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8高考作文:尊重那些有价值的细小的声音

 

不会离题,估计也无新意。毕竟,所谓以小见大,所谓家国命运下的个体关切,并非一般青少年所能做到的。...

不会离题,估计也无新意。毕竟,所谓以小见大,所谓家国命运下的个体关切,并非一般青少年所能做到的。
文 | 谢有顺


转载自:谢有顺说小说

(ID:Youshunshuo)



每年高考作文题一公布,都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我去年曾说,“反正公众不可能去讨论数学、物理或英语题如何如何,大家只好拿作文题出气了。”这是事实。

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的题目,总体印象,和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相类似,有非常清晰的时代气息和思想语境,如果考生平时爱看《厉害了,我的国》等作品,对这个题目肯定有话要说,而且还可以语调铿锵。

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的题目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了;“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长大成人。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这个题并不难写。它是一则多角度、开放性的材料作文题。其中材料讲的是中国新世纪以来的重要发展节点,涉及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要求考生从中捕捉、提炼、概括、理解中国当下的现实,并鼓励青年结合自己的使命感、理想信念来谈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

题目很大,看似贴近一代人的成长纪事,但写起来要想不宏大、不空洞,也难。它的好处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话要说,而且,只关注自己的小趣味、只玩点小聪明,显然是不够了。无论是作文,还是文学创作,确实需要思考一些大问题,写作不能总是被破碎的小事所牵引,而忽略宏观的、对每个人影响至深的时代性、历史性问题。但是,话题和材料过于宏观,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容易被处理成追求辞藻华丽和思想正大的新八股文。中学生对自我生活的感受普遍是不够明晰的,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更是有限,这个时候,若用过分宏大的、价值观单一的材料来暗示他、引导他,多数人肯定写的都是立意高度相似的雷同之文。

不会离题,估计也无新意。毕竟,所谓以小见大,所谓家国命运下的个体关切,并非一般青少年所能做到的。相比之下,江苏、上海、天津的作文题目出得更好。



但这种宏大的题目,并非没有留下个人可以自由发挥的缝隙。一个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个是“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这两个点非常重要,你想做出与众不同的文章,这里就是切入点。

考生可以从代际的差别入手,写自己爷爷辈、父辈的故事,再写到自己的“际遇”,形成一个对比。很个人的角度,但可以发现卑微中的坚韧与光芒。考生也可以从未来的角度,把现实与未来做一个神奇的结合。十八年后的青年会想些什么,十八年后回望今天有何感慨,这里的想象空间也是非常大的。

毕竟,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想破脑袋就是为了和别人不一样,通过出新而出人头地。

由此我在想,我们从一名十八岁考生的高考作文里希望看到什么呢?当然是他对汉语的熟练使用能力,以及他的想象力、思考力,逻辑表达能力。简单说,是要从作文中看到一位考生的才情。

这是高考作文的个体伦理。

理想状态下,高考作文的题目设置应以个体伦理为主,有助于发挥、发现一名青年在一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中的才华和情怀。但今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的题目仍由公共意识统领,个人的处境、思考、理想仍要服从既定框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慈禧太后要同治皇帝选皇后,说是可以自主择爱,但选错了还是不行的。表面上看是由个体“作文”,实际上还是要写集体话语。它与社会的整体语境完全一致。



由于今年的高考作文很像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估计这批考生大学毕业后,想考公务员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也必然引发大家对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缺失的思考与追问。

我愿意就此多说几句。

几乎每年到高考临近的时候,总会有人来问,高考制度如何?朋友中,对之严厉批判者也不乏其人。我的观点是,高考虽有各种弊病,但在目前的中国语境里,它依然是最公平、最民主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没有高考,阶层固化会更严重,底层和偏远地区的人就会更无出头之日。

所以,每个人都需尊重高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高考有点像科举考试的现代版。的确,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应高考这种形式,但真正的人才,应该学会“戴着镣铐跳舞”,任何游戏规则都压不住的人,才是大才。我一个朋友说,有大才华者,高考一定不在话下,连高考都应付不了的人,可能会是一个好的手艺人,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思想者和文化人。

我尤其反对盲目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和权限。好经怕遇歪嘴和尚。自主招生的初衷,是想给有特长但不太会考试的特殊人次开辟通道,但它必然架不住低信用社会的糟蹋。在一个权力可以通吃的社会,只要“自主”,就一定可以运作,一定可以通融,只要你官够大、钱够多,总有空隙。

还是通考通招最好,不要另开口子的土政策——比如扩大自主招生、特长生加分之类。想扩大保送生、自主招生数的人,骨子里可能是想恢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你看看现在的保送生,只怕很多都是官家子弟、富家子弟,因为现在的特长生,几乎都是雄厚的资金培养出来的。虽然也有例外,但多数是如此。

唯分论不好,不唯分更糟。有些穷孩子,连去参加外地高校自主招生的路费都出不起,他再有才,也与自主招生无缘,这是更大的不公平!

还是硬考吧。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有无背景,只要分数考得比人高,就任何人也刷不掉你,你就有可能由此走向新的生活阶层。高考可能是很不好的制度,但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



作文也是如此。可能这些材料、这些题目,限制了你的才华,你无法发挥,你委屈。但在目前的语境里,你既然参与了这个应试教育的游戏,最好的出路就是把这个游戏玩好。你能拿到高分,你就是胜利者。

有些人总是对那些按既定套路写、进而得高分的作文冷嘲热讽,甚至视之为僵化、模式化教育的产物。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不放纵自己的才华,而把自己诸多奇思妙想控制在一定的规则之内,适应现有的规则,争取拿到高分,这不仅无可厚非,还是一种智慧之举。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之大事,为逞一时口舌之快或故意剑走偏锋而丟分,这丢失的分数你能补给他吗?他本来可以上重本的,现在只能上专科了,后续的发展命运会一样么?

古人说:“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整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姚鼐)能掌握“一定之法”,把文章写得“严整”,让改卷老师打出高分,这也是一种本事。

我遇见过一些很有文学天赋的少年,私下创作时,往往天马行空,想别人所未想,修辞、语言也充满个性,但一到正规的考试,他就换一套笔墨,尽量顾及现有的作文要求以及老师的口味,这才是高人。他不是虚伪,而是看穿了这个游戏的底牌,考试就是一个目的——如何从众人中胜出,至于要展示你独特的才华,以后还有大把机会,未必要用高考的这个舞台来表演。

更聪明的人,除了“一定之法”,还能看到“无定之法”。既有师法,又有变通。在不撕裂现有教育价值纽带的情况下,求新意,讲个性,有不同的角度、写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这当然更值得鼓励。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说过一句话:“敏锐的眼睛就是作家的手艺工具,他要敏锐得足以能看到自己以及还没有进入视野的东西。”这可能是高要求,但全国近千万的人参加高考,敏锐的人总是有的,天才总是有的。马克·吐温也说,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艺术之所以有魅力,规定时间内写出的好作文之所以能让人惊叹,秘密就在于此。

“取其法度,兼以巧思”,它不仅适合于作画,也适合于作文。

考生这一方求稳,不冒险,是天经地义、可以理解的;但另外一方,就是改卷老师这一方,却不应一味高看平稳、中正之文,而要给那些有想象力、有创新精神、文采佳而思想可能稍显偏锋的作文留出空间,甚至要为这样的作文喝采。

我想对改卷老师说,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一个青年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正义、善良、悲悯、勇气,无不从想象力中来。无想象力,精神就会贫乏、枯死,未来就会一片黑暗。那些奇妙之思,那些俊美灵魂下面不愿被规范的余绪,那些不想人云亦云的胆识,那些你未必喜欢但充满探索精神的文体和修辞,让它多生长一会。

青年理应是有棱角的,才华在萌芽的时候往往是尖锐的、带刺的,不要用我们的老成、听话、圆滑甚至胆怯来压制他们。不要夸大尖锐的声音的破坏力,而是要善于倾听它。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恰恰不是那些正确、稳妥、滴水不漏的废话,而是需要有更多有感而发、更多有自己说话腔调和思想见地的真话。尊重那些有价值的细小的声音,小声音汇聚起来,就会成为大声音。

(根据多家媒体记者的电话采访录音整理而成,点评者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联系原公众号。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    


    关注 南都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