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纪录片土得掉渣,被20家电视台拒播,却刷爆b站,豆瓣评分8.9,让无数人舍不得看完

 

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寻找手艺
Find handicraft


3个男人+一辆破车+两台二手摄像机=?

答案是低配置、土味、现代版“西游记”,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部设备很烂、海报很土的纪录片竟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刷爆了B站,豆瓣评分冲到8.9。

在土味面前,所有高姿态的艺术都是“扯淡”。



张景,4年前还是一个有车有房有女儿的高级北漂,看似人生圆满,却正默默经历着中年危机。

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他就常常想起自己的老家——湖南农村,想回到小时候的乡村生活。

想着想着,竟然还真的卖掉房子,重返农村了,只不过不是隐居山林,而是拍一部伟大的纪录片。



那一年,他喊上另外3个小伙伴,开着他的破大众就上路了。除了摄影师是专业的,其他人都是狂热的纪录片爱好者,完全不懂专业拍摄。

后来摄影师退出了,司机就扛起了摄像机,另一个小伙子就自动成为了录音和外联。

纪录片的第一集就能让人产生“这伙人是来搞笑的吧”的疑惑,第一个镜头以导演并不美好的自拍式摄影开场......



但事实证明,这些都不妨碍B站网友多次泪目,学生党们“看完这集就去写作业”......

有时候,少些套路,才能感知到手艺人的真心。



在四川的德格县,21岁小伙江庸次仁,弓着背,坐在窗口,借着日光,专心致志地在刻印经板,喇嘛念的经书都是用他手中的木质印经板印出来的。



他从13岁开始刻印经板,问他:是不是刻得越快越赚钱?他倒没想钱的事,只说:“要用心刻,对板子好一点,如果不好好刻,死了以后害怕。”

然后又一脸认真地去刻板子了,问他累不累,他说刻的多了就不累了。
对板子好一点,这话有些糙,但能看出他对自己做的事有敬畏心。心诚不诚,看印出来的经文便知。

这小伙子也不是什么大师级别的人物,但他说的话却很戳人。



在贵州的白兴村,那里有一位会枫香染的张腊四老人家。

枫香染是使用枫香树脂和牛油熬成的油做染料,来染布,听着简单,但不是谁都能做好的。

老人家用圆珠笔在布上画花纹,想到什么画什么,想不到了就瞎画,她的“瞎画”也精美得不像话。



正说着,老伴端来自己熬的枫香油,熬坏了,张腊四老人家有些不开心,因为枫香树脂很难找,她是心疼。



后来老人拿出自己的珍藏品,像小女孩展示自己的洋娃娃一样,开心地一件一件展示:这是外婆留下来的,这是要留给女儿的,这件我自己特别满意......





给多少钱都不舍得卖,钱是没有感情的,而布的每一寸都含着她对亲人的感情。



新疆的英吉沙小刀,算的上全中国最精美的传统手工刀具之一了。



从刀片到刀把都是手工制作,买买提日木和艾力兄弟在当地以制折叠刀出名。

一把刀的工序很复杂,能从天亮做到天黑,整个过程中,火花飞溅,买买提日木神情专注,一言不发地磨刀。



做刀很危险,视频拍着拍着,买买提突然站起来,走到外面,原来是铁砂飞进了眼睛,他用木屑条挑了出来,笑笑表示没事,坐下继续干活,再细看他的脸,有以前留下的刀疤。



看着几块普通的铜铁片在他的雕琢下,一点点地出落成精致美丽的小刀,竟有一些治愈。



一件艺术品不需要高级的原料,也不需要艺术家,需要的只是像买买提日木一样的的手艺人而已。



在新疆喀什,有位名叫吐尔逊江.祖农的手艺人,他是全喀什为数不多仍在手工制陶的人,另外两个是他的侄子。

视频中,他站在自己的陶洞里,他在阳光下端详自己的做的陶器,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竟让人看得出了神。



烧陶的过程中,吐尔逊江.祖农就躺在门口的凉床上午睡,这个镜头占了有8秒,观众就看着这个中年男人睡觉,很无聊,但又让人不舍得跳过。



很多外国人来这里买陶,买的人多了,陶器的价格也就涨上去了,吐尔逊江依旧站在陶洞里,用生涩的汉语解释:便宜点卖,就快快地卖,就快快做,能做好多陶器。



对于陶器手艺无人问津,他也无可奈何,但他有自己的挣扎,拼命做,快快做,给这个世界多留一些自己做的陶器,也好。

如今,他也一个人守在陶洞里,默默地烧着陶吧......



云南的勐海县勐遮镇有一位做伞的老人,他叫坎温,他每天的工作是坐在家中的墙角做伞。

一把伞看似简单,但工序很多,光是内部的骨架,老人就要做一个下午。



第二天起来接着做剩下的部分,做伞架,制弹簧,全靠手工,还叫上了老伴,搭配干活。

在用棉线固定外部的骨架时,老人失手了,他有些紧张,但还是一遍遍地尝试,直到第8次,才成功。

这才是真正的手艺现场吧,有失误,也有不从容。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纸伞过程中的晾干环节,贴好了伞面,要放到太阳下晾干;上第一层颜色,要晾干;上第二层颜色,还要晾干。



每一步都需要等待,这个间隙,老人或是默默地抽烟,或是准备下一步的材料,而时光也在这一次次的等待中流走,他已经80多岁了,村子里其他会做伞的老人都先走了,只剩他一个人。



张景用手机把老人做的伞发到了朋友圈,北京的朋友们把老人所有的伞都买了,老人很开心,把那些伞拾掇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这个纪录片火了,有好多人找张景买坎温老人的伞,他联系到老人的家人才知道:老人今年2月份已经去世了......



他们只是199位手艺人中的几位,还有很多无名的手艺人,在做着最后的作品,被张景用这样不专业的方式记录下来。

整个纪录片只有5集,在B站的播放量达到了113万,弹幕超过8万条。
它很土,看海报和名字就能感受出来;它的剪辑很随意,前一秒在介绍年画,下一秒就跳到了做馒头的场景;它的配音很魔幻,全是张景自己坐在自家的书房里配的......

《寻找手艺》就好像奶奶织的毛衣,我们总是一边嫌弃它,一边又穿得很开心,因为它给我们温暖,它让我们感受到爱。

壮族的大姐热情地唱起了“祝酒歌”
虽然定位是一部纪录片,但有些地方看来,却像三个人的旅行日记(视频版),张景会时不时地在旁白里加入自己的反省和总结,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是说给大家听的,中年危机,似乎也在这一次次的自省中烟消云散。
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路人甲,他们没有手艺,却让人念念不让。

在喀什,他们扛着摄像机拍城市全景,远处一位大哥就站在天台上招呼他们,因为他家的天台能看到喀什的全貌;



一个叫扎西的路人,为了招待他们,把自己家所有的土豆都煮给他们吃了,还说了句名言:生活简单一些,快乐就多一些......



正经的匠人类纪录片,怕是难看到这些画面。

“土”是《寻找手艺》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里面的手艺人没有诸如“国家非遗传承人”的名号,他们普通,他们野生,但他们都很亲切,弹幕里不止一次有人说:“他让我想起我阿公”、“我爸以前也做这个的”......



曾经有20家电视台拒绝张景的片子,嫌他不正经。年轻人和学生却很喜欢这部不专业的纪录片。

在B站上映之前,张景带着片子在4所学校放映,学生们看完,给出的评分竟然还挺高;网上的90后、00后也看得上了瘾,不少人熬夜3刷,抱怨5集不够看。

刷屏的“慕名而来”
像张景一样,实在一些,与其高喊“要保护传统手艺啊”、“要弘扬传统文化啊”。不如多买一点手艺人的作品,好好珍藏,比什么都强。

张景的B站简介上写着一句话:寻找手艺——还在找......
图片来自纪录片《寻找手艺》
最近不能错过的好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关注 开始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