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不妨读书丨星瀚人文

 

拯救书荒,这个夏日,来读书吧!...





炎炎夏日、不想出门,独处时光可以如何度过?我的建议是看些好书、尽享惬意。

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本我读过的好书。囿于学识,其中若有浅薄或错漏之处,还请诸位读者多多指教。

历史的断层与理解的罅隙
——《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 普利莫•莱维
《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是意大利作家普利莫•莱维的最后一本著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但本书的主旨并非在于控诉纳粹的恶行,而是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集中营的制度可以将人性扭曲,为什么那些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纷纷选择了自杀,为什么几十年过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经不能理解这段历史。

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片段,作者到一个学校对自己的书作报告,一位学生质问他:“那你怎么不逃跑?”,他解释了当时情况下无法逃跑的原因,但显然并不能说服这位学生。作者说,“当我们在时间、空间和实质上距离他人的经验越遥远,就越难以认识甚至无法认识他人的经验。我们倾向于在吸收这些经验的同时,把它们同我们自身“相关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似乎在奥斯维辛的饥饿就像我们平时错过的一顿晚饭。似乎从特雷布林卡逃跑,就像逃出任何一所普通监狱,在这种日益扩大的历史断层中,我们已距离我们审视的历史事实愈来愈遥远。”

理解他人始终是困难的,原因在每个个体的复杂性,我们所处的环境与所经历的经验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但也因此,才使“共情”成为一种能力。

本书1984年出版,1987年本书的作者同样死于自杀。

这个世界上总有我们难以感同身受的痛苦。
一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 彼得•海思勒
《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思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这三本书里既有中国的一个小城市如何由农转商,从乡村变为城市的发展史,也有一个农村家庭如何走向城市的历程,这三本书没有宏伟的历史宏观的介绍,而均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座城镇入手,静静地叙述在这个外国人眼中,中国的百姓在怎样生活,在想些什么,在怎样被历史所影响,又是怎样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当我们跳出局中人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历史,或许可以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与体会。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隶,无知即力量
——《1984》 乔治•奥威尔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1984》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本。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是《1984》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书中虚构的极权统治国家宣扬的口号。在本书描述的世界里,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换取和平,而是利用对外的不断战争 ,换取对内的“和平”——在这里,战争本身即为和平。同样,“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在笔者看来,也代表着书中描绘的极权政府控制国家的方法,至于具体指什么,各位读者不妨一读,一定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当知道民主的含义和民主的力量,或者说,至少应当明白“极权”与“民主”的区别所在。
诗与远方
——《我的阿勒泰》 李娟
有一天晚上七八点,朋友给我发来一张图,跟我说,今天北京风好大,有很美的晚霞,远处的山都能看得见。

那张照片并不能拍出那天晚上北京晚霞的美,但我看了好一会儿,好像自己离北京的晚霞也更近了一点。



我想大概每个人都会怀有一个“诗与远方”的梦想,会想要看看这个世界的其他模样。于是就忽然想起了李娟,想起她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的散文合集,写的是李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小事,这些点滴小事中有人有情,有风有景,是非常干净、明亮澄澈的灵魂才能写出的文字,也是很多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难以想象的另一种人生。如果肉体没办法时常体会“诗与远方”,就让灵魂先迈开步伐吧。
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李银河
我该怎么评述这本书呢?我只能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读读它吧,我相信读的人很难不被这种真挚、简单、直白又有些天真的感情打动。不愧是有“浪漫骑士”之称的王小波,自这本书之后,但凡提起“情书”,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开头必然是——“你好哇,李银河”。(我常觉得,法律是理智的工具,也因此法律人有时更需要保有一份简单的“天真”,才不至于理智至刻薄,呆板至无趣。)

人生路途漫漫,难免有倦怠疲惫的时刻,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但愿它可以让你,感受到一点人间的可爱。
推荐阅读
未来的未来 ——《未来简史》阅读纪要

村上春树:跑者的人生哲学
文丨李凤翔
编丨唐诗颖
本文为星瀚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
本公众号的信息仅作一般性参考,
不应视为针对特定事务的法律意见或依据。
联系作者/合作联络: bd@ricc.com.cn


    关注 星瀚微法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