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员工全情投入项目?” “能!”

 

在工作中,或者在项目执行中,如何才能让参与者不会懈怠,一以贯之地将工作完美结束?...





本期导读:

在工作中,或者在项目执行中,如何才能让参与者不会懈怠,一以贯之地将工作完美结束?

  • 消除“看客心理”(工作就是工作,不是大家观望的事情)
  • 消除“不确定感”(明确责任,让团队成员有所担当)
  • 寻找关键人物(找到这个项目中能够带动氛围的第一人)
  • 注意点(将项目压力传递下去,需要一些注意事项)
  • 刻意练习这种能力,助力成长
本文是2018年6月推送的第57篇干货,计3710字,阅读时间8分钟。

作者 | 人神共奋

来源 | 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一个团队在执行一个项目时,就是要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可是,往往在执行过程中,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项目慢下来,甚至停摆。

这时候,该如何做?我们需要利用“社会认同”原则,来影响团队中的人,让他们继续干劲十足,把项目完整地执行下去。

“社会认同”原则作为《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著)这本书中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力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案例。

年轻时,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朋友会有共同的偶像,这是因为人们会跟随身边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看上去和他们相似的人;

又或者我们会发现公司里同一群饭搭子会用同一款手机,办同一个健身房的会员卡;

“社会认同”的影响力也直接影响人们贴标签的行为,例如: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聪明;世界500强的员工——专业;海归——英文好等。

那如何将“社会认同”原则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运用起来呢?让我们往下看。
消除“看客效应”
心理效应都是下意识的反应,就算你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仍然被它左右自己的心志。

在看《老友记》、《生活大爆炸》一类美剧的时候,背景都有那种事前录好的笑声,业内叫它“罐头笑声”。这个方法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用到今天,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因为它确实有效。



大部分人都希望与他人的行为保持一致,我们平时称之为从众心理。这是一种内心的安全需要。《影响力》一书将此心理总结为说服别人的一种武器:“社会认同”原理。

中国也有类似的“罐头笑声”,叫职业哭丧人,如果你经历过中国式的丧葬仪式的话,你就能感到,只要他们一哭,气氛就上来了,旁边的人也跟着难过起来。

“社会认同”原理常常失灵,有时候,它能让你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制造出大家都在努力的氛围,从而激励大家的行动。但很多时候,你的很正当的要求,也会出现没有任何积极的反馈的情况,就是“看客效应”。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从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所谓的“冷血看客”事件——公众场合下的犯罪事件中,周围的人表现出的冷漠。近日,李依依跳楼事件中,楼底下那群人集体的笑声,同样是这种效应的表现,让人不禁想起100年前鲁迅笔下一张张蒙住双眼、丑陋的面具。

而《影响力》这本书,侧重于告诉大家如何消除“看客效应”。

“看客效应”的出现源于“不确定感”。什么叫“不确定感”呢?如果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搞不清楚情况时,他们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帮你——万一帮错了,这就很尴尬了。

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在观察别人的反应,最常见的结果就是,每一个都在观望,没有一个人付诸行动。而这时,只要有一个人出手,大家又都会一哄而上去帮忙。



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你遇到困难时,如果你身边只有一个人,你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他的责任无法分摊。而你身边的人越多,你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消除“不确定感”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烂尾项目”的案例。

之前我所在的部门里有两个团队,我带一个,另一个同事带一个。

有一回,公司有一个大项目,我们的头儿给她了,考虑到一个团队做有点吃力,让我配合她。后来接触到这个项目才意识到,这是个坑,一个大坑,我们平时俗称为“烂尾项目”。

我们一般项目周期是半年,这个项目做了两年多,中途停过一年,换了N多个人负责,项目资料分散在无数个文件夹里,有些根本没整理过,都是原始的录音、邮件,有些干脆就是印在当事人的脑子里。而且,这种中途被停下来的项目,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地雷呢!

这种“烂尾项目”,说起来是集全公司之力在做,但实际上,同事个个躲都来不及,更糟糕的是,客户那边也换了几拨联系人,都是一副新官不管旧帐的嘴脸。如果你用一种正常的工作态度去对待的话,根本不可能推进项目。

但是,我的这位同事,居然只用大半个月的时间就让这个项目恢复正常,重新启动。



现在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这个项目以前的经手人,那么,当现在的负责人请你帮一下忙时,你直接的心理反应是什么呢?因为项目曾经烂尾,出于“不确定感”心理,你不确定还会不会再次发生这种事,把你再陷进去,你也不确定领导是不是真的想推进这件事。

所以你会观察一下,如果你发现同事们并没有什么积极的行动,你很可能继续观察别人的反应,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接下来,就会出现人人都观望的现象。领导同样也是,如果他觉得大家都没有真心投入在这个项目上,他也会去评估风险,评估自己的精力投入在这个项目上,是否值得。

事实上,那些所谓集全公司之力做的“一号工程”,往往是大家都在观望,包括领导,除了直接负责人,没有一个人真心出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心理学家针对公众场合下的求助,已经提出了很多建议:

  • 第一是集中责任,如果你受伤倒地,不要喊救命,而是说:“那位穿白西装的先生,请扶我一把。”


  • 第二是明确责任,老人倒地要声明“是我自己摔倒的”,以减少别人顾虑。
  • 第三是降低难度,你被卷入了一场斗殴时,别人并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会采取行动,你应该请他们打110,就降低了别人帮助你的难度。
核心就是要消除“不确定感”,要消除不确定感,你要先从一个最关键人物入手,让这个人先动起来,去影响他周围的人,形成正向的“社会认同”压力,最终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烂尾项目”中我的同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新启动改项目,消除团队中“不确定感”的做法一定是存在的。

大街上,想要让大家都抬头向天上看,你就要事先安排几个人故意抬头看天,要多少个人呢?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是5个——只要5个人,就能让大街上80%的人都向天上看。

谁会是这个关键人物呢?
寻找“关键人物”
先来分析这个烂尾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项目成员肯定是先要动起来,但他们动起来,没有用,因为是在项目内部成员,别人觉得你们这么做,是天经地义的,无法形成向外释放的压力。

而且事实上,项目负责人一开始并没有让团队成员介入太深,因为别的团队不配合,阻力太大,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保护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能消耗在这种内耗上。

项目成员不能做排头兵,那先走高层路线行不行?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一遇困难,先想着找领导要尚方宝剑。



但是,领导是不适合做排头兵的。因为理论上,领导应该为所有项目站台,所以,想要他给出实质性的具体支持,出面协调其他部门,必须你先给他信心,如果你两手空空去找领导,问题还是绕回原处。

那客户或者其他部门呢?都缺乏利益驱动。

比较来比较去,还是应该促使前经手人先动起来。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且困扰主要是心理上的,所以,是最好的突破口。在这其中,可以给到他们一些“互惠互利”的承诺,先取得他们一些小小的帮助。

项目负责人做的第二步是消除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感。负责人会很正式地发一些邮件,“感谢项目前经手人的帮助”,然后通过大范围的抄送,制造出一种“别人都开始帮忙了,项目已经真正启动了”的氛围,去消除项目成员的“不确定感”。

第三步就是消除客户的不确定感。这个“烂尾项目”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客户,他们那边遇到的情况也类似,换过几轮责任人,现在的对接团队积极性不高。

客户的不确定感在于我们这里是不是真心要重启项目,所以,可以利用项目成员积极的互动,去消除客户那边的不确定感。

第四步是消除领导的不确定感。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开始之后,通过会议纪录、新的合同往来等等积极信号,管理层的不确定感也开始消除,领导们就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更主动地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

最后一点,领导的正向反馈又可以给公司其他部门造成压力。毕竟是公司级的项目,只要形成良情循环,大家都有信心,再难的项目也会渐渐走上正常的轨道。
如何让压力传递下去
在实际工作中,想利用“社会认同”的压力推进团队工作时,有些点需要注意。

第一注意事项是,要有效利用利益驱动,也要有行动技巧。这种压力还催生了一个职业:“排队专业户”。很多网红食品一开始都要找“排队专业户”,非常有效。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刚刚开业没几天的商家,就排长长的队,而品牌又从来没听说过,并号称引发全城疯抢的,基本上都是假排队。

但是,有这么一句话:你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某一个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第二注意事项是——你必须保证这种“社会认同”压力能够一层一层地传递下去。没有人是傻子,如果想持续引发“社会认同”压力,你必须保持这种正面的反馈能持续下去,形成口碑,尽快形成真排队。



在“烂尾项目”案例的压力经过了好几层:项目责任人——前任经手人——项目成员——客户——领导——其他部门,想要压力经过每一层时都被放大,这需要项目的负责人做大量工作,尤其是项目刚刚启动的一两周,基本上是孤军奋战,这个对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信心是很大的考验。
刻意练习
我们平时听各种课程和讲座,听的时候觉得这也有道理,那也有道理,但一到实践中,往往就不知道怎么去用了。

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它需要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去填平——先找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拆解关键动作,去设计针对性的练习。

先小范围地反复地去做,形成熟练的战术和技术之后,再投入实战,找到你最擅长的一两种,形成你自己的思路,灵活变化这一两种方式,运用在更多的场合中。

如此,“社会认同”原则就能够在影响自己,并影响别人的过程中,将事情做到最好。

温馨提示

小伙伴们,微信改版啦~

点击“余下1篇”,小编还为你准备了精彩内容,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本文来源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图片来自摄图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确认过眼神,你需要一本讲师成长的“三字经”

学习的天花板应该怎样“捅破”?

扭转“被动成长”,把自己的职场命运握在手中

180天38项要务,让新员工360度融入新环境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