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出GMAT,怪GMAT?

 

与其说GMAT阻碍了我们的MBA申请,不如说我们挡住了自己的机会。x0a—— By 詹叔...



James是上海BeBeyond的MBA培训师,与北京BeBeyond娟娟的春风细雨戳人于无形中不同的是,James一针见血只说实诚犀利的话,但其实又特别操心操肺。

BeBeyond史上

唯一一个收到锦旗的培训师

最近大家都在备考GMAT,关于考试,James有这些话要说。

一个前几年的学员说想申请MBA,但是各种纠结,跑来问我的建议。2年前,她参加了MBA Application Workshop,期间发现自己特别想创业,就毅然辞掉500强的工作去云南创业,读MBA的计划也搁浅。2年过去了,尽管创业项目进展不错,但是马上要30岁这个事实让她重拾MBA申请的念头。我们坐下来聊她读与不读的利弊。我发现对于她来说MBA与其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如说是一个长久的情结,各种理性的分析对她都没用。我说:“别纠结了。如果你能考出760的GMAT,就申请!考不出来,很自然就不用申请了”。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给了她一条出路,她很开心地回去了。

然而,对大多数申请人来说,GMAT不需要考到760。但是,GMAT这只拦路虎让很多申请人始终没有进入真正的MBA申请阶段,始终在申请门外徘徊。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在我辅导这十几年中,大家在GMAT备考中犯过的错。
那些备考的坑


先举个例子来说明很多人对GMAT的认识。我的一个学员决定读MBA是因为他的一个朋友在申请,告诉他GMAT不难,因为这个朋友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靠出750的成绩。我的学员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远好于他的朋友。于是,他随便看了看GMAT是个什么鬼就全裸上了考场,考了670。他觉得GMAT就那么回事,如果复习一下肯定能轻松拿下750。第二次630、第三次660。他很愤怒,觉得GMAC评分体系有bug,同时也不断地陷入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不合适GMAT这样的考试。

这个例子不是单独的案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像这个学员一样,从对GMAT的错误认识开始,他们就不断地犯错、栽跟头。

方法派
这类申请人上各大论坛收集各种GMAT高分的总结帖,加入不同的微信群聆听大神的分享。他们瞧不起中国申请人写的总结,会告诉你“中文的思维解读GMAT是考不到高分的关键”,并热心地告诉你有哪些国外论坛的讲解特别神、哪里可以得到免费的资料更新。有这样的人做小伙伴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因为他们不仅是GMAT备考大全,而且是无私的分享者。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大论坛和微信群讨论,很少有时间做题和分析对错题。这类申请人的另外一种表现是热衷于参加GMAT辅导培训。他们积极地调查各种培训机构、分析名师的特点,很清楚哪里有打折的培训。他们愉快地参加培训,每次听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就如获至宝,感觉自己拥有了秘密武器。当他们精疲力尽地从培训课回到家后,通常不会打开电脑开始做题。他们认为学习了GMAT的考试方法等同于做题,只要考前做几套模考题就搞定了。

“方法派”的申请人有一个通病。他们有一种深入髓骨的信念: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是,他们一直磨刀,几乎从来不砍柴,不会检验刀是否磨的足够锋利。 只是考前过一遍考试要点,用模考来检验备考水平,往往模考结果还不错。然而,真正的考试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痛心的。

一句话建议:赶紧砍柴,别磨刀了。

题海派
与“方法派”不同,这类申请人是真正的实战派。他们不纠结于什么是最好的方法,信奉实力是唯一真理。OG要刷几遍,刷完prep08,再做prep13/15,GWD是用来冲难题的。

我特别佩服这类申请人,他们特别有毅力。GMAT备考做题总是有反复,有时正确率很高,有时一错一大片,咋整?坚持!“你坚持,别人坚持不住,你就多了一份希望。”偶尔的放纵,会让他们懊悔几天,打鸡血之后继续发奋图强。坚持每天打卡,家里备考环境不好,就去图书馆或者附近学校的教室;前两天工作忙,没有完成目标,接下来几天就多看几个SC语法点、多看几篇阅读、多做多少逻辑。多做一道题,考试就可能多拿10分。

俗话说,天道酬勤。这话在GMAT考试上不一定灵验。我遇到过很多勤奋的申请人怎么都考不出满意的分数,导致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做题是非常重要的备考环节,但是仅仅做题并不能获得高分。首先,一定的基础是必须的。尽管GMAT分数不与英文词汇量成正比,但是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如果每次做题,单词都影响了对题目的理解,那么停下来加强词汇基础是有益和有效的做法。其次,GMAT考试与高考或考研英语完全不同,解和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想从700提升到730以上,正确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是关键。最后,很多“题海派”申请人更愿意花时间多做一道题,却不愿停下来分析和总结为什么做对和做错。实际上,分析和总结比单纯做题更有效,没有分析和总结的题海战术很有可能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一句话建议:战术上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压力趴
是的,是趴不是派。

很多申请人抱怨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好,每次模考都能妥妥地考到750以上,但是一上考场脑子就罢工了。紧张!出汗!耳鸣!胸闷!(感觉想某补肾广告)总之,考场的那个人和模考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好,就是不擅长考试,甚至高考失利也成为佐证。

这种面对压力就怂的状态从考试前一天就开始了,紧张到整夜都合不了眼。早上起来迷迷糊糊的,希望喝了几罐红牛后状态会转好。在考场上不断给自己暗示:时间够不够?连续几个题这么简单,是不是掉库了?好像进高分库了?这不是昨天看的机经题吗?一模一样!怎么还没遇到一道机经?......各种思绪如泉涌,就是无法集中精力做题,结果节奏全乱。

这样的心态在考砸后表现的更明显。有人懊恼为什么不早一个星期开始做综合练习,恼怒为什么最后两周的时间都放在看机经上;有人为复习GMAT占据了和家人欢聚的时间而自责不止;有人为多次请假备考,放弃升职加薪的机会而沮丧不已......

多数“压力趴”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好,但是我觉得心理素质不好并非主要原因。“如果你心理素质不好,遇到压力就紧张,那么为什么你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好工作?”实际上,多数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和挑战远比GMAT考试大很多,他们不仅没有怂反而越做越好。如果对比分析工作中和GMAT上遇到压力不同的心态和做法,会发现多数“压力趴”不仅没有做足准备,而且对考试结果有不切合实际的期待。他们总是期待“GMAT成为见证奇迹的时刻”。这些成熟的职场人面对GMAT时如此幼稚,一点也不奇怪。当我们面对陌生事物时,那些我们“装”出来的成熟一下子就露馅了。说明我们离训练有素还差很远。

一句话建议:停止给自己加戏吧。

计划派
这一类人严格上还不能算申请人,因为申请一直在他们的to-do list里,但是不在doing list上。读大学的时候,他们就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身边的同学报考了GMAT,但是他们忙着学生会活动和实习;工作最初两年,他们发现有很多东西可以学,每天都有进步,告诉自己第三年再考GMAT也来得及;第三年,为了得到可能的升职,工作要做的更好、社交要更广泛,OG在书柜里还要多躺一段时间;第四年,升职后的工作和之前差别很大,不是靠天赋就能做好的,尽管投入的努力比之前多很多,但是工作成绩却不如人意。找出了堆满灰尘的OG,但是怎么都没有心思啃下这本书。有点后悔为什么没有乘年轻、学习状态好的时候把GMAT拿下。

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心路历程。这种纠结的心态随着30岁的来临突然经历了一个高潮:再不申请就来不及了。可是,OG似乎比以前更厚了,烦心的事更多了。前面问我是否应该读MBA的学员就是因为即将面临30岁这个坎才纠结MBA这事。我用了“考出GMAT高分”的粗暴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我更希望她思考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MBA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都和MBA没有关系,更和GMAT没有半毛钱关系。为什么30岁会成为读MBA的触发点?为什么需要用100多万来实现大学时的一个执念?真的需要MBA来洗白高考失利的“耻辱”吗?没有MBA,就不能跳进好公司吗?

这些问题似乎都是无解的,因为不管心里多么质疑MBA,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让自己翻身的最好方式。今天又有一个学员来和我谈今年的申请,我狠狠地怼了她,“别和我说你有多么坚定地读MBA,考出一个像样的GMAT再谈别的。考不出,就问问自己为啥”。

一句话建议:你是真心最想要MBA吗?If yes, just do it.
一点建议
作为一个负责MBA申请的培训师,我不辅导学员的GMAT考试。但是,GMAT阻碍了不少学员做申请,他们被困在GMAT考试里不上不下。退,不甘心!进,无决心!

同时,我也看到很多坚持不懈啃下GMAT的学员。其中一个是每次鼓励学员我都会讲的故事,那是关于一个学员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5点半到办公室开始准备GMAT,直到9点钟开始工作。每天凌晨和她一起飙车的只有运猪的货车。两个月,她拿下GMAT;又两个月,她拿到了S16的offer。其实,她能做到这些,我一点都不吃惊。在参加workshop前的面谈中,她谈到几年前她得了忧郁症,辞职在家一年多。在她妈妈的鼓励下,她开始练习跑步,从走十几分钟就气喘吁吁到可以跑10分钟,从跑完1000米就整个人虚脱到参加全程马拉松。她凭着坚韧从忧郁症中走出来,找到一份银行的工作。还是这份坚韧,让她拿到MBA的入场券。

与其说GMAT阻碍了我们的MBA申请,不如说我们挡住了自己改变的机会。

相关阅读:

MBA,不是唯一的出路

BeBeyond提供一小时免费咨询

解决你关于MBA申请的各种问题

扫描二维码即可


MBA校友故事

  • 30岁的年纪,我来美国念MBA收获了什么?
  • 职场前半生,我在麦肯锡做了六年半高级口译
  • 三个打开我人生的问题
  • 他在投行,他还拍了部电影
  • 哈佛MBA/MPA|再来一次的勇气 |
  • MBA的匠心——做好“小生意”
  • 因为这样的人生,她拒了MIT



    关注 BeBeyondMBA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