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零售大佬 这些年上海联华遭遇了什么样的“掣肘”?

 

联华是缩小了的百联,百联是放大了的联华...



4月9日,《第三只眼看零售》第一时间报道了永辉拟收购上海联华21.7%股份的消息。永辉与上海联华主要股东上海百联股份签署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以3.92港元/股作价受让联华超市不超过21.7%的股份。

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分析的,这将是一次让双方受益的“双赢”合作。于永辉而言,完善了其在华东地区的布局,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找了“靠山”;对联华来说,此举借助永辉的门店经营能力盘活了国有资产,激发了联华潜在的增长力。

尽管双方的合作被视为皆大欢喜,但对一些在联华系统工作多年的“老联华人”而言,想必内心是五味杂陈:昔日的“超市一哥”,如今被一个来自东南沿海的民营零售企业所收购,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看到这样的结局,用一个词来形容:惋惜!”,一位原百联中层干部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上海联华是国有体制在民营经济中的缩影,将其放在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坐标轴上,可以看出,它的确是“奇葩”的存在:身处中国零售业的前沿阵地;又赶上了零售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坐拥国有企业的光环和资源;鼎盛时期一度蝉联零售百强榜老大;然而近年来却业绩每况愈下,数据显示,联华超市2014年收入下降4%至292亿元,净利润下降41%至3100万元,净利率仅0.11%。

多数业界人士认为,联华之所以有当下的境地,盖因其国有体制的掣肘。当初,联华能在零售百强中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其背后有上海国资委的大力支持。是故,对于上海联华而言,可以说兴也国有体制,衰也国有体制!

1
漫长整合路,内耗兄弟间

联华超市的前身为联华商业,经上海市财贸办公室于1991年5月20日批准,由内外联合贸易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000,000元,首家门店于1991年9月在上海开业。

上海联华诞生于我国现代零售业的滥觞时期,在当时那个“开店就赚钱”的时代,联华快速跑马圈地,为其日后成为行业老大奠定基础。

2000年的时候,联华超市网点突破600家,年销售额超过70亿,成为全国超市的“领头羊”入选1999年上海商业十大新闻。

2003年6月27日,联华超市在香港主板市场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超市企业。挂牌当天成交股数超过6700万股,总成交额约达2亿7740万港元。

也正是在2003年,百联集团的成立改写了联华未来的命运。当时,上海市国资委希望打造一艘由上海国有商业企业组成的零售航母,作为重要的商超板块,联华也被纳入其中。既然是航母,既然纳入了编队,就得听从指挥,就得兼顾大局利益,这使得联华在后来的经营中无法像之前那样“任性”。

与华联的整合成为联华最大掣肘,也是百联集团各大商业板块整合的重头戏。据2002年中报显示,上海联华超市的控股股东上海友谊股份(600827)主营 业务收入35.09亿元,净利润4261万元,每股收益0.1510元,净资产收益率3.83%;上海华联超市(600825)主营业务收入16.33亿元,净利润2737万元,每股收益0.1800元,净资产 收益率9.82%。

虽然由于盘子大,联华吸收华联成为当家的。但整个整合过程进行了7年时间,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两家企业合署办公作为收尾。可以想象,中间经历了怎样的人事调整、利益角逐、政策反复,而这些反映到企业经营上,要付出多少的精力、时间和财力?内耗令联华丧失了多少市场机会?
2
外埠扩张,陷入泥沼

与很多雄心勃勃的零售大佬一样,2003年前后,联华开启了全国扩张战略。“先做大,后做强”是联华当时的经营理念,联华采用自主开店+间并购的方式迅速在全国密集布点。

以并购为例,2002年7月,联华溢价增资2.1亿元入主浙江最大的超市公司——家友超市的母公司杭州华商集团,成功地实施了当时国内连锁业最大的一桩异地并购案。2004年上半年,联华在沈阳并购了大连友嘉旗下的两家大型综合超市;9月,在浙江斥资430万元收购了家得利超市在临安地区的7家门店;此前,斥资980万收购了解百超市53%的股份,成立杭州联华生鲜超市公司;此后,又斥资7000余万元成功收购河北石家庄最大的万利福超市。2005年3月,联华收购了无锡中百超市的14家超级市场门店,扩大了集团在江苏地区的集中度。2005年6月,联华完成了对广西佳用商贸股份有限公司的兼并,获得77家门店,包括8家大型综合超市和69家超级市场,以及广西第一的市场地位。

粗放式的扩张和过度并购成为联华日后经营的沉重负担。据联华超市2007年年报显示,尽管营业额同比增长10%,但大卖场全年巨亏2.43亿元,而大卖场业务近年来一直占据了联华50%以上的营业额。

外地门店为其主要“出血点”。“世纪联华的亏损主要是外地的门店。”联华超市总部一位部门经理对媒体表示,如果只保留上海、浙江等地的大卖场门店,大卖场的业绩状况会很好,“长三角赚的钱,都填到外地门店亏损的窟窿里去了。”

自此之后,联华在外埠的经营总体惨淡,关门止血成为常态。“由于体制所限,联华在外地的门店很难享受到总部给予的支持,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以应对当地市场”,一位联华超市外埠市场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3
高管频更换,缺乏主心骨

作为国企而言,企业一把手往往是国家干部。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些国企高管的任免出于一些非商业因素的考量,这也使得联华高管频频更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主心骨。

2013年11月26日,联华超市公告称,“由于工作调整”,现年59岁的马新生拟辞任董事长及非执行董事之职,王志刚辞任副董事长及非执行董事之职;“由于年龄原因”,徐苓苓辞任财务总监及执行董事之职。

12月3日,联华超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现年44岁的钱丽萍接替道书荣,担任联华超市职工监事,并且,钱丽萍还接任了此前道书荣出任的联华超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职务。

业内观点认为,已被调离百联集团董事长职位的马新生,从联华超市辞职后,将彻底淡出“百联系”。而现年55岁的联华超市党委书记、监事长陈建军在出任执行董事后,有望接替马新生已辞去的董事长一职。目前该猜测已被证实。联华超市12月20日晚间公告称,陈建军被委任为联华超市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现年55岁的周忠祺接替辞职的徐苓苓出任联华超市董秘。此前周忠祺也已接替徐苓苓,出任联华超市财务总监。

陈建军是继王宗南、王志刚以及马新生之后,联华超市的第四任董事长。在一位“老百联”人看来,自王宗南之后,联华就没有了主心骨。“王宗南时代的联华发展比较迅猛,王宗南离任的两年内,联华虽然凭借之前的惯性保持发展,但这几年却是每况愈下”。这位原百联中层干部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王宗南

原联华股份董事长,联华超市在他手中发展壮大。有人称,自王宗南之后,联华便没有了“主心骨”。

综上所述,上海联华这些年遭遇的“掣肘”实际上是国有的僵化体制与灵活多变的零售业现状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大卖场总经理,我要给某位员工加工资都要经过总部的层层审批。比如,我看好你这个人才,我答应给你每个月增加300元的收入。可是等审批下来要到三个月以后。那时候你可能已经等不了早就走了。或者审批下来,只能给你每月增加250元,让你非常别扭。”百联集团一位大卖场总经理给《第三只眼看零售》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由此可见,国有体制下的零售店难以保持竞争优势。

联华的现状让人不禁联想到百联集团,联华所面对的问题也是百联集团的痛点所在。可以说,联华是缩小了的百联,而百联则是放大了的联华。
✍————————————
信息泛滥时代,我们从不缺少资讯
零售人需要的是专业、精准的“真资讯”
第三只眼看零售遍访零售企业
为你提供新鲜、独家、原创的“真资讯”
微信查找“第三只眼看零售”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还可以加入第三只眼看零售读者群
数百位零售业高管等你来相识
QQ群号:259507467


    关注 第三只眼看零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