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原型走了!是他启发王家卫拍出《2046》和《花样年华》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悼刘以鬯先生...



“6月8日下午,作家刘以鬯于香港东华学院去世,享年100岁。”如果不是昨天这则名人去世消息,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刘以鬯”三个字。

但在文学界,尤其是香港文坛,刘以鬯是个教父级的大佬人物,他与金庸齐名,被称为“香港新文学一代宗师”。



香港导演王家卫把刘以鬯视为自己创作生涯中的“文学老师”。他曾多次提及,正是刘以鬯的小说《酒徒》《对倒》,直接影响他创作出了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甚至影片中不少金句,都是来源于刘以鬯的小说,比如《花样年华》中具有迷人意象的这句:“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

今天上午9点,王家卫在微博晒出刘以鬯小说《酒徒》的封面寄托哀思:“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悼刘以鬯先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引进推出简体中文版“刘以鬯经典”丛书,收录了刘以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经典作品《酒徒》《对倒》《寺内》,并选择最佳修订版本重新出版。在6月份刚刚出炉的新书《酒徒》《对倒》封面上,分别印上了“王家卫电影《2046》《花样年华》灵感来源”的字样。



刘以鬯在大陆,刘以鬯名气并不高,文学圈外的人知道的更少。以至于大家第一眼看到刘以鬯,脑子里首先冒出的问题就是,“鬯”字怎么读?

其实,关于这个生僻字“鬯”(chang第三声),在《刘以鬯和香港文学》一文中,已介绍得很明白:“鬯字怎么读?畅。什么意思?一是古时的香酒,二是古时的祭器,三是古时的供酒官,四是郁金香草,五是和“畅”字通,鬯茂,鬯遂就是畅茂,畅遂。

《寺内》初版问世时,作者与夫人罗佩云女士摄于香港
但他的人生并不算畅遂。1918年12月出生于上海的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祖籍浙江镇海。他家境优越,自小接受西式教育,受新感觉派的影响开始创作。二十多岁在重庆任抗战报纸的文艺副刊主编,后来又在上海创办出版社,1948年因战争原因奔赴香港。

那一年,他30岁。

“我离开大陆到香港时带的钱并不多,以为顶多在香港住几个星期。结果打仗一路打到南方,我就在香港回不去了。”刘以鬯从此一个人、一支笔,开始了卖文养家的生涯,“我当时拿的钱都用光了,身上只有一支笔和几张白纸,然后就写稿。那个时候香港的稿费是,1000字三四块港币。当时香港买一碗馄饨面都要三四毛。写2000字一篇的稿子,每天吃馄饨面也能过。”



他的一生就是过去大半个世纪华文文坛的见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刘以鬯辗转香港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担任各种小报的主编和主笔。高峰时期,刘以鬯同时为13家报馆供稿,每天写13000字。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出任《香港文学》主编,他才真正算是以纯文学为业。

那些码字讨生活的日子里,他说:“从上海来到香港之后,我一个人,靠一支笔,一天写一万字。我白天写娱乐别人的作品,到了晚上,有了时间,我写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娱己。”



1962年,44岁的刘以鬯,终于得以写作出版他的严肃文学小说《酒徒》。《酒徒》开创了香港文学意识流小说的先河,被誉为中文世界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这部作品让刘以鬯声名鹊起。但他写的严肃文学不拘章法,充满实验性质,不太容易被大众接受,真正的普通读者并不多。

2000年,刘以鬯的另一部代表小说《对倒》出版,此时他已82岁高龄。他的名字终于在香港广为人知,这不仅是因为他已被奠定为“香港文学教父”,而是因为导演王家卫。那一年,梁朝伟、张曼玉主演的电影《花样年华》在香港首映,王家卫在影片最后打上了醒目大字“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



王家卫说:“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

《酒徒》中,有令人过目不忘的开头:“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眨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

王家卫把这个小说开头搬到了他的电影里,在他的影片里,到处是“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情节,落雨天里,女人靠在生锈的栏杆旁,“睁着眼睛做梦”。





王家卫比刘以鬯小40岁,1958年出生于上海,5岁随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王家卫大量阅读沪港文人作品。

香港媒体曾报道,被小说《酒徒》击中的王家卫,亲自跑去《香港文学》杂志社拜访刘以鬯。结果,刘以鬯送了他一本《对倒》。结果王家卫一口气读完,再次被《对倒》深深折服,于是才有了《花样年华》的电影。

到2013年,95岁的刘以鬯回忆:“他们拍戏时候,曾经叫我去看情况,其实是想让梁朝伟看看他饰演的刘以鬯本人是怎样的。”

梁朝伟在大荧幕上扮演的正是刘以鬯,也就是说,他是《花样年华》中男主角周慕云的原型。



《花样年华》杂糅了《酒徒》与《对倒》,在《花样年华》中,男主角周慕云是一位南下的小说家,靠给报社写黄色小说谋生,这个身份就取材自《酒徒》;而周慕云与苏丽珍的内心焦灼,则神似《对倒》里的淳于白与亚杏。

在小说《酒徒》中,刘以鬯以自己为原型,讲述了文人在香港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困境,通过主人公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中的摇摆,以及人在理智与眩晕中的游移,探讨南下文人的精神困境。



同样生于上海、活于香港的王家卫十分佩服刘以鬯,他在《花样年华》的片尾字幕里特地向刘以鬯致敬,自此,“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在讲述刘以鬯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里,刘以鬯伏在书桌上,写下:我做了一场梦。曾经那一代南下港岛的文人,陆陆续续都走了,如今,最后一个刘以鬯,也回家了。


    关注 深夜读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