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

 

太阳是地球唯一的外来能源。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乃至拦水筑坝,就相当于把远古的太阳重新点燃,挂在了今天的天空上!...



▲《稻香园随笔》封面

作者 田 松(本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 许小编 刘小编



▲田松教授
◆  ◆  ◆  ◆  ◆  
“马力”是一个现已不用的功率单位,我小时候还曾在家里的电器铭牌上看到过。这个单位很形象,当初的量词竟然是“匹”。一匹马力的机器就相当于一匹马,这也是马力的操作定义。在前蒸汽机时代,马是最方便最强大的动力源,也曾为早期的科学实验做过贡献,著名的海德堡半球实验就用了十六匹马。古人也曾把马作为综合国力的量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一乘要配四匹马。我只有自行乘,不过把电视、冰箱、电脑、灯泡之类的东东加到一起,差不多有一千瓦,换算为一点三六匹马力。就是说,这些电器全部开动,相当于有一点三六匹马在为我服务。如果我养马,就要喂他草,就要有一块草场来长这些草。但是我没有草和草场,我的一点三六匹马却时刻待命,因为它们吃的是电。如果我用的是火电,可以折算成煤炭和石油,煤炭和石油可以折算成远古的太阳和生物。于是,我用电力供应我的一千瓦电器,就相当于用远古的青草来喂养我的一点三六匹马。物质不灭,能量守恒!

现在,我正在敲打这篇文章,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因为暖气不够好,电暖器也在开着。过一会儿睡觉,大概要先洗一个澡,一拧龙头,热水器就会点火,哗啦啦地淌出热水。如果觉得饿,拉开冰箱,转一会儿微波炉,还能吃点热食。我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全靠我那一点三六匹马!我就自恋一下,把我自己当作平均北京人吧。如果北京有一千万人口,则电器总功率为一千万千瓦,相当于一千三百六十万匹马在为北京市民忙乎着!这还不算工厂、商店、写字楼、宾馆、饭店、医院、学校、路灯……!一千三百六十万匹马,每天要吃多少草,要多大一块草场啊!

当然,供养这一千三百六十万匹马的是远古的草。如果有好事者做个计算,把北京的马力折算成马,再折算成草和土地;或者先折算成电,再折算成石油,最后折算成草和土地,相信会是一个让人吃惊的结果。如果这块土地的面积等于北京市区,则北京市区的天空上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太阳!

在人类现代社会的天空上,不只有一个太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口号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因为资源有限,能源有限,所以要精打细算,才能持续并发展。对此,我曾经做过一点补充:有限的不仅是资源和能源,还有地球容纳垃圾的能力。现在我要说的是,人类也只有一个太阳。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样,“人类只有一个太阳”也是一句大实话。只不过,越大的实话,越容易被人忽略。

在我们的大众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中,发展是个大词,代表着理所当然的价值和意义,只能支持不能反对,只能说好不能说坏。比如在一轮又一轮的怒江建坝争论中,主坝派常说:社会要发展,发展就要用电,用电就要建坝。在这里,“社会要发展”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然而什么是发展?这似乎倒也简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控制能力啊,就是GDP啊,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啊!然而,既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展可能是无限的吗?

这时就会有人老调再弹,大意是,随着科学及其技术的进步,人类会不断发现新的能源,为新的发展提供动力。好比木柴还没有烧光,就有了煤;煤还没有挖尽,就有了石油;石油还没有抽干,也会有什么什么的……最近几年,报刊杂志上关于新能源的文章越来越多,说的最多的就是“绿色能源”,时不时就会看太阳能时代,风能时代之类的说法,仿佛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就可以支撑足够的发展。

“绿色能源”这个概念很有意思,简单地理解,就是不破坏环境的,不造成生态危害的,一句话,怎么用也不出事的;还有个说法叫可再生的,就是用完了还有的。真是好事儿。这个好事儿的最大代表就是太阳——就是我要说的这个人类仅有的太阳,还有风和水。很多人认为水电是可再生能源,因为水是循环的。按照小学自然常识里的说法,江河之水奔流入海,海洋之水随日蒸发,水蒸之气随风而飘,飘到高原,化身雨雪,又汇入江河,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有人说,只要太阳不灭,江河就不会枯竭,归根结底,水电转化的是太阳能,所以是可再生能源啊!照此逻辑,我说石油也是可再生能源,因为石油就是远古生物储存起来的太阳能啊!我们现在的森林,过上几千万年,几十亿年,也会变成石油啊,不也循环了,为什么说不可再生?答曰:周期太长!答的好。现在我要问的是,地球上水的循环周期有多长?一年?十年?百年?千年?万年?这事儿倒真是没有人说起过,我要是不问,也觉得一年就能转一圈。可一问就问出事儿来了。如果单靠雨水就能流出长江黄河,就算是整天下雨,一个太阳也忙不过来吧?补一补科学课才知道,长江黄河的主要水体并不是来自雨水,而是来自冰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冻成川,要过多少年?查,珠峰峰顶为早奥陶纪,有四五亿年了;最年轻的第四纪冰川,二三百万年了。乖乖,要说冰川是太阳从海洋里搬上去的,那也是远古的太阳搬的!就算比石油年轻,也不能说是可再生吧?

太阳是地球唯一的外来能源。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乃至拦水筑坝,就相当于把远古的太阳重新点燃,挂在了今天的天空上!

凭空多了些太阳挂在天上,地球要是不升温,那才是怪事儿!

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只能靠一个太阳。在一个太阳的照耀下,地球上的各种物质用了四十六亿年的时间才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在地球有生命的三十亿年里,天空只有一个太阳;在地球上有人类的几百万年里,天空也只有一个太阳。现在,我们把远古的太阳重新点燃,地球上的物质运动与转化还会照原来的方式运行吗?全球升温,冰川退缩,江河断流,气候异常,这都意味着什么?

我可以相信,人类能够解决能源问题,比如氢的热核聚变一旦实现,人类就拥有了几乎无穷的能源。但是其结果,将会使垃圾问题更加严重。因为任何机器都是这样,输入的能源越多,需要的原料越多,产生的垃圾也越多。无穷大的能源,相当于无穷个太阳挂在天上,地球必定严重高烧!那时,耗散热将会是比固、液、气三态更加严重的第四种垃圾形态!

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散热的唯一途经是热辐射。而热辐射的功率只与温度有关。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为了加强地球的散热能力,只有提高地球的温度;而地球升温,又将导致生态灾难!

科学及其技术的进步解决不了这个悖论,除非你指望未来的科学能够推翻热力学定律。照时下某些科学卫士的说法,这是十足的伪科学。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把垃圾打包、把空调的热风吹到一个气囊里,用火箭发到太空上去。这种给长城镶瓷砖的伟大构想,其可行性姑且不说,单是想象一下垃圾包与群星共舞的景象,不知该让陈子昂如何感叹!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这个质朴的事实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设定了一个天然的上限。一个地区所可能使用的最大能量,就是这个地区所能够接受的全部太阳能!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同在一个太阳之下的动物、植物乃至河流、大山都与人类有同样的权利接受阳光的照耀。如果一个地区的人类所使用的能源需要把整个地区都铺满太阳能电池板才能获得,其他生物必然不见天日。如果这个地区所使用的能量来自其他地区,势必对那里的生态造成危害。所以能源的绿色与否,不在于能量的形态,而在于人类的用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越来越快地把自然变成垃圾。而传统社会中,人类所用的一切都来于尘土,归于尘土。因为传统社会的生活,只用一个太阳就够了!

人类固然不可能回到山洞,重过原始的生活。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迫不及待地点燃一个又一个太阳,让整个地球的自然循环一起崩溃呢!

既然发展不能无限,既然我们已经把理想社会的状态设定为和谐,是不是该考虑在哪儿停下来,唱一支歌儿了?

传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我们不能指望未来有某种神奇的技术装置能够拯救人类,而只能节制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向传统学习,学习在一个太阳之下、一个地球之上生活的智慧,学习在这种生存中获得意义的智慧。

我们今天的后羿,在于我们的心内。因为天上多出来的太阳,正来自人类心中的欲望!

2005年11月9日

2005年11月15日

北京 稻香园


▲《稻香园随笔》封面和封底 


▲《稻香园随笔》封面腰封


▲《稻香园随笔》扉页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5年11月16日第16版,为专栏“稻香园随笔”第25篇,也是最后一篇。收入田松《稻香园随笔》(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6))

延伸阅读

[/b]

田松:我爱繁星胜过日月

田松:我民间,但是我科学

田松:这事儿不重要——一篇未能发表的采访记录

田松:绝对正确

田松:爱因斯坦的意义—读派依斯《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

田松:关于科学精神的随想

田松:真叫人舍不得死—追忆戈革先生

田松:火气是免不了的—现代学者,古式文人

田松:是谁要过别人的生活

田松:再不罢手就晚了 ——写在新一版《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之前

田松:洋垃圾:全球食物链与本土政治

田松:从普及到传播,从信赖到理解

田松 | 超越科学看转基因问题——从无罪推定到有罪推定

田松 | 利益、信念与阴谋论

田松 | 转基因之争是信任危机

田松 | 《魔镜》获奖感言

田松 | 万有引力定律等了牛顿多少年?——科学的真理石碑及铭文之意象(一)

田松 | 真理之碑意象的破灭——科学的真理石碑及铭文之意象(二)

田松 | 为什么量子力学会引起我们的困惑?——兼谈玻尔的“现象”概念及互补原理

田松 | 科学的不自由历程

詹琰 田松 | 太空美术作品中的科学英雄主义

田松 | 月亮照耀在实在的真理之路上 ——谈《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


    关注 科学的历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