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 那年那月(四)

 

师生情、姐妹情、校友情,都是一辈子的情份,一辈子的牵挂。。。。。。...



那年那月



高中记忆

我从小在漳河南的农村长大,父母都是农民,上高中前从没有出过远门,确切地说往北没有跨过漳河,更不用说临漳县城。那时我们农村这些孩子们说漳河以北就是河北,我们就是河南的。在我儿时的心中,提起临漳就好比现在的出国一样,觉得好远好远。记得听我堂哥说过,他姨家唯一的闺女自谈了一个河北的小伙儿,嫁到了漳河北的一个村庄,姨为此哭了好几天,说闺女儿嫁这么远,当娘的想看看闺女是多不容易啊!

初中毕业后,我考到了柳元中学,我上高一,三堂哥正好考上邯郸学院大专,他是到临漳县中学,也就是老一中,补习了一年考上的,三哥当时是我村第一个考上的大学生。也就是从那时候我才知道有个临漳县中学,而且到那儿上学就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于是我在柳中上了半学期又回到本村上初三,立志要考到临漳县中学。刻苦学习了一年,我终于如愿考到了临漳县中学,当时我们就一个毕业班,一次考上三名同学,从一个几百口人的村庄学校一次考上三名,也算是轰动了。

记得入学前有个体育测试,我们三个早早吃了早饭,步行到柳元镇,坐上客车去临漳,车票是五毛钱。那是我第一次坐客车,又是第一次去临漳,也不知道有多远,当时也没有手表,客车行走到南关口,也是老县政府所在地。下了车,我抬头一看太阳,怎么到西边了?我忙问同学,临这么远啊,我们走了一天。同学笑我说,你转向了,现在可能才9点多。后来在临漳三年高中一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死记,慢慢地才悟过来方向,有时想想那时是多么单纯、幼稚、可笑。




82年的秋季我终于跨入了临漳县中学的大门,进入高中114班,从一个农村的小学校,一下子进入临漳的高等学府,好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目不暇接,学校的大门朝东,宽阔的校门,一排排整齐的老瓦房教室,偌大的学校礼堂和操场。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结识了新的同学,遇到了更好的老师,我只有如饥似渴地学习。班主任选我任班里的学习委员,还是学校学生会学习部长、副主席。还记得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换了两任,高一第一学期,是刚从河北师大毕业的李国锋老师,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渊博的知识,口惹悬河的授课,让我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学期,李老师调走了,换作张自新老师教我们的语文,有一天他让我们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我忽然想起了我家乡的母校——东南王村学校,因为来到一中上下课用的是电铃,而在老家上学,上下课用的都是铁钟,每天值日的老师会按时敲响那口悬挂在大树上的钟,清脆的钟声传遍村庄每个角落,钟声陪伴我长大,念完小学、初中,于是我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怀念母校的的散文《钟声》,第二天张老师在班里把这篇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后来不断有作文在班里当范文。两任语文老师对我写作的认可,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受益终身。

我们一排排教室的东西墙都是办黑板报的地方,东墙是高一数学黑板报。教我们数学的是韩万红老师,一天韩老师对我说,给你个任务:你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又是课代表,写的字又好,这块黑板你来负责办吧。接到任务后,我想这是不是会影响我的学习啊,但转念一想,老师交给了我任务,我就一定要办好。于是在课下,从黑板的版面设计,到内容的变化,都要费一番脑筋。黑板高高的,每次给黑板上写,都要让同学们抬两张课桌,我站到上面,把计划好的内容写上去,为了美观,还变幻着用红、蓝、黄彩色粉笔,空白处再画上一朵朵小花。高中的三年,办了三年黑板报,也给自己增长了不少知识,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高二年级时,学校办了个校报《临中之声》,由于我在校学生会,和学生会的学哥学姐一起,从筛选文章,到定稿排版,然后用那种带针一样的笔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到蜡纸上,那时用的是油印机,我们把写好字的蜡纸放到油印机上,铺平,再用油滚子醮上黑黑的油墨,先慢慢地来回把墨铺满,一张一张的油印,每每看到我们精心制作的校报出炉,心里就有一种由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高三,我们的班主任是梁学文老师,那时的老师有一部分都是外地的,在学校安家。每天的晚自习梁老师都要到教室里查看一遍。进入高三,奋战高考,学习更紧张了。一天晚上,学校已经熄灯,班里的同学们都还不舍得到宿舍休息,点起蜡烛继续学习。

那时我在蜡烛下正入迷得看着一本故事书,全然不知班主任老师站在我旁边,已经盯了我好一会儿。老师对着我咳嗽了一声,沉着脸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天这么晚了,你不复习功课,还在这儿看课外书,知不知道你的父母送你来学校做啥?知不知道父母在农村的辛苦?说完这一番话老师扭脸就走了,留下目瞪口呆的我,老师的话提醒了我,我热爱写作,爱看课外书,可是在这高考冲刺阶段,我是该放一放了,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课本知识上。




我们上学时的宿舍是三大间连在一起,两个班的30多名女生在一个屋子,打的通铺,通铺离地有20公分高,南北两排,东西铺开,中间是条60公分的通道。铺上铺的都是稻草,女生们人挨人,我们都像亲姐妹一样挤在一起,三年宿舍生活,让我们拉近了友谊,增进了感情。

进入高中,我们大都是住校生,吃的是学校的食堂,伙食不是太好。每礼拜六下午回家,礼拜天下午返校,父母给我们的生活费,我们到后勤吕会计那儿换成饭票,放好一礼拜的,余下的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用白纸把每个人的钱和饭票包好,记上名字,放到一个专门的盒子里,用时再去老师那取。从家回来,女生们有的带几个馒头,有的拿着黄面窝头,有的拿着老咸菜,有的拿着青辣椒,吃饭时女生都在教室里的课桌上,拼凑在一起,互通有无,不分彼此,吃得是津津有味。

高中三年的光阴,在人生旅途中不算太长,但让我们有印记的事太多太多。。。。。。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积累了文化知识,奠定了人生基础。学校留给我们的记忆是那么深刻、那么温馨、那么绵长。三年同窗,嘻笑打闹、讨论试题、晨操锻炼、排球竞技、一日三餐,这些都成为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师生情、姐妹情、校友情,都是一辈子的情份,一辈子的牵挂!



作者简介:

徐建华,临漳县妇女干部,临漳县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临漳县博爱旗袍会名誉会长。平时热爱写作、书法、旅游、旗袍、广场舞。作品散见于《河北农民报》、《邯郸晚报》、《临漳周报》、《邺风》、《铜雀台》等。


图片•网络 / 审核•春天树 / 编辑•悠扬



平台隶属河北省临漳县文联

投稿邮箱ycwx866@163.com

总编微信qh9289

长按二维码关注

栏目介绍


    关注 邺城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