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多雨的黄梅季 让专家教您几招帮身体“祛湿”

 

上海地区已经进入梅雨季,高温、高湿、多雨的天气特点,给市民增添了不少烦恼,衣服晾了几天还是湿漉漉,墙面、衣...



 上海地区已经进入梅雨季,高温、高湿、多雨的天气特点,给市民增添了不少烦恼,衣服晾了几天还是湿漉漉,墙面、衣柜开始出现霉点……不少家庭最近已经用上了除湿机、除湿袋。其实,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沈群建议,除了日常家居,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除湿”。
“梅雨”为何伤身


梅雨季节的气候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沈群医生指出,“湿热”是梅雨季的主要特点。暑为夏季主气,当暑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出现其气,致使机体不能适应而发生疾病时,就成为致病因素——暑淫。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故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梅雨季节的“湿”有几个特点,一是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腹泻、水肿、尿少等症。所以梅雨天常见食欲不振、腹胀、消化功能减退,水肿,少尿,精神萎靡等症状。

二是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所以梅雨天伴有困倦、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四肢酸软沉重、大便溏、舌苔厚等症状。

三是湿邪黏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黏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黏滞不爽等;二是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湿邪致病,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湿热共存,更使病邪难以祛除。临床上,一些常见妇科炎症多属于湿热症,迁延不愈。此外,“湿热”还易导致皮肤病变,湿疹、皮炎、皮肤癣和皮肤过敏的患者加重。

四是湿性趋下:湿性类水。水性就下,且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的阴位。《素问?太阴阳明轮》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从报道中的夏大伯的经历来看,他在梅雨季节的不适,与天气湿热容易使人感到胸闷、心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心梗有关。

如何分辨体内有湿
古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也是因为湿邪的特点粘浊。而梅雨天表现的脾虚湿盛的主要原因还是“脾”阳虚,不足以化湿。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邪呢?沈群医生提醒读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舌苔舌体:往往舌苔厚腻。苔白腻,表明体内寒湿重,苔黄腻,为寒湿化火。而舌头边缘有齿痕,也就是齿印,或者舌体胖大者,这些都是脾虚的表现。湿重的人还伴有痰多,恶心呕吐。涎为脾液,常常会感觉口水多。

2.看排便:体内有湿的人,常常大便黏腻,或者大便不成形。即使成形,但每次冲马桶总有一些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这也是一种湿的表现。湿邪还容易伤及脾胃。当脾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有腹部满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拉肚子的情况发生。

3.看身体:每天早上该起床的时候感觉很困,头重如裹,身体倦怠酸痛,腰腿痛而沉重,大多就是中医所谓的“湿重如裹”。饭后还喜欢躺着,少气懒言。

4.看面色和头发:面色晦暗且发黄,晨起眼皮浮肿,面部和头发易油腻。

5.看腹部和四肢:湿重往往肥胖,小腹大。往往会感觉全身困重,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值得一提的是,黄梅天还易出现情绪异常,如失眠、抑郁、烦躁等心理疾病,病人多为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出现这种情况和梅雨天气有很大关系,由于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气压低,有些人会出现情绪和不稳定,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出现情感障碍。如果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还会出现忧郁、烦躁、沮丧、心烦意乱等心理疾病症状。
黄梅天怎么祛湿养生
那么,我们在黄梅季湿热的天气环境中,该如何给身体祛湿呢?沈群医生建议,黄梅天可以通过饮食、运动、起居调养等方式,祛湿养生。

1.饮食调养

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戒烟酒,烟草为辛热秽浊之物,易生热助湿。酒助湿邪,故湿邪内盛之人应当忌烟酒。而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蒜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沈群医生特别推荐梅雨季适宜食用以下4种祛湿食物:

赤小豆: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赤小豆一般用来熬粥或做馅。

薏米: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清热排脓等功效。薏米可以直接煮汤煮粥喝,也可以用炒过薏米当茶泡水喝。

白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祛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芡实:芡实是滋补性强的食物,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将其和莲子、茯苓、山药一起煮成四神汤,具有健脾、利湿、补肾的功效,适合大部分人饮用。

2.起居调养

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现在正是世界杯期间,不少市民晚上熬夜看球,其实不利于健康。另外,要避免久居湿地,日常生活中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保持空气通畅。现在很多空调都有“除湿”功能,可酌情使用,但要注意空调、电扇不要对着身体直吹。

3.运动调养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之必然会导致湿气入脾,引发一系列病症。炎夏出汗恰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通过汗液可以起到排毒祛湿的作用。故应根据个人情况,配合适量的运动锻炼,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在运动时应当避开中午暑热环境,可选择早晨或傍晚较为清爽的时候运动。

4.情志调养

黄梅天,湿热难熬,有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胸闷、气短、皮肤瘙痒、心情烦躁,因此,更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应安神定志、舒缓情志。保持稳定的心态。减少暴怒、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

5.佩香祛病

佩香防湿毒的方法古代早有记载。《山海经》:“熏草,佩之可已病”,是芳香疗法中佩香法的较早记载。梅雨季节,防湿邪入侵体内,佩香疗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佩香法是将芳香类中药如苍术、吴茱萸、艾叶、花椒、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以除湿防病。中医药理认为,芳香药的气味通过腠理、穴位、经络、口鼻等途径进入五脏六腑,可起到健脾化湿、宣畅营卫的作用。



专家简介

沈群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针灸学会第一届埋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海派针灸分会常务委员,从事门诊针灸工作20余年,负责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学生和留学生的中医、针灸的教学和带教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编写《胃肠病的自然疗法》的针灸和推拿部分。擅长颈肩腰腿痛,内妇科调理和肿瘤的辅助治疗。

专家门诊:周三全天。




    关注 健康财富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