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育儿科普,仍然治不了爱打人的熊孩子?

 





读者多多妈妈最近有些愁,她2岁的孩子多多表现出非常强的攻击性,在家里把大人打了个遍,还用玩具砸人。多多妈妈不得不上网查看各种育儿科普,想要好好管制一下多多。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打了多多妈妈的脸。

01
无法被“治愈”的打人行为
 
多多妈妈回忆道,她在网上学到了两种方法,并付诸实践:

1、 共情沟通法

在多多打完人后把他拉到一边耐心地和他沟通:“多多,你为什么要打人?是不开心吗?即便你不开心,也不能打人,这样会让别人感觉到伤害。”然后打多多的手:“妈妈现在打你很痛是吗?你这样打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很痛很难受。”这样耐心讲完一遍后,多多看上去听懂了,可没过多久又开始打人。多次沟通后其行为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2、 冷处理法

一些育儿科普里提到,部分孩子用打人来获得家长的关注,因此可以采用冷处理法来应对:即不对打人这件事情表现出太明显的反应,只是把他带到一旁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个方式最终也宣告无效,多多打人的行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02
 教育方式也需要私人订制
 
尝试了各种方法的多多妈妈觉得很挫败,她自嘲道:“真是有一种看过很多育儿科普,仍然治不了爱打人的自家孩子的即视感啊!”——相信听完了多多妈妈的经历很多家长都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并且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些方法没有效果呢?”

其实,教育也是一件需要“私人定制”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性格都有所不同,家长们在学习育儿科普的时候更多地要了解背后的观察和沟通方式、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是,对于多多妈妈遇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思考处理:

1. 观察孩子什么时候会打人?是否带着情绪?

2. 共情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不适用?

3. 冷处理无效的原因是什么?

带着这三个问题,多多妈妈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多多一般是在玩得不太开心的时候打人,带着一些宣泄情绪;共情对于多多来说可能相对困难,他还不太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冷处理无效应该是因为他没有直观意识到自身行为造成的后果。

进行了以上分析后,多多妈妈调整了战略,分三步来应对孩子的打人行为:

1、 和孩子“冷战”:让他更直观地意识到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被打的人会因此生气,不再和他一起玩耍。

2、 把“感觉描述”转换为“视觉描述”,帮助孩子建立共情。即不再是强调打人有多痛,而是让孩子直观看到被打的地方会受伤红肿。

3、 提出解决方案并和解:提出把抚摸受伤处+道歉的方式作为解决方案,并且通过互相拥抱的方式来和解。

经过以上“战略调整”并实施之后,多多妈妈惊奇地发现多多打人的频次降低了不少,与此同时,她还和家人做了进一步的沟通:希望大家在陪伴多多时,至少有一个人能够及时地关注他的需求,这样能有效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为什么这个方法对我家孩子没有用?”在后台,我们偶尔会收到这样一些来自父母的留言。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在阅读了以上多多妈妈的故事后已经有了答案: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是适合于任何一个孩子的,而育儿科普更多地是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理念,需要父母们理解消化后在实践中具体分析和对待,慢慢累积成难能可贵的育儿经验。

这才是我们不断阅读和学习的最终意义。
童话爸爸,每晚陪你游览童话世界


    关注 童话爸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