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救你儿子拿五万块来!”妈妈收到恐吓短信,全因做错了这件事

 

这个熊孩子绑架自己,威胁父母拿5万块赎金……全因父母做错了...


《孩子总要买买买,到底是买还是不买?》
01


前几天,四川乐山的一个妈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这个电话差一点把她吓瘫了。

电话那头,她的儿子边哭边哀求:

妈妈,妈妈,他们喊你拿五万块钱过来,现金。



挂完电话,一条短信很快又到了这个妈妈的手机上:

要想救你的孩子拿五万元现金到火车站,否则你的孩子不保了。

没二话,赶紧准备钱啊。

不仅要准备钱,还得央求绑匪,千万千万不要伤害孩子。

但是,想来想去,放心不下,还是选择了报警。

警方快速介入。

结果令人吃惊,原来竟是男孩自导自演了这一场“绑架”的大戏,只是为了吓吓父母,顺便换个新手机。

不少网友评论说:

这么可爱的孩子不打死可惜了。

孩子作死?多半是欠揍。

真的这么简单吗?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一定藏着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问题的亲子关系或者家庭环境。
02
我想说一个我远房亲戚的故事,跟上头的新闻很相像。

我这个亲戚家的儿子,出了名的“坑爹”。

他玩得最离谱的一次,是在他读初中的时候,伙同一个小伙伴,向父母谎称自己搞坏了别人家的值钱物件要赔偿,愣是跟朋友一起从自己爸妈那里骗到了一笔不小的钱。

直到后来偶然间知道了真相,他爸妈才晓得是被熊孩子骗了,狠狠地把儿子暴打了一顿。

熊孩子屁股都被打开花了,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星期没能下床。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这孩子后来早早退了学,游手好闲,只知变着花样啃老,骗父母的养老钱花。

父母提起他就摇头,甚至试过跟这熊孩子断绝关系。

但是反反复复,后面又是原谅又是给儿子买房子,托关系找工作的各种忙活。

为什么这孩子的行为越来越失控,在父母面前反复索要?

说起来,一切源于这对父母在孩子面前缺乏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这种教养方式,打从他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觉得孩子的要求过分,不想满足,于是会拒绝孩子。

然而一旦看着孩子很可怜,不忍心让孩子伤心难过,于是就心软,就妥协,就满足了孩子。

他们也的确想过给孩子立规矩,也的确试过跟孩子说“不”,但是,这个“不”说得充满了不确定。

一个事情是不定的,无常的,会反复的,这会给孩子模糊的界限感。

因为不确定父母的那个界限究竟在哪里,不知道到底会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还是拒绝呀;哪怕你嘴上说了“不”,鬼知道是不是真的呀会不会变呀,所以,孩子为了让一件事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就会出现各种作,各种闹腾,各种探寻那个界限究竟在哪里。

这就是亲戚家的小孩从小到大内心频繁经历的体验。

说起来,很像游戏打怪。

你不知道打完那怪兽会不会蹦出个好装备。按照你的经验,有时会有好东西,有时不会有。

反正不确定。

反正,总要试一试才行。


03
有人说,你讲的这些只是个例。那我再举个寻常可见的小事。

商场的玩具店里,一个小男孩赖着不走。

“妈妈,我要买小汽车。“

“不买了,你昨天刚买过了!”

“我想要这一个。”

“不行,今天不能买了。”

“我就要买……”孩子开始哭。

“哭什么哭,说了不买就不买。”

孩子继续哭,哭得更大声了。

“你这个臭小子!好,买买买。”妈妈皱着眉头,一脸愤怒,但是她还是给孩子买了单。

孩子喜笑颜开。

他成功了。



这样的情形你可能不觉得陌生了。

这是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事。

经常是,孩子一闹腾,大人就改变了初衷。

如果大人定下的规则总是轻易会改变,那么孩子能学会什么?

孩子很聪明。他们会不断尝试并找到那个点——那个让父母改变的契机。

于是,他会不断地去跟父母斗智斗勇。

孩子的斗争技能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父母“陪练”到位呀。

从这个角度说,乐山的那个男孩,他的“绑架自己”的行为,很可能是父母一手调教出来的。

更多的孩子,虽然做不出“绑架”这样的事,但是他们会变得“难缠”,“脾气坏”,“说一不二”,“想要什么就一定闹腾,要到手为止”。

很多父母认定,这些孩子是天生的熊孩子,不好管,他们没意识到的是:

是自己留了一个缺口,让孩子去突破边界。

是我们充满不确定的行为,让孩子有了各种探索和找寻。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探寻父母界限的方式,可能还只是哭一哭,闹一闹。孩子大了,则就可能会花样百出,各种放大招,各种实力坑父母了。 
04
那么,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很简单——

  • 确定的、一以贯之的规矩
如果一件事,你觉得可以顺着孩子,满足孩子,那就满足他好了。

如果一件事,你觉得必须对孩子说“不”,那就温和坚定地去执行你们的规矩。

记得,这个规矩不能随意去变动。尤其不能看心情,或者因为孩子哭闹而随便更改。

当然,如果一个规矩,你觉得已经对孩子不适用了,或者有些苛刻了,或者反复引发跟孩子的冲突,那么就摆到桌面上来,去跟孩子商议一个新的、孩子能够接受的规矩。

  • 不怕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
执行规矩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会闹情绪。不要着急制止他的情绪,更不要害怕他有情绪。稳定地待在旁边,确保孩子的撒泼行为不出格、不影响到他人就好。

这样,我们就会给到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

我的爸妈是有清晰的界限的。他们决定好了的事情,是不可能再去讨价还价的。于是,孩子也就不至于再去反复探索。

最后想说的是,有些父母,他们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会很纠结。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太过匮乏,所以下意识地希望尽可能多地满足自己的孩子。

理智在说,这一次该跟孩子说“不”了。但一看到孩子哀求的小眼神,情感上就又觉得不忍心,不愿看到孩子伤心。

这些家长不知道的是,适当对孩子说“不”,并不会伤害孩子;毕竟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切顺意,适当的挫折反而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挫败的耐受力。

真正会伤害孩子的,是你说“不”的方式。

如果你总是充满纠结,不确定,只会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困惑,并“教会”孩子去反复试探你的边界。

相反,如果孩子在跟你的互动中,早就清晰知道了,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爸妈明白说了不可以的,这个孩子会在关系中获得更多的确定感,以及安全感。

这样的小孩当然不会瞎胡闹。

因为他们不需要通过不必要的闹腾,去试探大人的那个界限,究竟在哪里。
▽▽▽
    今日互动话题

INTERACTIVE TOPIC





聊聊你对熊孩子的看法吧



    关注 积木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