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角黍包金,风物依然荆楚

 

由于历法的运算变得精确,夏至与端午分成了两个节日。...

点击蓝字关注“会读书的人”,置顶公众号
后台回复“”,特别送你“每周一画”,让你越来越聪明
本周推荐时代代名词爱德华·霍珀




图|清院本《闹龙舟》宫廷画

诗词岁时记 · 端午


一千一百七十一年前,李商隐抵达桂林时,已是六月初九,他没赶上在桂林过端午。但他和当年的端午,还是沾染上了些许关系。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郑亚前往桂林,履行桂管观察使兼贵州刺史的职责。他邀请当时在朝廷担任秘书省正字的李商隐入其幕府,以为臂助。

就在去年,儿子李衮师降生,李商隐自己亦结束了漫长的幕僚生涯,回到朝廷任职,不再流离于各个地方大员的运作机构。只不过,秘书省正字委实官卑职微,还不如十年前他刚中进士、初入仕途时被授予的官职——秘书省校书郎。

政局的变幻影响着一干人等的荣辱升沉。郑亚此次南迁,虽然不失为地方大员,实则是党争政治下的被贬谪。

可能出于政治理念的相近,或失意人之间的同病相怜,李商隐放弃了在朝中熬资历等待缓慢升迁而冯妇重为,与郑亚一道前往桂林,任支使兼掌书记,主要负责幕府的文书工作,相当于机要秘书。

郑亚在桂林不满一年,又遭贬谪前往循州,不久后去世。李商隐随之丢了工作。在桂林任期内,他代郑亚起草的公文,以骈体文写就,却流传了下来。

譬如这篇《为荥阳公端午谢赐物状》,即是847年替郑亚(郑亚是荥阳人,因此在后来整理编排文集时被称为荥阳公)起草的、答谢皇帝端午给臣下赏赐的状:
伏以五神定位,祝融司长养之功;六律钧和,蕤宾有酬酢之义。故节推《戴礼》,日著《汉仪》。彼艾人远具于《岁时》,角黍近标于《风土》。乃耆旧传闻之末,亦君亲庆赐之原。
这是其中的一段。状为重要的公牍体裁,是下属向上级陈述事实的文书。

有唐一代,虽有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但广泛运用于国家行政系统的公文,始终以“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的骈文为主流。这种文体对操持它的作者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方面的要求,文辞典雅,辞藻丰赡,用典确切。

端午起源于上古的夏至节日。夏历的五月初,据说为殷商时期历法的新年开始之日,是尝新麦、植新黍的时节。汉代以来,由于历法的运算变得精确,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于是与端午分成了两个节日。

唐代的端午,已经变成非常重要。就连宫廷里,也会展开种种庆祝活动。皇帝在这一天通常要依据惯例赏赐大臣,譬如这次,文章开头即列举了郑亚收到的赏赐:“紫衣一副、百索一轴、银器二事、大将衣三副。”

至于所引的几句,用大堆典故,说的不过是端午的种种习俗,以及习俗的来源。

根据汉代典籍《淮南子·天文训》里的说法,天地之间五个方位所对应的五位神祇,分别是东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玄冥和中央后土。

南方和夏天都属火,由祝融掌管,且是万物生长之时,故谓“长养”。在荆楚和百越之地,端午最初不止是夏至节,还是用来祭祀作为南方神和火神祝融的节日。

蕤宾是古乐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对应)中的第七律。蕤宾因位于午(午为地支里的第七项),对应夏历的五月。

十二律分阴阳,均布节气,阳为律、阴为吕。蕤宾为阳,属六律。所以李商隐的文章里说“六律钧和”,即指律与律之间各司其职、无所冲突,而蕤宾正应安靖神人、献酬交酢的节律。

所以酬酢即交际应酬,礼尚往来,欢庆佳节,是蕤宾之月的应有之义。《唐会要》记载,太宗李世民说过“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之类的话,所以郑亚虽遭贬谪,尚是封疆大臣,端午受赐,不过是当时相沿成俗的旧例。

又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盛唐时宫中风俗:
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
角黍即粽子,因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黍米蒸煮制成,状如三角,所以得名。粉团则似今之麻团,亦是糯米制品。黍米金黄,贮于金盘,端的是交相辉映。

晋代时期周处的《风土记》较早记录了端午食粽的习俗,所以李商隐说“角黍近标于《风土》”,即指“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这段记录。

唐人端午食粽风俗更甚。杨巨源有《谢人送粽》诗:
来时三月春犹在,

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

满盘角黍细包金。
说的就是春去夏来,转眼端午,主人以满盘粽子待客,其意殷殷。宋人周邦彦则有端午词,寄调《齐天乐》,亦写食粽以应风俗:“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较之于古老的祭祀祝融仪式,这些晚近一些的习俗,同样主要起源于荆楚之地。

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端午节”条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同样流传至今而不衰。以艾草祛除暑热之月的毒气,出于《荆楚岁时记》的这条记载,正是李商隐文中所谓“彼艾人远具于《岁时》”的出典。

更前的两句,“节推《戴礼》,日著《汉仪》”,说的亦是端午的习俗。

汉初,孙通兼采先秦古礼及秦代旧制,撰写了《汉仪十二篇》,确立当时朝觐、宗庙、婚丧等方面的礼仪制度。里头有“以夏日至赐百官枭羹”的记载,后来改为端午日赐枭羹。

枭是食母的恶鸟,朝廷在端午日将它捕杀,制成肉羹赏赐给百官,亦是鼓励孝道的意思。所谓“日著《汉仪》”,指的就是朝廷端午日以物赐臣下,敦化人伦风俗,不惟在本朝,早在汉代即有成例可效仿。

杜甫也在端午日得到过皇帝的赏赐,赏赐的具体物件是一袭衣服。他将这件事视为荣耀,写了《端午日赐衣》这首诗: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唐末诗人和凝的《宫词》第九十五首,更囊括了角黍、艾人、朝廷赏赐和五色丝缠臂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典故:
绣额朱门插艾人,

羞将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夸宣赐,

五色香丝系臂新。
《为荥阳公端午谢赐物状》有几句说“况又将以彩丝,萦诸画轴,用禳故气,兼续修龄”,即指五色丝辟邪、续命的习俗。

和采艾祛毒、缠五色丝辟邪的用意相仿,端午亦有以兰草沐浴的习俗。据《大戴礼记》:“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故端午亦称浴兰节。所以“节推《戴礼》”,便指端午浴兰有一个更加古老的起源。

统统这些,出自耆旧的传闻,或见诸于典籍,它们如今都构成了端午节庆的内容,成为了大家庆祝节日的依据和理由——

无论祭祀祝融的古俗,还是蕤宾酬酢的本义;或者《大戴礼记》所载的采兰沐浴,以及《汉仪十二篇》里赏赐臣下的风俗;甚而《荆楚岁时记》的以艾辟邪,乃至《风土记》中食粽的旧例。

所谓“乃耆旧传闻之末,亦君亲庆赐之原”。风俗甚至延续至今不堕。

在屈原的《九歌·云中君》里,同样提到了采兰沐浴的风俗: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当然,这位诗人之祖与端午的相关度,在当代人看来,要远远超过唐代的《为荥阳公端午谢赐物状》这样一篇华美公文中胪列的内容。诗人的投江,更是为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增添了说服力,哪怕纪念屈原的说法可能更为后起。

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看来龙舟竞渡与屈原之间联系的建立,最初是荆楚一带的风俗。而在吴越之地,则有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传说,或者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说法。

由此亦可见,节日的起源和祭祀的重点,也常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将端午的这些后起习俗写得颇为精彩: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朱隐山

诗人,青年批评家,哲学博士,兼事随笔与诗词写作。主要以“茱萸”为笔名出版诗集、论著及编选近十种,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现供职于某高校文学院,从事新诗史、当代诗及比较诗学领域的研究。



✜ 朱隐山的“诗词岁时记”:

在获得不朽前,历经了人生的迟暮与颓唐

芒种 | 此春不过是萍水相逢

吃瓜之外,纪晓岚还有哪些消暑好方法?

小满 | 枇杷杨梅熟了,鲥鱼也好吃

美男子熊黑肱的趣味人生

八句八事,绝大神力

终于立夏了立夏了立夏了!

他删得尽?他真舍得删?

上巳节 | 唱出春日恋歌的最好时辰

曹操的沧海文心

才是清明三月近,须要诗人妙句

眷眷往昔

春分|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

惊蛰是嫁人的好时节

古典中国的情人节

都别管我,我要任性过除夕!

同样是在雪天,杜甫就可怜许多

今天立春,不吃饺子!


    关注 会读书的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