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好动,不要教孩子不动而要教孩子怎么动

 

我觉得你现在不是告诉孩子不要动,而要告诉孩子怎么动。比如,如果孩子忍不住要动,那么小手指、小脚丫可以动;如果孩子忍不住要说话,可以悄悄地在默念……...



那天,一位联系了很长时间的妈妈在微信上跟我语音说:“老师总说我家孩子调皮,总是坐不住。可能因为调皮捣蛋,老师很不喜欢他,把他的画特意挂到一个地方,区别对待,早上见到孩子也爱理不理的。”

听到她的描述,我突然觉得小龙他们班上的这群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同样的活泼好动,同样的调皮捣蛋,虽然不被老师允许,可是,老师每天早上站在学校门口接他们时,总是笑脸相迎,并且还行鞠躬礼,给孩子尊重与爱护。

也许正因为孩子获得了这样的尊重与爱护,小龙班上的男同学今年出奇地遵守规律。记得上次去开幼儿园试听活动时,老师把孩子们分为男孩一组,女孩一组,小女孩先去取工作毯,跟着老师练习折叠工作毯,而小男孩再也不像去年那样跑来跑去,而是席地而坐,很专注地看着小女孩们工作。

即使有些小男孩发出声音,老师把手指放在嘴上“嘘”一声,示意小男孩安静,小男孩立即安静了下来。
看着那几个小男孩,要知道去年的他们根本坐不住,更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会儿站起来,一会跑向老师,总之,小男孩就喜欢动来动去。然而,时过一年,男孩们的进步非常大,今年明显能听从老师的指令,能遵守规矩了。

想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老师其实和妈妈一样,素养有高有低。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老师,又不能像郑渊洁那样,直接把孩子领回家来,又没有条件转校,那么妈妈又如何来面对这种情况?

就在我陷入沉思中时,小龙突然跑来我面前,对我说:“妈妈,你看我在幼儿园时是这样的,我小脚并并齐,但我的小脚丫可以这样动来动去。”他一边眉飞色舞地跟我说,一边欢快地动起了五根脚趾头。
看到他这一动作,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你在幼儿园就是这样的啊!”

“是啊!妈妈!不过,你千万别告诉老师哦,老师知道了可就麻烦了!”

看着他一脸认真的小模样,我笑着说:“好!妈妈答应你,不告诉老师。不过,也没事,你的小脚趾头在鞋子里动来动去的,老师又看不见。”

我刚跟小龙交谈完,那位妈妈又发来消息说:“我也知道老师不容易,所以,我就经常跟我儿子说,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动来动去的。”

看到她这则消息,我想起小龙刚才的动作,便跟她语音说:“我觉得你现在不是告诉孩子不要动,而要告诉孩子怎么动。比如,如果孩子忍不住要动,那么小手指、小脚丫可以动;如果孩子忍不住要说话,可以悄悄地在默念……
她立即被我这句话吸引了,连忙问道:“怎么说?”

我把小龙刚才跟我的谈话跟她重复了一遍,并说:“其实,一个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他只要有那么一点点自由,他只要有那么一小部分可以掌控的,那么他就过得很开心,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来。”她立即向我表示了感谢,说等孩子回来以后,跟他说说。

跟她结束谈话以后,我开始思考很多家长都反映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好动,不遵守规矩。他们都要最直接的答案,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动,专心听讲,却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过孩子。
孩子三岁进入幼儿园,他那时的专注力也就5-10分钟,孩子四岁才迎来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年中,孩子也正在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是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约束自己而已。

可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去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别动,听老师的话,专心听课。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指令,孩子达不到,父母与家长都一起给孩子贴上“好动”的标签,让孩子也以为自己没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患了“多动症”。

其实,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除了要去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外,还要去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约束或者改正他的行为,而不是强制性地让他不动,甚至用笔摄孩子的膝盖,给孩子带来伤害。
小龙一直被老师夸奖,从上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遵守课堂纪律,虽然玩的时候疯玩,但在课堂上很遵守纪律,不去打扰别人。

我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与我的教育不无关系,我一直都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从来没有跟他说“不能动”的话。记得刚上幼儿的第一周,小龙就一脸沮丧地告诉我:“妈妈,我中午不想睡午觉。”

听到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午不睡觉,下午怎么有精神上课呢?而且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你怎么能不睡觉呢?

但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说,反而换了一种方式跟他说:“中午睡不着,感觉很难受,是吧?睡不着就不睡。不过,你可以躺在你的小床上,自己玩自己的,不能打扰别的小朋友睡午觉。
没想到,我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他的认可,他让我去跟老师说一声。那天早上送他到幼儿园后,我特意跟老师说了这件事,并说:“他可能玩着玩着,自己就睡着了。”通过一番沟通,我的请求取得了老师的同意。

果不其然,老师后来反映说他每天中午其实都睡觉,只是要自己先玩一会儿,玩着玩着就自己睡着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感谢自己当时的做法,不仅自己给了孩子理解,还替他争取了一点掌控自己的自由。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点自由,他才成为那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男孩,既让老师省心,又让我这个妈妈省心。


    关注 龙春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