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热衷于气球飞天

 

人类有飞的权利...







飞天员的性格多样,他们对气球热爱的原因也是多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一个梦想离开大地、高飞冲天的浪漫情结”。《上穷碧落:热气球的故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热气球飞天历险记,生动记述了诸多著名飞天人士充满魅力的事迹,展现人类不畏艰险的征服旅程。

《上穷碧落:热气球的故事》,[英]理查德·霍姆斯著,暴永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出版



气球天然地就有吸引人的地方

“我的飞天梦始于4岁参加的一场英格兰诺福克郡的乡间节庆会。”英国知名作家理查德·霍姆斯在这次活动上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红色大气球,从此他就对气球着迷了。为着童年时的梦想,他写了这本《上穷碧落:热气球的故事》。

在书中可以看到,人们围着气球做文章,科学家研究气球,并考虑怎么用气球进行科研;有人用气球表演,有人用气球旅行,有人考虑提升地面的交通等等。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热爱,以及创造性和追求,气球见证了那个浪漫年代。



梦想离开大地

1783年,法国造纸商蒙戈尔菲耶兄弟为了自家生意,用纸做了一个大的热气球,并在自己家乡和巴黎放飞,这是气球在世人面前的首秀。

此后,这吸引了一大批人跟进。

1873年,法国科学家塞萨尔·查理和他的助手坐在飞球上,从巴黎市中心向西北飞了20多英里,随后又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单人飞天,气球升到1万英尺的高度。他说:“今后无论再有什么体验,都将永远比不上我升飞那一阵无处不美妙的感觉。”

英国人托马斯·鲍德温在他的《空瞰图文集:1785年一番气球之旅》一书中表示,气球会使人产生遁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感觉。他还是一位率先思考气球飞天对于个人自身存在有何意义的人。他认为,“获取认知”是真正目的。自由自在的上升、壮美景色的领略,整套“空中体验”,莫不是为了得到认知。

法国科学作家弗拉马利翁撰写了两部经典科普著作《大众天文学》和《大众气象学》,后一本书正是得益于他本人的亲身气球飞天体验。1974年8月,他和新婚妻子在气球上过了一夜,“对于一名天文学家来说,难道还有比同妻子一起,一对情侣比翼双飞更自然的选择吗?”可见他对气球的痴迷。
但终究气球是新的事物,事故常有发生。

英国军人约翰·莫尼对飞天很入迷,他相信气球能在军事上派上用场。于是,1785年的一天,他独自坐上气球飞行。这场表演也吸引了当地媒体和许多观众。没想到,在空中气球出了事故,在大家都以为莫尼没机会生还时得救了,这时他已在海水里浸泡了5个多小时。因祸得福的莫尼此后真的将气球用在了军事上。

第一位女性飞天人是法国人索菲·布朗夏尔,她是职业飞天员,曾为拿破仑表演过气球升空。她还到意大利做过表演,在罗马,上升到1.2万英尺高空。不幸的是,1819年7月,因气球出故障,她在表演过程中去世,时年41岁。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1897年,几位探险家开始了“气球飞天奔赴北极点”的行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几十年后,人们才找到他们的遗体和资料,“安德烈在逝去之前,最后的目光是凝聚在他头上的一块气球织物上的,而这块缎料当时正在极地的风中飘拂。或许,在他最后的意识中,自己仍然是在飞天吧?”
安德烈的结局,绝不意味着气球飞天是一条死胡同。在1780年至1900年,一批接一批的男子和女士,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闯荡精神,让人类形成了自己有能力飞入天空的意识。气球,正如一位飞天人所说,“人类有飞的权利”。

作者表示,这本书从诸多气球飞天的史料和传闻出发,将真人实事和逸事传闻结合起来,以此种间接的方式传达出这一活动的精神,以达到带着读者去体验高空,那种身心灵的放松,精神上的振奋。

本书的英文书名是Falling Upwards,中文书名用了上了白居易的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可谓传神。本书译者暴永宁翻译了多部科普名作,如《从一到无穷大》。他还翻译了霍姆斯另一本收获无数好评的《好奇年代》。



一气球一世界

气球向最早的飞天人展现了自然的宏大面目,看到了大地的人文景观。气球早于飞机100多年出现。1837年,法国学者托马斯·卡莱尔在《法国大革命》一书里,便插进了气球的图像,并说:“美好的发明、向上的挺进——如此美丽!如此不服驾驭!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它就是希望本身。”自有人乘气球飞上天起,人们就开始思考,究竟能用气球做些什么。

1785年,意大利科学家卡瓦略编撰出第一份气球飞的研究性文献,《浮飞活动的历史和实践》,从科学和哲学两个层面思考了气球。

气球很快运用到军事上。“巴黎遭到了包围与阻截,失去了与外面整个世界的联系!然而,只凭着一只简简单单的气球,空中的区区一个气泡,巴黎便又恢复了同世界的沟通!”这是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描述的普法战争巴黎被围时发生的场景。1794年,法国军队在战争中启用了军事侦察气球,为法国胜利立下功劳。而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气球在侦察和获取情报上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1804年,两位科学家做了一次奔赴高空的科学飞天,他们测定了高层大气的空气成分和磁场强度。后来还曾飞到2万多英尺的高度。

19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格莱舍和考克斯韦尔一直都在为科学而飞天,他们想突破更高的高度。为此,还遇到了危险。画作《格莱舍在7英里高度上失去知觉》就是描绘当时的情景。

19世纪中后期,气球飞天的故事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文学大师狄更斯对气球也特别着迷,他多次观看气球升飞,还在他的作品中写过气球飞天。尽管很欣赏飞天员在气球上的镇静,但又对气球的安全性担心,他在《荒凉山庄》的开篇笔调阴沉的段落中写到气球,“恍如乘着飞球,吊在了白茫茫的云端”。可见他对气球的态度。

如果气球对狄更斯的影响是局部的,那么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几乎是“靠”气球而成功的。30岁之前,凡尔纳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自由撰稿人,直到1862年,他写了《气球上的五星期》一书,这部小说一改他过去的风格,这也是他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幻想小说,给他的事业带来了突破。

凡尔纳用气球打开了一个新奇世界的大门,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地理学、人类学、自然历史、地质学和气象学的各种知识,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点。
不止凡尔纳,许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了气球,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在国外》中,汤姆·索耶和他的同伴去欧洲游历,小说的主线,是他们乘坐一只热气球不断地出乱子,初版时猩红色封面上便印上气球。

有关气球的故事很多,作者的思路和写作笔法也很灵活,这本书不是按年代来写的。从一个气球开始,基本是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来写,在写一个地区时基本是按年代来写的。许多内容也交织在一起。不是编年史,有一个主线,横向铺开,有时又回溯一下,有时跳到另一个国家。

尽管欧美国家的人们热衷于气球,但每个国家对气球的重视和利用不尽相同,有许多有趣的原因在其中。每个气球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 END —
版  权  声  明

本文由“科普北京”原创,图片来源网络,欲转载请关注账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科技资讯 趣味科普 每周福利

一起带回家!


    关注 科普北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