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大上地买买买,这些高原风物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告别不走心的旅行...

点击上方
山野杂志
关注我们
2018即将过去一半
7月来临
高原最美的时节也要来了
今天山野君给大家介绍两种
小众却独具特色的高原风物
让你在即将开始的高原之行中
有品位地买!买!买!


白玉藏刀


白玉,一说是来自藏语的音译,“白”意为吉祥盛德,“玉”意为地方。另一种解释认为,取名“白玉”,是因县城北面有雪山湖泊,日照之时光滑润泽,恰如白玉。

白玉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金沙江自北向南流经境西,这里出产的白玉藏刀在藏区、在印度、在尼泊尔等地都享有盛名,颇具特色。2008年,白玉藏刀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庭作坊里的藏刀
至今为止,白玉藏刀和其他手工业仍然是以家庭作坊的模式进行生产。家族式的藏刀制作作坊,都是由上了年纪的老人带领并传授技艺,各家都有自己拿手的技艺。所以街面上并没有太多藏刀的踪影。
家族式的藏刀制作作坊,由上了年纪的老人带领并传授核心技艺

在自产自销的模式下,作坊生产的藏刀盈利自得,亏损自负。这种实际上由各家各户内部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不仅是藏地传统的延续,也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相符。
二层平台上的家族式藏刀制作作坊

它具有转产灵活的优点,有利于各家工匠发挥自身特长优势,生产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精美作品。由于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就可以在维护产品信誉的前提下,按质论价,自由销售。家庭作坊也避开了集体劳作可能出现的分配难题。
独具特色的康巴藏刀
康区历来以威武粗犷著称,康巴人更是崇尚热血与勇猛。他们对刀的喜爱甚至超过牛羊,对他们来说,如果有了一把好刀,那么走出门去,似乎自身的形象也会变得高大起来。
家中的小工匠在刀鞘上打磨纹路

一位对藏刀颇有兴趣的朋友说,藏族人都爱刀,藏刀产地也不少,其中白玉的藏刀闻名遐迩,确实是真正的藏族人制作的好刀。到了甘孜州,如若要购买藏刀,店家必然是推荐白玉的,品质最佳。

藏刀的生产已经有了1600多年的历史,大致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等用途。
1
独具民族特色

藏地生产的刀,从形状到工艺,方方面面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甚至述说藏民族特征、描绘藏民族的形象时,也免不了会将人与刀联系在一起。而白玉藏刀就是康巴式藏刀的典型代表。
2
土法锻造

白玉藏刀是纯手工打制,锻造的火灶是土法制作,锻造方式也仍是沿用的古法。

所谓古法锻造,主要指的是白玉一带的工匠们仍然采用低温冶炼、反复锻打成型的方式制作藏刀。在这样的锻造方式中,经历了低温冶炼的钢材,会被工匠用锤反复折叠锻打,原材料经过几十次锻造,几十上百乃至上千万层钢材最终层层叠叠,凝结在仅几毫米厚的刀身上。

这样的锻造让钢材具有了更大的弹性和韧性,最终成品的刀硬度极佳,也十分锋利。一把藏刀,多数要经历几个月的周期才能诞生。
3
上百道工序
藏刀的制作需要反复锻打

白玉藏刀的生产工序总计上百道,耗用原材料白银、白铜、铁、黄铜、紫铜、牛骨、牛角、朱砂等十余种。刀把多用以牛角,牛骨或木材制成,高档一些的刀把用银丝、铜丝等缠绕,刀鞘则更为讲究,多数是包黄铜、白铜,甚至包白银,并且上面刻有各种精美的飞禽走兽及花草等图案,有的还镶嵌各种宝石、镀金等,显得格外华丽和富有。
古代“兵器库”的新发展
白玉河坡一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自唐时起就已是打造兵器的基地,唐朝松赞干布时起,藏王屯兵,意图从康区向东南内地开拓,便在河坡一带建立基地,专门铸造战争所需求的刀、矛、弓、箭等各种兵器。在冷兵器时代,河坡是康区最大武器提供地,更以“格萨尔王的兵器库”闻名藏区。
反复观摩一把制作成型的宝剑

而“河坡”一名,据说也由此得来。“河”其实是对霍尔部落“霍尔”一词的简称,“坡”这个音节在藏语里则包含了“搬迁、转移”之类的意思。所以,聚众打造兵器的这片地方,也就是霍尔国人搬迁转移之地,遂为此处取名河坡。

据说文成公主进藏之时,就曾途经白玉一带。随同公主进藏的队伍中,有许多中原地区优秀的冶炼师和刀剑工匠。这些大唐东土远徙而来的工匠们代表了彼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他们不仅带来了汉地精美的金玉饰物,也带来了独特的装饰风格,那时留下的卷草纹和鱼子纹等,也一直延用至今。卷草纹还被称作“唐草纹”,藏语称“甘青”,是白玉女式藏刀运用最多的纹样。
藏刀刀鞘上繁复的图案,都是用铅笔在纸本上勾画出原型,再进一步雕刻

近年来,旅游业愈加繁荣,白玉的游客也一年年地多了起来,像我们一样的外地人,爬山涉水,远道而来,带着满心的好奇与喜爱,在川西高原的腹地里,寻访传说中的白玉藏刀。

在这个目前还算宁静的小城,藏刀的制作似乎一如既往。虽然岁月不停流过,它却依然以自己的步调慢慢前行,没有那么多的现代化与商业化,在浮躁的世界里,依旧坚守自己的技艺和传统。
藏刀中最精美的工艺,就靠这些最质朴而简单的工具完成

随着甘孜县的道路交通越来越顺畅,白玉藏刀会迎来更多的机遇,或许也会迎来更多的冲击,一切只待时间的检验。

(文/田镜 图/樊觅韵)


土族盘绣
土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盘绣,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土族
“彩虹民族”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在这里土族特有的手工刺绣技艺——“盘绣”技艺被世世代代的土族女人承袭下来。

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族儿女,不仅能歌善舞、热爱生活,而且服饰文化尤为引人注目。看来来往往的土族妇女,人人从头到脚,用刺绣装扮,身着五彩缤纷的“彩虹衣衫”,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真不愧是名符其实的 “彩虹的故乡”。
盘绣
“指尖彩虹”
1

历史渊源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

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在青海省发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出土有类似盘绣的绣品,由此可知,4 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出现。土族现有近20 万人,他们主要生活在青海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同仁和甘肃省的天祝等地,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吐谷浑的古朴遗风,而盘绣正是这种遗风最为显著的体现。
土族古老的婚俗中有“摆针线”的习俗,女子出嫁前,要把自己制作的出嫁时所穿戴的头饰、服装、鞋袜、饰物等在娘家展示给亲戚们看,仿佛是一个小小的服装展览会。

在新婚庆典之机,新娘还要向婆家人与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展示,并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所以,土族女孩子从小就跟母亲或姐妹学习刺绣技艺,为的就是给自己制作嫁妆。

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学习盘绣,一直是土族女子一生中的“必修课”。
2

艺术特色


浓郁的民族气息。

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

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

构思巧妙,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太极图”、“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十二生肖等。
3

制作方法


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

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

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
4

代表性传承人


李发秀

李发秀1959 年11 月出生,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松德村人。2007 年6 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七、八岁时开始学习土族盘绣针法,14 岁即学会土族刺绣的多种针法及基本构图,十七八岁便亲手绣制完成了自己的嫁妆,从艺30 余年。
李发秀作品

她曾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故事”等大型活动中展示技艺。多年来,李发秀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当地刺绣爱好者传授盘绣技艺,现已培养了1500 多名盘绣制作人。

(文、图/白英)

(本文刊载于2018年3月刊《山野》杂志,敬请关注。)

【本期编辑:朱叶】

往期精彩
好一个被攀岩刷屏的粽子节!

2018中国攀岩联赛首站比赛在兰州安宁开赛

全国首批户外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在广州举行

《山野》杂志,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热线:01067154355,投稿邮箱:shanyecma@qq.com


    关注 山野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