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中国 VTE 管理高峰论坛」:强化预防意识,深化体系建设,携手共筑 VTE 安全地带

 

6 月 2 日,由赛诺菲中国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CPAM)举办的「中国 VTE 管理高峰论坛」在杭州西子湖畔顺利落下帷幕。...

6 月 2 日,由赛诺菲中国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CPAM)举办的「中国 VTE 管理高峰论坛」在杭州西子湖畔顺利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云集国内外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就 VTE 管理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探讨与前沿眺望,以临床思辨之火花、学术灼见之交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 VTE 管理道路。


从疾病负担到临床防控,

我们足够了解 VTE 吗?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苏州大学阮长耿院士和伦敦大学学院医院 Ajay Kakkar 教授的致辞下,论坛拉开帷幕。众所周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范围内每年的VTE例数可达近 1000 万例,且多达 60% 的 VTE 事件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已成为主要的可预防的院内死亡原因。我国 VTE 患病率在 ICU 患者中为 27%,脑卒中患者中为 12.4%~21.7%,骨科甚至达到 40%,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面对如此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我国的 VTE 预防做得并不好。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带来了「中国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特征的确定(DissolVE 2)」研究的最新数据,这项国人关于VTE风险和预防的最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中国住院患者发生 VTE 的风险比例和欧美相仿,但仅有极少数(内科 2.20%、外科 4.00%)完全依从 ACCP 指南采取预防措施,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将真正发生 VTE,其中一部分因深静脉血栓脱落可能形成肺栓塞(PE)并危及生命。
反思我国 VTE 管理现状,可谓在困境中不断进取,Ajay Kakkar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曾炳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尔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以及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易群教授共同就此展开了对话与思考。近年来多个针对科室的VTE预防管理指南相继发布,VTE 被纳入多个科室的治疗控制指标,更有多家医院开展 VTE 院内防治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果,但 VTE 事件仍然给临床各科室造成着种种困扰,对此,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制定并落实院内 VTE 防治方案、多科室协作、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针对性建议。


从全球经验到中国实践,

我们距征服 VTE 还有多远?


VTE 可防可控,预防尤为重要。近 60% 的 VTE 事件发生于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入院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即能够大大降低其发生率,减少 VTE 相关的死亡和再入院。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主要作者 Joseph A. Caprini 教授建议以 Caprini 评分对手术患者进行筛查,尤其需要重视面对面问诊以及个人和家族  VTE病史,并根据评估采取不同的预防类型和持续时间;在出血与血栓的风险平衡方面,采用预防剂量抗凝药物引发出血并导致术后死亡的病例非常罕见,但未给予手术患者抗凝治疗与致死性 VTE 发生率增加相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渝教授则犀利地指出,实际中我们常常对具有 VTE 危险因素的患者无任何抗凝建议,这一现状如何改善?一方面,身处大数据时代,疾病管理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国家卫健委提出搭建「中国 VTE 患者管理信息平台」,驱动人工智能应用,推进全程 VTE 疾病管理。另一方面,VTE 防治措施乃至康复指导必须落实到位,尤其强调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国外权威指南推荐的 VTE 预防的一线用药,也是优选的基本治疗方式。
易群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湛教授分别进一步分享了华西医院和中山医院有关全院 VTE 管理的宝贵经验。在华西医院,每年确诊 PE 的例数明显增加,危及各科室的每一位住院患者,华西的对策是多学科协作,规范诊疗流程,开设专病门诊、绿色通道,同时推行医护一体、医药互助,成为国内首家建立院内 VTE 预防管理体系的医院。同样作为 VTE 管理的先行者,中山大学于 2013 年和 2016 年分别制定发表了针对普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共识和指南,并通过1)搭建平台、信息化管理,2)筛查干预、循证评估,3)全面协作、辐射推广三阶段,结合医联体的联动以及专业质控,将 VTE 管理不断深化。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同行的经验或许能为中国 VTE 管理提供启示。早在 2001 年,美国医疗保健研究和政策机构就将 VTE 预防列为第一重要的医院安全实践;英国政府也实施预防 VTE 的卫生系统措施,Ajay Kakkar 教授总结,提高 VTE 防范意识,利用工具加强系统性的风险评估,以及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保障住院患者安全的三大要素。


汇聚多学科力量,

携手向 VTE 发起重击


言之易,行之难,VTE 作为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需要多学科携起手来共同攻克。本次论坛汇集了呼吸、骨科、普外、妇产、血管外科、ICU、肿瘤、血液等科室的专家,一齐探讨 VTE 管理之道。

格拉纳达大学医学院 Juan Arcelus 教授详述了如何针对不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 VTE 预防方式以优化获益-风险,以及 LMWH 的用药时机、剂量等临床策略。此外,重症患者、肿瘤患者、妇科及围产期患者等皆有其相应的血栓管理措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曼教授表示,ICU 需建立 VTE 防治制度,确立适合 ICU 的 VTE 评估量表并落地预防措施,对于颅脑和脊髓损伤患者,也有研究推荐术后早期应用 LMWH 预防性抗凝。马德里 Gregorio Marañón 大学总医院 Andrés J. Muñoz 教授强调,合并有内科急症或行动不便的活动性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包括脑转移患者,在无出血风险或禁忌症的情况下应接受血栓药物预防。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志刚教授也建议妇科手术前后进行筛查并采取合理预防。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李映桃教授则综合阐述了围生期 VTE 预防的意义和方法,指出 LMWH 是预防产科 VTE 的首选药物。


在真实世界中寻求答案,

优化 VTE 管理即刻行动
循证证据的积累需要在真实世界中经受检验, VTE 预防也走过了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半个世纪。山西大医院杨涛教授重申抗凝治疗在 VTE 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同时强调其安全性管理,权衡获益风险、做好出血风险评估、监测与处理同样重要。Ajay Kakkar 教授回顾,自1982 年首个针对 LMWH 的临床评估研究发表,LIFENOX、EXCLAIM 等一系列研究证实了LMWH 等抗凝药物在改善内外科及肿瘤患者临床转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包括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致死性 PE 的发生率、降低全因死亡率等。

VTE 防治刻不容缓,VTE 管理任重道远。赛诺菲中国亦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血栓性疾病综合管理及防治水平的持续改善,相信通过管理体系的建设、管理路径的规范,以及多学科的通力协作,未来我国 VTE 管理将愈趋完善,向着「让我们的医院成为安全地带」的美好愿景不懈努力。


    关注 临床用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