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谭 ▏唉,吃货这个玩意儿

 

“生活有时就这么残酷,让你无从选择。既然无从选择,那就不选择,就听从身体和思想的自然趋向,吃...









生活有时就这么残酷,让你无从选择。既然无从选择,那就不选择,就听从身体和思想的自然趋向,吃。

01
是个人都晓得,成都是个吃货的天堂。吃货的天堂,自然聚集了大量的的吃货。这其中有土生土长的本地吃货,也有慕名而来的外来吃货。

虽为美食天堂,也是有优劣之分的,吃东西当然是要选对地方的。这就需要依靠专业吃货的指引,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不至于被“麻咣咣”。

经过长期的训练,吃货的鼻子特别尖,从某种角度讲,绝不亚于缉毒犬,当然两者的目标物完全不同。

吃货对鉴别美味的政治敏感性极强,可以说,真正的吃货都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且具有先天能力的。

领袖级的吃货,中国上千年,世界几百年才会出一个。

中国历史上诞生了许多吃货,但最牛逼的吃货应该是神农先生,吃尽天下草草木木,最后居然吃出药性来了。
02
跟吃货走就是跟着感觉走,吃货会带你走遍成都的卡卡角角,吃到那些藏在深闺的美味。

来,点开下面这首歌听听,免得看文字太枯燥。

只有当你的味蕾有机会触碰这样的美味,你才会真正认同成都作为美食天堂之名不虚传。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平叔的观点,会觉得我故弄玄虚。不就是是个吃嘛,吃谁不会啊!

呵呵,我只能说,这种认识绝对是荒谬的,简直就是混淆了黑白,弄错了阶级。

虽都是吃,却有吃货和饭桶之分。

面对吃食,吃货和饭桶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吃货是尝了再决定吃不吃,饭桶是只知道埋头吃。
03
做一个吃货不容易,成都城却塞满了吃货。

我甚至认为,成都能成为美食之都,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庞大的吃货群体。缺乏吃货人才的地方永远不可能汇聚美食。

庞大的吃货群体是美食的策动力。

真正的吃货不崇上,不崇洋,一辈子只守候味道,追逐味道,善于在不惊人处发现味道。

对待吃,吃货绝对是不浮夸,他们只吃味道,不吃名气,践行的是花钱不多吃得热火的实惠路线。

恰恰就在于这种对美食蛛丝马迹的灵敏,就催生了诸如“苍蝇馆子”、“街头小吃”的蓬勃发展。

不管是“苍蝇”还是“小吃”,都更多的体现了实在和亲民。

但如何更准确的定义小吃,却又不是件很简单的事,这应该是属于烹饪学的一个概念。

通常说来,我以为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凡不能按照正常进餐习惯,连续地、长久地作为正餐的食品,即为小吃。

对于这样的解释,就连我自己都要吐槽自己,我们现在的小吃早已登大雅之堂了,正式得比一般正餐还要正式。

还是让我继续吧,我来把小吃给分分类。

有些小吃可以作为日常餐桌上的菜;另一些则可以作为饭;还有一些既不能当饭也不能当菜的小吃。

当小吃不被当成菜、饭来用时,就被称为零食。

所以,小吃究竟是被当做菜,当做饭还是被当做零食,完全取决于食者自己

没有中央文件规定。
04
人为什么要吃小吃?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看似简单,却很有水平、很有学术性,也很有趣。

小吃显然是对正常饮食规律的推翻,并不很遵守健康原则。小时候就被大人经常告诫,少吃零食多吃饭,如此才能长个头。

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和经济水平而与时俱进的。

也就是说,小吃的丰富,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和钱包的充实,以及闲暇时间的富裕。

当然,最重要的是反映了烹饪文化的丰富。

成都有许多的小吃就是随着文化生活而应运而生的。

比如宵夜,就是专门为那些搓麻将准备的,搓到半夜三更搓饿了,就需要补充能量,于是那些夜间出动的小吃摊摊就成了能量补充基地。
05
以前老成都夜间有小贩挑的担子,是专门卖鸡丝担担面的。

担子的两端分别放着炖老母鸡汤和下面条的炉灶,被小贩挑着走街穿巷。

冬夜里,一盏油灯的火苗在炉灶的雾气里忽幽忽幽地闪着,就等候着食客的召唤。

每一份面条量很少(大约只有一两),下面条有讲究,面条下到刚去生时,就赶紧挑进碗,使其保持韧力,不团。

碗里的作料并不复杂,仅放少许盐、胡椒、少许的资中冬菜末、小葱末、豌豆尖儿。

然后再在旁边炖鸡汤的锅里舀一大瓢香气袭人的汤浇进面条里泡着,面条上面再放些撕得很细的鸡肉丝,这是典型的鸡丝汤面。

一碗地道的鸡丝汤面是这样的动人:白色的面条配上金黄色的鸡汤,外加碧绿的豌豆尖儿、小葱末。

看着就勾引得肠胃蠢蠢欲动。

这种夜间机动的制作小吃的行为,也被成都人叫做“鬼饮食”。

这种小吃实际上是可以当作夜间正餐的。

可以用来当顿的小吃除了鸡丝担担面以外,还有钟水饺、矮子抄手、肥肠粉、赖汤圆、窝子油糕、红豆椒盐糯米粽子、甜水面等等。

这些小吃里面,我觉得甜水面最为奇特,一是因为它的味型,集香辣甜为一体,这应该是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另一个就是它的外形,将面条做得如此阳刚,也是天府之国才想得出来。

不能用来当正餐,却可以当菜的小吃也有很多,大多是那些极富辛香刺激的小吃,如夫妻肺片、钵钵鸡、洞子口张凉粉、酸辣粉、麻辣大头菜片片等。

最后剩下的是既不能当饭也不能当菜的小吃,如五香瓜子、司胖子花生米、怪味胡豆等。这些小吃纯粹为了增加口舌的快感,有些甚至到了仅仅满足不让嘴巴闲着的习惯,比如可以连磕瓜子到几个钟头之久。

这已经不仅仅是烹饪学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了。
06
小吃的出现很早,《楚辞》里就提到“粔籹蜜饵”,这是用米和蜜炸成的一种油糕。

这种油糕吃起来一定很香,完全就忍不住随时可以拿来吃了,也就完成了从正餐到小吃的功能转换。

到了东汉灵帝时期,西域的胡饼传到了中国,一国之君灵帝就带头咀嚼这种芝麻饼。吃了觉得好吃,就带在身上随时吃。老大喜欢吃,然后全国人民就争相模仿跟着吃。

最后,这胡饼就成了当时的中华名小吃。

这以后,过了一百多年,在巴蜀地方胡饼依然还被当作小吃在吃:“王文长州辟别驾,阳狂不诣,举州寻求。乃于成都市,见蹲地啮胡饼。”

原来,这王文长恃才傲物,臭坤臭坤的,政府到处找他当官,他却跑到成都地界来,蹲在大街上吃胡饼。看起来也是喜欢胡饼这一口。

胡饼这么好吃,到底是个啥东东?

其实就是馕,新疆到处都是。

到了宋朝,小吃渐渐就多了起来。

《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里罗列的无数的食品里面,就有很多都是小吃,这足以说明宋朝烹饪文化的多彩。

当年潘金莲的老公武大郎,就是靠着卖炊饼来买房置业养老婆的。

也许,当年武大郎的炊饼也是一道名小吃。
07
我相信,历史上各地小吃种类再多,也多不过清末民初成都的小吃种类。

据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载,当时四川有菜肴1328种,其中多数属于成都小吃,这些小吃大约是:豆腐脑、荞面、糍粑、汤圆、艾蒿馍馍、锅魁、抄手、包子、水饺、春卷、油糕、凉粉、白糕、蒸蒸糕、醪糟鸡蛋、虾羹汤、花生糕、羊肉烧饼、肠粉......多得简直不得了,数不胜数。

现在上述许多小吃都失传了,只有少数的作为成都名小吃保留下来,如:珍珠元子、三大炮、赖汤圆、担担面、钟水饺、龙抄手、韩包子等数十种。

尽管味道不再守旧,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变革。

好在老字号的招牌没变,且因此而继续领先国内小吃先进。
08
做一个成都的吃货是幸福的,也是纠结的,平叔我就是一枚地道的吃货。

作为一个吃货,我也曾彷徨过,走过一段弯路。

几年前,我看着自己日益肥厚的肚腩,就有些厌恶自己,觉得老是吃肉没意思。

想想,我们一生中要面对那么多的动物尸体,然后煎炒烹炸烤炖……

这里,让我们一起为八戒等祈祷半秒钟吧。

思想里有惭愧了,就决定吃素。

这人一吃素,顿时就觉得吃是个挺没意思的事情,感觉就是个俗,特别俗,俗不可耐。

吃素如吃斋,吃斋如念佛,念佛之人不应该、也不会有脾气了。

我吃素那段时间,脾气就好得很,整日里喝茶看书遇事懒得争辩。

所以我就想,这人吧,其实都应该吃吃素,这样大家的脾气就能好一些。

对于吃素脾气好,我觉得是修身养性的效果。

妻不同意我的说法,她说是缺油水身体没劲的缘故。

吃了一年的素,除了自己把自己的革命意志磨练了一番,那腰围的周长和体重也真的有缩水,只是我那向往美味的心灵就时时受着煎熬。

让我觉得无聊的是,素食生活体验结束,一切都回归了,其中就包括腰围。

就像那谁说过的一样,不吃,死路一条,吃,就被它塑造。

生活有时就这么残酷,让你无从选择。既然无从选择,那就不选择,就听从身体和思想的自然趋向,吃。
09
关于吃,我还是有发言权的,吃出苦辣酸甜才知道有吃不易,因为最终是有吃才有得吃。

面对无论什么吃食,都能吃出色眼迷离那才是真的入道。

倘若能吃出寂静、吃出欢喜,那才是妙不可言的大乘。

像那种鬼迷鬼眼、边吃边窥、举一双筷子乱搅的举动,就是吃一辈子也是咀嚼。

要达到啖的地步,非悟性不可。

吃东西不能夸张,不能求奇。比如《西游记》里吃唐僧肉的那档子事,绝对都是忽悠妖精和娃娃们的。

连仙芝灵草都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何况那一身不瘦的肉。

唉,吃货这个玩意儿!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
蜀地〡历史〡文化〡乡土〡社群
【平叔闲谭】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平叔微信:psxt99
投稿邮箱:psxt99@qq.com


    关注 平叔闲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