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又一次发飙怼人:我求求你们不要再生孩子了

 

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宝宝玩英语

这里有爱、有知识,一起聊天,一起养娃。


话题女王伊能静,又上热搜了。这一次,与一条“离异妇女毒打亲生儿子”的新闻有关:

来自四川的一位母亲,半年前离了婚,此后,心情一旦不好就对儿子又打又骂。

4岁的儿子,鼻青脸肿,遍体鳞伤,生殖器也被打肿。
这位母亲说:“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我生他时差点难产死掉,早知道他不听话,还不如当时掐死他。”



男童的外婆讲,女儿脾气确实不好,之前出去打工就和别人打过架。她打孩子这件事,自己劝过很多次,都无济于事,女儿屡教不改。

伊能静转发了这条新闻,配了长长的评论,没掩饰自己的愤怒:



在这之后,她发了多条微博跟进,为受虐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孩子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照顾,目前已经没有了被伤害的担忧。

但还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怨气之下,苦苦挣扎。
1
1
1
缺乏判断力的孩子


承接了太多大人管理不好的情绪


家庭治疗师Virginia Satir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伊能静出生后不久,父亲就离开了家庭。因为她是个女儿,因为她的母亲再也无法继续生育。

母亲说,“是我不好,是我不对,我生不出儿子来。然后呢,爸爸离开了,爸爸是对的。”“我没给你爸爸生一个儿子”。

自责又可怜的母亲,送给伊能静一个饱受鞭挞的童年。

“如果没有你。如果没有你,妈妈可能就会过得好一点。但是爸爸走了,妈妈一个人带着你们七个孩子”。

“从小我就有一个罪恶感, 我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让妈妈受苦。”
她始终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与前夫22年的婚姻瓦解,全世界都在辱骂时,她想过吃下安眠药了结:

当一个婚姻结束的时候, 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个婚姻的问题。它甚至回到了我的童年,我开始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幸运的是,在旅行、求学、和爱的鼓励里,她能从过往伤害中抽身。

被她称为“人生恩典”的儿子可以说:妈妈,你除了是妈妈之外,你还是你自己啊。

比她小10岁的秦先生,给了她更多勇气。

14岁就出来端盘子养家、总是自卑的伊能静,等来了自己的人生翻盘。为女性权益发声、分享育儿理念、为公益事业奔走,为自己而活。

然而还有太多人们看不到的“伊能静们”,自信、自尊,被父母们隔三差五的三言两句痛击,在最无力反抗、把父母的话当成真理一样的年纪,开始承接父母控制不好的情绪,胆小、懦弱,丧失安全感。
1
2
1
“不要为了自己的痛快

让孩子承受痛快后不痛快的痛苦”


伊能静的微博底下,有这样一条评论:

“如果一个男的没有做过父亲,那么这男的人生不完美”
为了满足成年人这样的“完美”,不知道要用多少小孩的一生来买单,如此,循环往复。

这也提醒所有想生个孩子来玩玩的成年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对象,经营什么样的家庭,不仅仅是在选择自己的未来,那也将成为孩子的未来。

父母之间糟糕的婚姻无异于一场灾难,而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有网友留言:“爸爸工作开始不顺之后就变得暴躁,动不动就会把妈妈打得浑身是伤。那时我还小,只能一个人缩在房间里边发抖边哭。”

《社会与个体关系杂志》上发表的一则研究显示,父母每天争执不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轻则使孩子变得敏感脆弱,重则出现社交障碍。

 

相对于离婚而言,勉强维持住一个满是矛盾和争吵的家庭,可能会让孩子受伤害更深。

卡耐基夫人说:“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

周杰伦14岁时就经历了父母离异,原本内向的他变得越发孤僻,高中联考总分只有100多分,老师们都认为周杰伦智力低下。

妈妈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了他更多的爱,支持他的音乐梦想,带他联系主持人吴宗宪,报名选秀节目……

后来他在采访中坦言“父母离异对我并不会有负面的影响,他们能做各自喜欢的事,负担压力都变得比较小,不管是父亲也好母亲也好,都变得比较自由,所以离婚有时也不见得是坏事。”

星二代窦靖童也经历了父母离异,她没有大家想象中“单亲家庭孩子该有的”性格缺陷。

她开朗活泼,玩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在演唱会上和王菲的甜蜜互动也圈粉一片。
嘶吼的母亲、冷漠的父亲、没有责任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发飙的伊能静讲了一段很适合女性参考的话:“不要为了自己的痛快,让孩子承受痛快后不痛快的痛苦……进入婚姻前先观察生活习性,有未来共同目标,确认彼此成熟,有爱心有耐心,再去考虑婚姻!即使进入婚姻,依然要确认,彼此是不是都有照顾孩子的承担,有没有共心……在孩子成人前,最大的责任是照顾好他。任何一点如果有疑虑,不要生!不要生!”。
1
3
1
发飙的父母

会带给孩子智力损伤


曾经看过一个很雷人的新闻。

沈阳一16岁的少年,24小时内在小区引发8次火灾。被警方抓住时他供认不讳,而理由是要报复总责备打骂自己的父亲,“他说我早晚得进监狱,我就进给他看。”



如果大人们只是一味地攻击、谩骂,孩子就只有自己慢慢地,在心里生出武器和盔甲,来对抗世界。

台湾心理咨询师赖佩霞在做《幸福为什么那么难》的演讲时说:

“孩子看着你满口的爱却面目狰狞,孩子要说服自己 :哦,原来那就是爱。”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只会养成对“爱”的错误认知,并且在今后的生命里,延续这种“爱”的方式。
除了心理伤害,总在发飙的父母们也带给孩子智力损伤。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Dr. Murray A. Straus参与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经常挨父母打的孩子,智商测试分数往往不佳。

针对全美范围内2-9岁1500名孩子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4岁的孩子中,常挨打的孩子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了5分,在5-9岁的孩子中,这个差距则是2.8分。

“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拿孩子撒气,动不动就指责谩骂、甚至殴打孩子,这并不是爱,只是家长失败的情绪管理的结果。
1
4
1
控制型父母不知道

他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


前阵子北大毕业生王猛控诉父母的万字长信引起了广泛关注,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闪闪发光的优等生拉黑了父母6年。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资料来源:红星新闻

王猛的母亲一直想要一个女儿,在他两三岁时总把他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给他穿裙子;在他受欺负后,要求他去跟老师哭诉。

母亲对王猛有极强的控制欲,一直把他绑在身边,不允许他离家太远。“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

后来他得到机会去市里上奥数班,母亲不乐意。一次他的文件夹被人划坏涂抹,母亲知道后抓住机会讽刺他:“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而初中升高中时,父母单位合并成立了一所中学,为了把孩子留在自己单位中学里,以提高新学校的升学率,王猛父母以各种理由强迫他放弃更好的学校。

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

后来王猛考上了北大,他以为可以就此摆脱父母的束缚,但很可惜,没有。父母请姨妈来关照他和他周围的情况。

毕业后王猛的工作一直不太顺利,“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

他想要自我救赎,去接受心理治疗,“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他把结果告诉父母,父母不以为然。

他们想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这么多年不愿意回家,为什么不能“举重若轻”,为什么总揪着过去不放。

是啊,很多人想要和解,想要和父母一起聊一聊,换来的可能是:

你咋那么玻璃心;

都多大了,还老说以前的事;

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我是你妈,打你骂你怎么了;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

……

于是沟通失败,聊天终结。

因此有了网络上戳心的亲子对白:

——“养育你二十年为什么等不来一句道谢?”

——“二十年来我等的是你们的道歉”。

毫无疑问,大多数父母是希望孩子好的,用自己的处世标准来期待孩子,可没有被老一辈温柔对待的他们又把粗糙的教育模式加载在下一代身上。

新闻评论里出现这样一句话——“我首先是我,其次才是您的儿子。”

▲保存图片可分享到朋友圈哦


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段独白,让人唏嘘: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
现实中许多父母也会犯这个错误,嘴上说着要沟通,却很难打心底里把孩子当做一个需要被尊重的、独立的人来对待。

TED演讲《教育孩子,我们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提到,“清单式教育”,即父母给孩子划定各种人生目标的教育方式,会毁掉孩子的个人特质。



控制型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

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它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

如果孩子要建立起自我能效,他们就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规划、决定。

以下三点,是家长们可以在教育中学习的经验:

首先,杜绝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怀。

放手让孩子们在试错中一步步前行,摸索出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条路。

第二,更多地关注孩子本身,而不仅仅是分数。

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等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孩子“让父母满意、回报父母”的方式,孩子们需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需要为之努力的人生;父母关心的也不仅仅是他们的进步,更有他们本身。

第三,支持引导孩子的自主决定。

鼓励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和规划。

今天的文章,想用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句话作结: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宝玩聊:

宝妈们,你是“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还是“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看过文章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来留言区聊聊吧!


宝妈们都在看


•  END  •


    关注 宝宝玩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