的惊堂木就响了:“这有啥难的唵?你们两个不就是要比个富嘛。不过呢,你们手头谁有钱谁无钱本官又不是你们的管账师爷。办法呢,倒是有个现成的可借鉴,就怕说出来你们不愿采信本府的最终裁决。”

话又说回来,这个李守道在当地官声极佳,断案庭审倒是无一冤错。两个人一听,伏在地上异口同声地回应道:

“小民愿聆听知府大人赐教!”
“小民听凭李守道秉公裁决!”

知府一看两个大傻瓜争着要在他的知府大堂上丢人现眼,便开口说道:“既然你们愿意聆听,本府也就不能推辞。比富就得斗狠是嘛,办法亦很简单。借着你们口袋里的银子,也能让本官趁机捞点名头。择日,你们两个站在白河大码头上,给本府往河里扔银子好了。直到一家不愿跟着扔了,最后胜出者,也就是货真价实的主脑。无论输赢,你们也无愧于陪着你们赚钱的这片河岸哟。到时候,你们只须搭好彩棚,本官将十分乐意掺合这个南阳府上的大热闹……”

且慢。这个故事不久就传到了西坊塬。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为其英勇无畏的前辈英雄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耍“二”的壮举而津津乐道。不过,有关党贾圪崂人在外打拼的一切离奇故事,都会被周遭村庄不辨良莠地一概采信。而对这段明文记载在《南阳府志》上的真人真事,每每被圪崂村那些后人提说起来,一百个人中就有九十九个会嗤之以鼻。

然而,这件事情毕竟在那年那月还是发生过的。

有道是,官无戏言官声威,人有诚信人气旺。且说那天,瓦店街码头官帐巍峨,旌旗飘飘。不但知府衙门莅临现场,驻军副总兵也亲自带一哨官兵来维持秩序。附近的庶民百姓都放下手里的活路,挤着争相观看这场前古未闻的掷银子“比赛”。

午时三刻,但见几个彪形大汉从王姓财东轿后的包铜大马车上吃力地抬出两块厚达五寸的木板,上边用大小元宝摆成的两座“银山”在正午的阳光下毫光闪闪,令观众的两眼顿时发涩流泪,根本无法去直接逼视。再看这厢,“恒兴桂”船上的那些陕西冷娃,也颤巍巍地抬下两大方砸有“恒兴桂”字样的元宝摞子,并排放在一起。

从元宝多少的气势上,党家这边略逊一筹。

副总兵一看码头上人山人海,只怕这边刚开始扔银子,那边就有人跳下湍急的河里去捞闹出人命,让值勤哨官鸣锣三声,亲自宣布了一道特殊法令——“知府有令:此银乃天赐神授,凡人不得染指;待赛事过后官府派人打捞出水,将全部用之于河神庙的修缮之资。倘若私自下水打捞,必会遭受天诛地灭;现场蛊惑扰乱,定当严惩不贷!”

这个时候,守城副总兵才派出手下一名哨官,现场安排双方抓阄先后,以三通鼓声为号。并约定比赛双方,为了防止现场混乱,不得提前投掷,更不能故意磨蹭拖延。

三通鼓后,只见党家在先、王家随后,一前一后开始扑通,扑通地向河里扔着元宝。此刻,岸上观众的欢呼声浪,随着银子入水和着官家的鼓声,那真是一浪高过一浪。

扔过头一轮十块“二十两”元宝,党德佩将第一颗五十两重的“恒兴桂”元宝送交坐在知府身边的通判师爷过目,接着扑通一下扔下河去之后,王家抬来的却全是些二十两重的元宝,无法跟着投掷。哨官当场裁决,王家扔五个,方能抵对方扔两个。那边不停,这边就得厮跟着往下扔。

党德佩令人扔了第二个,王掌柜就得跟着撂三块。一看这伙西商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地头蛇不免已有些心怯。就在“恒兴桂”扔下第四个五十两,吃劲不住的王姓财主却让人抬出寻常挂在王府主房正梁的家传宝贝——顺治三年皇上御笔“齿德可风”蓝底镶金大匾,想趁机抖一抖地主的威风。

随着先皇御笔出现,整个码头顿时鼓乐喧天,人声如潮。

这个李隆基目睹先帝手迹,如同瞻仰当朝圣颜,立即离座正冠出帐跪拜。

谁知道,趁着这点空缺,“恒兴桂”四百多船工也簇拥着抬出八块平时压船用的“压舱石”,招摇地绕场一周任人观瞻。等人在近处看清那是八块完全用一颗颗元宝熔炼铸出的足有二百斤重的大银砣子时,岸上原有的欢呼声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

维持秩序的副总兵一看,这样闹下去,码头上肯定要出事情。好在,就在王家财东跪地还礼的当口,知府大人趁机前移了一步,不无威严地递话说:“王掌柜,是时候了。本府虽不敢说学富五车,还是劝你回家多看几篇‘脏唐臭汉’的酸腐文章,就应当知晓你选择的对手,他们的祖先都是干啥营生的。如果本府此刻给你这个台阶你还不下,那边要真是推下去一个大砣子,河南人的脸就让你丢得挂不住自己鼻梁上这副老花镜了!”

王掌柜趴在地上大气不出,却也不起身安排人回家去再抬银子。不过,最终因了王家掌柜不再跟进,党德佩也不能再扔。未已,通判师爷待哨官鸣锣之后,当众宣布“恒兴桂”掌门党德佩荣任唐白两河码头第一任主脑!

且说,这一震动整个中原商界的“撂元宝”赛事,其离奇的广告效应真是令人无法料想。从这天起,游弋在唐白两道河上的船队,只要看见悬有“恒兴桂”三字旌旗的船只,一律做出回避的示意动作,并放下桅杆小旗俯首致意。也正是从这件事情发生过后,“恒兴桂”的船货大到一把扫把,小到针头线脑,从唐河到汉水、以至长江流域各码头,一律被视作免检产品。即使到了雍正年间,党主脑已将“恒兴桂”一分为四,除二孙继承老号,长孙的“恒兴庆”、三孙的“恒心栋”、四孙的“恒兴永”,这群人中龙虎,依然百尺竿头,独领中原商务风骚二百余年。

在这个不短的年份里,远在陕西腹地的圪崂村的那些目不识丁的男人,在没地可种的日子里,一个个都跟着户下门亲的两位东家,就这样一辈辈地下四川、上甘孜,远赴扬州、近走河南,从一个只管吃饭不挣身钱的店伙“相公”,到有点年薪的站柜;进而成为顶生意的大相公,乃至擢升拥股的“西家”。他们赚来了外省人大把的银子,盖起了圪崂村栉比相连的青砖瓦房。

一个北方小山村,不但拥有着千里境外六万余亩庄田,近千间仓储铺面,数不清的“锅庄”和客栈,多个卤滩和盐井,以及分别位于赊旗、成都、汉口、扬州的四条繁华街道和无以估量的流动资产。每天,都有他们自己的镖队将银子送过黄河、翻过秦岭,源源不断地往返于各地商铺和老家村寨之间。有人说,党家圪崂西坡的石铺小道上,那些下坡来的驴驮子,都是被压得歪歪扭扭,回程时却一个个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加上远在成都、自贡、佛山等地的党贾两门另外几处盐卤茶叶字号每年运回的银子,即使这个小山村用一颗颗银锞来铺路,大小巷道摆满二十两的咸丰元宝当卵石,出村后上塬去的整个西坡,也得跟着银光闪烁起来。

这就是一个亦农亦商的北方山村的强大底垫。难怪他们对时局比一般村夫关心,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便日坐愁城。
…………

且说,经全村老人的祠堂问询过后,老人们听过大公子那番时论,不免一齐担心起来了。如果说南边那些长毛真的成了气候,万一那些业已成军的乱党一路杀将过来,且不说圪崂村家里那点银子能不能保住,就算安然无恙又能有几天光景?说穿了,如果没有外边这些银子的接济,最终失去了那稻麦两熟的六百顷绵壤良田,让留守在村的那些只习惯读闲书、看老戏、绣门帘、剪窗花,热衷于迎来送往过节庆的老幼妇孺重归“打庄子”吃粮、纺棉花织布换盐的过往岁月,谁都能想象那令人悲怆的惨景。

十三爷原本旨在弹劾充斥整个村庄的那些恍惚言论的祠堂询问,却让一群主持村政的核心阁老无意中染上了更为严重的惧怕和不安情绪。于是,开初修建新寨的议论,一下子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实际行动。(待续)



《天藏》阅读:

长篇小说《天藏》连载——前边的话

以党家村为背景、反映秦商兴衰:长篇小说《天藏》连载:楔子

以党家村为背景、反映秦商兴衰:长篇小说《天藏》连载:第一回 

党家村、秦商兴衰史:《天藏》连载:第二回

党家村、秦商兴衰史: 《天藏》连载:第三回

党家村、秦商兴衰史: 《天藏》连载:第四回

党家村、秦商兴衰史: 《天藏》连载:第五回

党家村、秦商兴衰史: 《天藏》连载:第六回


    关注 韩城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