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国产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同款吗?

 

你的孩子,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吗?...



有这样一个真事:

幼儿园老师组织小朋友们参观博物馆,进馆前要求小朋友遵守秩序排好队,后面的人要看着前排后脑勺,孩子们按照老师要求迅速站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秩序井然观赏博物馆藏品。

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却没想到,结果是这样——

“孩子们,你们今天看到最多的是什么?”老师问。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后脑勺!”

答案出乎意料却似意料之中。
01


中国式教育,同一流水线生产出太多的同款孩子,他们就像一个个智能牵线木偶,不失活泼可爱,甚至文武双全,但他们失去的,是冲破惯性思维的能力。

一直以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被教育被安排!

就像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中所讲述的,监狱中的“体制化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日复一日的牢狱生活,让囚徒们已经疲于思考什么是磨难、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信仰,他们最恐慌的不是被殴打被惩罚,而是被释放的那一天,从头到脚的无所适从,自由即死期。
我们的孩子,也是生活在这样的“体制化思维”捆绑中。

几个月学爬行、几个月学走路、几岁上早教、几岁学舞蹈、成绩没冲进多少名就要上补习班……瞧,孩子们就是在有板有眼的流水线上成长起来的,什么时候上螺丝,什么时候按钉子,尽在掌控。

早前听过一句玩笑话:父母的童年,朋友是在草堆上、操场上交的;现在的孩子,朋友都是在补习班认识。

父母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吗?不知道这样做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吗?

不,都知道;但是,做不到!
02


父母的焦虑,让孩子成为他们看到希望的突破口。

我们这一代父母,童年自由散漫,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慌慌张张涌入百万大军险过独木桥之势的职场,在刀光剑影中腹背受敌,尤似上个世纪的百乐门,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暗潮汹涌。

并不轻松的30~35岁,尴尬的捉襟见肘,上有经验丰富学识扎实的职场前辈亮剑切磋,下有初出茅庐头脑灵光的95后同台竞技,前有狼后有虎,随时担心被撕得血肉模糊,而这,仅仅只是职场上的焦虑。

来自家庭的压力也让人疲于应对,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哪个有病有痛都是一场不小的风波,精神上的压力、经济上的拮据,哪个不是真真实实的客观存在。

其实,最不幸的还是时代的差异。

作为父母,我们大部分生活在粗放生养的时代,却赶上了精细化教育的今天,时不时被“时代抛弃了你,却连一声再见都没有”、“未来,8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诸如此类的10万+爆文“醍醐灌顶”,分裂式人格逐渐显现,一方面期望孩子童年能像30年前的自己那般无忧无虑,另一方面,不由自主地给孩子施压,希望他们能负重前行。

父母的愿望,无一不是想让孩子先苦后甜,但结果可能是,孩子一苦到底。

流水线培养模式,每个家长都在复制粘贴,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被逐渐削弱和同质。
03


社会配置,让孩子成为众矢之的。

还记得接到第一个早教班电话,是孩子半岁的时候,从那天起,就时常接到早教班、托管班、兴趣班花式推销电话,我当时也很诧异,孩子才180天啊!

朋友说,180天已经算晚了,或许,他们从你怀孕的那一天,已经将你电话号码,通过大数据的筛选存了下来,就等着你家孩子半岁呢!

听听,多瘆人!

小区里的妈妈们也经常开玩笑:最辛苦的就是这波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大概2岁半左右,长达15年的马拉松式竞争完美拉开帷幕。

2岁半,枪响,开跑……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部分都是连环扣似的底层逻辑:重点幼儿园才能上重点小学,重点小学才能上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才能考上重点大学。

也确实,现在很多企业,在校招阶段,更加倾向985学校毕业、有特长的求职者。

在社会教育逻辑的推动下,商业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之前的楼盘广告,大多都讲区位、讲配套,现在改变策略讲学区、讲名校、讲圈层;各大培训班的口号更是赤裸裸,成绩提高xx分、清华北大训练营……

现在的孩子,出生就成了靶心,人人都是,几乎无一例外。
04


孩子无疑是孤独的,但比孩子走得更脆弱的,是父母。

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赵薇饰演的女主虎妈,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交际障碍崩溃大哭,甚至神经兮兮,整天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可能很多人觉得夸张,但是,当你为孩子卖掉了郊区的大房子,而这钱,刚刚只够在名校的老旧学区房交个首付的时候,当你为孩子的学业辞掉工作的时候,当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东奔西走找尽关系的时候,当你风雨无阻接送孩子上下补习班的时候……

这一代父母,无疑成为了孩子教育的垦荒者,开疆拓土,毫无怨言;至此,一切关于孩子的崩溃都有可能一触即发!

父母作吧,确实作,但没办法,都在作!

流水线生产,同款孩子的背后,就是同款父母。


    关注 人之初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