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如何快速转化

 

如何能快速把知转换成行,以下就是方法。...



【1】

王阳明式“知行合一”的解释是,依凭良知的判定去行动,这是道的层面,用传统说法是,从本体上说知行合一,而不是从工夫上说。问题是,道深不可测,没有实操。我们必须要能实操,也就是从工夫上说“知行合一”,必须要落到术的层面。

知行合一在术的层面有很多种解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知道了就去行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乃至于“实事求是”这样的话,这都属于术的知行合一层面。

王阳明自然也提到了很多,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为术的知行合一的内容,并且一定要知道,知行转化的方法。

【2】

第一:知行循环。王阳明说,知道什么是痛,肯定是痛过才知道,没有痛过,你根本就不知道痛。你知道饿,一定是饿过才知道什么是饿,没有饿过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饿,以此类推,你若想知道必须要行,行了之后才算真的知道。

这是个闭环:欲知——行——知,想要知道,就必须去行,然后会回到想要知道的“知道”上。你要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就必须要去吃,吃了之后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

这个“知道”一定要是身体和心灵上的同时知道,比如梨子的味道,不仅仅是你身体(味觉)上知道了,还要心灵上知道,你要认真的吃,好好的品味,把梨子的味道放进心里,以后再见到梨子,不需要吃,你的身体和心灵就会同时作用,把这种味道回想起来。

吃亏和吃梨子是一样的:我们常常会吃亏,但有人吃了某个亏之后,会把它铭记在心,之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交吃一堑长一智。而有些人吃了亏以后,并没有把它真知,所以总是在犯同一样的错误。这种知就不是真的知。

那么,知行循环的知其实还是良知,因为我们若想真切的知道某种事物和道理,必须要身体和心灵的同知,心灵的知就是良知的知。所以,虽然是在讲术,归根结底,还是道。

【3】

第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论点其实很简单,再次说明知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束,缺少了哪一个都不成,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应该有知和行,否则这件事就不能称为事。经常有人做出半途而废的事,原因就在于,他把知和行一分为二了。为什么会把知和行一分为二,王阳明的说法是,他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比如有弟子问他,人人都知道孝顺,可未必人人能做到孝顺,王阳明的回答是,未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是真的知道。真正的知,后面必然跟着行,因为知行不可分,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束。

真知和假知的区别在哪里?这也是知行转化的关节点,真知是发自真心,不需要外力推动,自己就能把它完成的,我们爱自己的妻儿,这种爱就是真知,很少有人不会爱自己的妻儿。因为,这种爱与生俱来,是我们的本心,发自本心的任何行为,都是知和行的统一。假知,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很不情愿做的事,做一件自己特别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不可能把它做的特别完美,人做出的种种完美的事,都是自己喜欢的;第二种,大致知道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比如孝顺父母,但因为私欲(情感的低能,物质的不丰厚,身边琐事的纠缠)的遮蔽,而导致了这种知没有转化成行。

我们如何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束”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做你自己喜欢的事,这个喜欢是发自本心的喜欢,它必须要符合天理,不得干涉到别人,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当你发自本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全部心力都会不由自主的付诸到事物上,这个事物就会呈现出天理来。

【4】

第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这样说,知是行的导师,行是知的弟子。知指引着行,行通过行动来让知更加光辉,也就是说,徒弟通过各种发问让老师的学问越发精明,如此一来,徒弟有所成就,老师也能被成就。行有了,知自然也有了。

那么,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呢?

有人认为知易行难,因为表面上看,很多事情和道理,一般人都知道,但行起来就有很大难度。比如孝顺父母的事情。也有人认为知难行易,行起来太容易,但知却难。比如一个从未受过物理知识教育的文盲,他不会从高楼上跳下去,因为会摔死。为什么会摔死,他却不知道,如果你和他讲这是地心引力,他会更懵。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在做一些符合天理的事,以良知在做事情,但他本人并没有这种天理或者良知的意识,这就是行了却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道。

王阳明从术的层面,如何看待知和行的呢?他认为,行更重要。因为所有的知,都是欲知,若想知,必须要行。良知不由闻见而得,却必须要在闻见上呈现,这个呈现就是行。

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饱了,就不必再问吃的是什么。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偏差,但大体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行了就是知,何必还要知。

由这个引申处下面一个点,那就是第四点: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呢?

比如饱,你某次吃饭,吃的特别精细,特别认真,即使你日后没有写关于吃饱的论文,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饱,这就是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

你那次吃的特别饱,险些撑破肚皮,那次饱让你印象深刻,虽然你现在没有再吃饱,但那次的饱已经被你铭记在心,一提起饱这个字,你大概就会呕吐,这就是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

所以知行合一,并非是固定的,它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独立存在,也唯有如此,才是真的知行合一,才能将知行完美转化。

【5】

上述所论的作为术的知行合一,无论是哪种知,其实归根结底都会聚焦在道的知行合一上,即是说,真正的知,就是良知,必须是良知,否则,这种知就不是真的知。

知行如何转化,已经一目了然,那就是,依凭良知的判定去行动,以行动光明良知。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度阴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