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医商”的《生机无限》,功在千秋

 

对于行业而言,它在重塑关于“医疗纪实类节目”的伦理与价值观。对于社会而言,它在致力于全面提高“国民医商”。...



如果阅读不方便,不妨听语音吧
1号播音员:李秀文
自2014年以来,医疗纪实类节目便成为中国电视内容市场上的一支清流——对比大面积的娱乐,它题材严肃;对比大面积的扎堆,它题材稀有。

4年以来,医疗纪实类节目寥若晨星。这与其的严肃性、难度性与专业性有极大的关系。以湖南卫视的《生机无限》为例,在本季36集的体量中——

◆ 签署了616份同意书;

◆ 记录了68个新生儿的诞生;

◆ 出镜了约197个医护人员;

◆ 采访了297个医护人员及家属;

◆ 设置了101个固定摄像头——一共分9路画面录制,每天可产生216小时的录制素材;

◆ 拍摄了19680小时视频素材——单期节目素材547小时,单期节目播出时长30分钟。

即便难度之大,挑战者之寡,我们仍然看到了坚守在这一严肃题材领域内的中国电视从业者年复一年、日拱一卒的进步。这种进步,一则反映在制作的技术上,二则反映在拍摄的伦理上,三则反映在社会的价值上。

而当这一类型发展到2018年至今刚刚收官的作品《生机无限》,也让我们看到了制作者们的努力所呈现出各个角度的突破。

注入“人性”的行业突围

《生机无限》在同类型作品中,实现的一大突破,便是更加“人性”。

首先,在介入上,更加“人性”。

由于此类作品仍在摸索中成长,此前的绝大多数作品,制作者们为了更第一时效地纪录医疗现场的真实状态,往往在医疗救护之时进行执机拍摄并采访病人家属的当下心情与反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它呈现了最撞击人心的影像内容,但笔者作为观众仍对这样的纪录会持保留态度与恻隐之心。

所以,当看到《生机无限》之时,笔者首先觉得值得致敬的便是在这点之上的改良:

第一, 在救护过程之中,它避免以运动镜头干扰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而是由节目制作公司恒顿传媒自主研发的一个固定摄像头拍摄技术的本土化制作方案,运用固定镜头最大程度地降低救治过程中对医疗过程的外界干扰。这显然,是用更高成本的技术投入换取拍摄伦理的更大进步。

第二, 在救护过程之后,它补录病人家属对救护过程的采访。在救治过程的同时对家属亲友进行采访,自然最可能拍摄下情感最剧烈、冲突最极致的画面,然而,这是在疗治还是在伤害家属的心理?它是在帮助还是在损害家属的利益?《生机无限》选择了事后录制,一则让1号看到的是类型伦理的反思,二则其实也创造了不同以往的节目风格——更加平静甚至愉悦的事后回忆的采访,让《生机无限》显示出更暖调的人文色彩。

其次,在表达上,更加“人性”。

非常明显地,你会注意到,在《生机无限》中,无论是素人医生、素人病患或者素人家属,都呈现出最舒适、最自然、最放松的本真的状态。

这几乎是有关于素人的节目中,最难做到的一点,往往因为素人不习惯、不熟悉的镜头而变得举止变形、言谈僵硬,或者用力过度、或者表现苍白,难以看到细节、难以呈现真实人性。即使在同类型的医疗纪录类节目中,也有这样的问题。



而在《生机无限》中,情况却极其迥异——

你会看到最真情的表白。在《家有一宝》一期中,结婚40年、相识60年的洪霞夫妇相濡以沫,洪霞老人不慎吞下假牙病况危急,刚到医院救治之时,老伴一边热泪盈眶,一边亲吻她的手,心疼、怜惜、忧心,百感交集,你在两人的眼神中读到了最炙热而长情的人间真爱。而在洪老太太转危为安后,老伴说:“ 希望她再活五年七年,带她去景点玩一趟。”
你会看到最奇迹的生命。在《尽最大努力》一期中,67岁的余老人深夜昏迷被送往北京朝阳医院。在30分钟紧急抢救后,情况依然糟糕。即将放弃之时,在孙子一句“奶奶我爱你”的呼唤和医生们持续的努力下,老人停止的心脏竟然重新开始跳动,堪称罕见的生命奇迹。

你会看到最感人的亲情。在《老小孩要听话》一期中,87岁的老人,因为想给子女省钱,天冷舍不得开空调被冻成重病。在儿媳暖心陪护老人,交谈之中,更是道出了一句让人潸然泪下的话语——“我们有您,您就是钱”。

这同样得益于作为恒顿传媒核心技术的固定摄像头拍摄模式。它的优势在于,其一,避免打扰,由于没有摄像师扛着摄像机出现,拍摄对象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松警惕,由此展现出真实、自在、舒适的一面;其二,扩充容量,相较于手持摄像机必然人数有限,《生机无限》所布置的101个固定镜头,首先,能够同时拍摄记录更多故事,其次,能够拍到故事中的更多细节,增大了故事的广度和深度。

而正是得益于故事全面、细节丰富、人物真实的纪录,《生机无限》在观众面前,真正地还原了医院之中悲喜交加的“真人性”。

提高“国民医商”的社会价值

医闹问题,已是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的一大隐患。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截止2018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经历过语言暴力的占51%,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7起暴力伤医事件。

医闹问题之所以存在,1号认为,是因为存在两个“黑箱”——

第一,“知识黑箱”。从一个医学生到一名医生,在当下中国,基本要经历8-10年的培养。可想而知,医学是一门多么艰深、复杂、庞大的学科体系。一方面,是医学的复杂,另一方面,是医学科普尚未执行到位,国人很大程度上是“医盲”;



其二,“知情黑箱”。同样由于缺少科普,患者或家属只知道自己的状况,却不知道医疗系统的运转全貌、不知道医生职业的艰难不易、不知道自己的状况在整体状况之下的优先秩序,因而,当个人的诉求与系统的秩序发生冲突之时,便频频爆发医闹的恶果。

而《生机无限》对比此前同类作品的意义便在于,它是真正意义上以这两个“黑箱”为出发点,科普“知识黑箱”、沟通“知情黑箱”,全面提高全民“医商”。

首先,它从三个角度打破“知识黑箱”。

其一,以科室为主题来做节目。

比如,《第一次》做的是产科、《尽最大努力》做的是急诊科、《我在医院修身体》是外科。通过科室专题,它让观众一一了解每个科室的运转机制,以达到医疗体系全貌式的科普;

其二,以常见病为主题来做节目。

如《顺还是剖》、《摔跤》、《睡眠警报》《致命的坚果》等这几期节目,分别谈的是产科、急救、儿科中几乎与每一个观众都息息相关的病症。

这里,又再一次体现了该节目的医学伦理。部分医疗纪实类节目往往通过取材猎奇的故事、病例来博人眼球,这类故事最好讲、也最容易有收视效果,但是,这对普通观众的意义又有几分呢?而《生机无限》讲的就是普通人身边的故事、会高频率遇到的病症,这才是既能让普通人感同身受,又能真正在生活之中帮助人们的有意义的医疗科普。而其实,最难做的故事,便是普通,但从节目的效果来说,《生机无限》做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意义。

其三,以常见的医疗程序来做节目。

如《风险》《选择题》《急诊不急》,便是向观众科普医生不是万能的、医疗是有风险的,而病危通知书、手术确认单,这都是程序性会有的流程。

例如,在《急诊不急》中,节目便科普了急诊的“分级制度”。虽然该制度已经实施多年,然而前来看病的人们大多搞不明白自己处于哪一级。《生机无限》在节目中做了一次科普,1号也借由本文再做一次科普:

根据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病情会评估为四个级别:一级患者是濒危患者,最常见的就是猝死、急性心梗、休克、昏迷;二级患者是生命体征不平稳、有潜在危险;三级患者是生命体征稳定,但是又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患者就是在分诊流水区,然后按序就诊,但是他在30分钟内看不上医生,分诊护士需要再对他的生命体征进行一次评估;四级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以等待就诊。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太多在这些医疗程序面前抵触、犹豫、彷徨甚至纠纷的案例,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患者与家属在对正规流程知之甚少的前提下意气用事,不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也给医患关系增添了隐患。

其四,设置“科普医生说”的环节。

在节目纪录中,无法将具体病情、治疗过程、科普知识展开的部分,《生机无限》则通过设置“科普医生说”环节,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其中,一方面,让观众更能理解节目中病患的处境;另一方面,也起到医学知识的科普作用。比如,《致命的坚果》谈的就是因坚果食用不当造成的儿科问题,医生便在节目中表示,“孩子在三岁前尽量不要吃坚果,这种问题是可预防的”。

而从节目分集设计到节目环节设计,《生机无限》实现了对科室规程、常见病症、医疗程序等等各个层面的科普。在中国如今“医盲”率极高的现状之下,它的意义便是尽量覆盖最多的知识点,为国民尽最大可能地“扫盲”。

其次,它以三个方式打破“知情黑箱”。

其一,通过制造得以产生共情的身份。

在《生机无限》中,做了不少“身份”或者“关系”的主题,“身份”中,有做《妈妈不易》的母亲角色、做《我是爸爸》的父亲角色、做《朋友》的朋友角色、做《我也是家属》的医生变身家属的身份;夫妻关系中,有做《爱情的样子》《婚姻的样子》《夫妻之路》等。
每个普通观众,都会在这些角色与关系中,找到自己真实的映射。虽然主题聚焦于患者、家属或亲友,但实则讲述的是在这些身份与处境之下,医疗工作者是如何为他们服务的。通过更有共情性的身份代入,得以让观众通过这样的视角,理解医疗工作者的职责与不易。

其二,通过展示医生的真实全貌。

在《医生的挑战》中,还原的是病患与家属所不知道的,医生在每一台手术的背后、在每一个决策的背后,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所经历的心路,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这些画面是一个“知情黑箱”,家属们只看到治疗的费用与治疗的结果,而对其中的过程、艰险、付出一无所知;

《大年三十》呈现的是医疗系统全年无休、医生连年在岗的工作状态,他们甚至要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依然如故地面对生老病死、突发意外;
在《医生之路》中,讲述的则是一个人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不易,这条路比想象中艰难得多,他们甚至要到普通人可以考虑退休的四五十岁,才终于可以熬出头,而这种巨大的人生投入若换不得对等的价值回报与社会尊重,无疑对医生这个职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其三,通过探讨医患双方的沟通。

在本季《生机无限》中,虽然每一期内容的背后诉求,都是沟通医患关系、弥合医患矛盾,但还是单独拿出了《沟通》《信任》的两期内容,深度谈这一话题。

《沟通》呈现了一个因为“知识黑箱”所带来的麻烦——病患家属在治疗期间坚持要给病人喂饭,然而医生极力劝阻,因为治疗过程中喂饭甚至会噎死病人,医生说完“您认为吃饭很重要,我们认为命更重要”,病患家属终于停止了行为。
其实,基于为病患考虑的统一目标,病患家属与医护人员是在统一战线的,恰如本期收尾的一句话所说:“对医生而言,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想救你。家属和病人冷静一点,医护人员淡定一点,我们会发现,一点交流、一点信任,就能换来生机无限。”1号结语

《生机无限》可谓一档良苦用心的节目。

对于行业而言,它在重塑关于“医疗纪实类节目”的伦理与价值观。

其伦理,在于免打扰、重人性,不给正在承受生命之痛的人们以拍摄价值之名撕扯伤口、雪上加霜,而是旁观隐蔽式的纪录、雨过天晴后的采访;

其价值观,在于重视科普的实际意义,而非重视猎奇的哗众取宠,真正做到医疗科普类节目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对于社会而言,它在致力于全面提高“国民医商”。

一方面,破除国民的“知识黑箱”,从科室、常见病、医疗程序等角度为观众的医学常识扫盲;另一方面,破除国民的“知情黑箱”,了解医生工作的真相、医疗系统运转的机制。

当所有的“黑箱”都在打破之后迎来曙光,一线生机便被扭转成为生机无限。


近期好文

◆ 范冰冰们花100亿买个教训值不值?

◆ 1号重磅 | 胡言:我从251部剧集收视率中,洞悉了卫视剧场运营的法门

◆ 豆瓣评分,“水有多深”?

◆ “张艺谋们”转战网剧的商业逻辑

◆ 1号合辑 | 如何评价5月的传媒业

◆ 1号专访|朱军:文化自信,综艺节目应有的底气与灵魂

◆ “跑男”衍生品销量惨淡 综艺衍生品市场方兴未艾?

◆ 1号重磅 | 优秀生VS高富帅VS进击者——三大视频网站竞争画像

◆ 请时刻准备好跟所有当红偶像告别!

◆ 联动营销,网剧套播,两部“女子图鉴”更新“超级剧集”新法则?

◆ 从塑料级到钻石级:综艺正能量表达进阶手册

◆ 1号专访 | 模式研究专家彭侃:中国原创的春天还有多远?

◆ 1号合辑 | 2018年Q1传媒1号蓝皮书

◆ “撩”时代,国产“纯爱剧”的爆款在哪里?

◆ 1号重磅 | 香雪兰:监管风暴下,视频网站选秀造星的盛世危言



    关注 传媒1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