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高原 关于“2007西藏社会实践”纪录片

 

影音真是追寻回忆的最佳载体。...



这是我首次完整回顾关于自己创作这个片子的往事。

当年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至少不能比以前差。因为只是第三年进藏,以前积累的素材不多,仔细看过之后,自我感觉发挥的空间还挺大,心里也有了参考标准,于是便按计划正式开始了藏行纪录片的相关工作。

 准   备 
1.直接与去年负责拍摄的同学交流、咨询,为实际拍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2.安装了一个自己适用的视频编辑软件,并完整看过了该软件的教学视频。

3.在网上找了不少关于摄像、电影的资料来阅读,包括一些号称北影导演系的教学内容;下载了很多经典电影、纪录片来观看,包括好几部张艺谋早期的作品。

4.在寻找音乐素材的时候,几乎听遍了当时所能找到与西藏有关的、与登山旅行在路上有关的、励志的充满正能量的歌曲;还从西藏带回了很多当地的CD。

5.利用当年7月去曲周实验站农事实习的机会(我们是第一批去那里的学生),我借同学的DV进行了拍摄练习;于9月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纪录片,后来在曲周实验站工作人员来院里交流时,院里老师还把该片(官方版)作为礼物送给了他们。
 总   结 
1.内容上基本完整,上至领导关怀,下至百姓日常,全面展现了西藏社会实践的所有主要环节,让没去过的人看完之后也肯定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故事线的走向,正是从神秘和遥远开始,进而深入体验和交流,最后以离别和回忆收尾,也比较符合一般的情感发展和积累过程。而一些其他非主线内容则在后来做的风光篇、联欢会篇和幕后篇中也得到了体现。

2.技巧上则是在现场拍摄、镜头剪接、景别选择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本片中大量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也让自己了体验了一把用素材自编故事的感觉;由于不做旁白,在本片中没有人物说话的时候,基本就靠镜头切换和背景音乐来控制节奏了,如同在看一部音乐电视(MV)。

3.这种音乐电视的风格,倒是也带来了另一种酣畅淋漓的观赏感受,观众的情感也因此更容易引导。片中调查部分最后的《走进西藏》、支教部分爬山和运动会的《相信自己》,以及彩泉分别的《水手》与片尾的队歌《斜当》,都是我百看不厌的片段,也是本片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节点。
 细   节 
1.现在回看这个片子能发现一股浓郁的时代感,但是在十年前,我能用一堆磁带和DV记录下真实的行程就已经很先进了。那十几盒磁带应该是我藏行背包里最重要的东西了。

2.片头的灵感最初来自于我想把在山上拍摄老鹰的素材用掉,后来再配上纪录片《喜马拉雅》中一首全以六字真言吟唱的插曲,也较好地营造出了西藏的神秘感和异域感。片名中的第一个字“爱”是我临时手书的,因为觉得电脑里的字体都太规矩了。

3.片中的字体统一为瘦金书简体,当时应该是喜欢这种“瘦而有肉”的感觉吧,记得此字体最近有段时间在网上很火。为了打出片尾中的“扎西德勒”藏语,我还在电脑上安装了藏文输入法。人物对白的字幕则是我在2012年后加的。

4.本片的攻坚克难阶段是在报告会前某个晚上,我在做各部分的拼合和整体的构架,越做迸发的灵感越多,又越想实现,最后等我趁着这股兴奋劲儿一气呵成做好本片时,发现宿舍外面的天空已经亮了。但是由于一晚上坐姿不正,导致从那时起出现了腰疼(腰肌劳损)的现象,一直持续多年,直到这几年规律健身后才基本消失。

5.成片之后的反响还是很符合自己的期望的,不仅队友们看了就哭,而且在报告会当天还看哭了很多观众,甚至在多年以后一些毫无相关经历的亲人或朋友看过之后也会感动流泪。我想,感情渲染应该就是本片最成功的一个点了,乃至下一年负责去西藏的小伙伴都因此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做纪录片好几天不睡觉。











2007年11月17日报告会现场            摄影 | 张柯



总而言之,这个片子是我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交出的让自己满意的最佳答卷了。在后来一些迷茫焦虑的时光里,它就是我在电脑里打开次数最多的文件,没有之一。哪怕现在打开,也会让自己的思绪,瞬间从深夜的帝都直接飞上遥远的青藏高原,拉不回来。

影音真是追寻回忆的最佳载体。

想起一句话,说大学里美好的记忆就是你在人生漫无涯际的孤独与荒凉里,为自己点的一盏灯。有了它,你才能让自己痛下决心,厉兵秣马,迎接成人世界的厮杀。
————开始观赏的分割线————



爱在高原 | 2017按时来了

爱在高原 | 前情提要 

爱在高原 | 出发前,还记得……

爱在高原 | 雄鹰为什么会爱上经幡?

爱在高原 | 逆时针倒带

爱在高原 | 维以不永伤

爱在高原 | 如此回忆
iOS用户长按图片打赏


    关注 瞻风踽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