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你低效学习的35节课》第3辑丨调动体系:刻意练习的体系构造方法

 

练习是一项高级的技术,它需要一个完善的行为体系去提高效率。...



你好,我是康育川。这是《彻底改变你低效学习的35节课》的第3辑:调动体系,刻意练习的体系构造。

我们经常会有这种体会:

在对一系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明明已经学会了书中的所有知识点,但依然无法形成有效思考,也不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比如,在第1辑摄入体系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解构型学习法和地图型学习法,理解它们各自的原理和特点。但在学习时这两种方法还是很难具体使用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仅仅是摄入和存储了知识,缺少了调动的“再处理环节”。

所以,在完成信息的摄入及存储之后,我们还需要提高对信息的调动能力。

< 体系构建 >

我们完成信息的输入和存储过程后,一旦发生无法实用的过程,马上会想到自己处于对知识理解的初级阶段,接下来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说到练习,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一万小时定律』。比如学习某个专业的现阶段处于初级水平,会认为自己只要练习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业的高手。因此,核心能力是坚持。

但并非如此,练习是一项高级的技术,它需要一个完善的行为体系去提高效率。

因此,我们先拆解体系构建的逻辑。

要构建一个可用的体系,所遵循的基本模型是【底层思维—多维信息—方法论】的基本模型。

这是一个多功能模型,它属于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连接模型,连接了信息、分析手段和操作方式,且有多维度的交互作用。

我们先用解构型学习法把它拆开,了解它的构造成分。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提高自控力,无论我们查资料、听讲座、寻求专家建议,我们得到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底层思维、多维信息、方法论。

1.底层思维:主题的架构以及组成架构的逻辑。比如自控力的架构是[选择理论+行为方式+意识分配+奖惩机制+理性评估](我随意搭建的,每个人的架构不一样)。

2.多维信息:和主题相关的海量信息。比如我们了解到自控力和我们的大脑的某个组成部分相关、意志力每天都有峰值、愧疚和自责等情绪会摧毁自控力等等信息;3.方法论:有关于主题的方法信息。比如,每一分钟深呼吸4次,每天练习20分钟,可以有效提高自控力。诸如此类。

在我们的基本学习过程中,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大多属于第二类(多维信息)。

我们摄取海量信息,然后由于我们获得了浩瀚的信息,所以会非常笃定地坚信一些我们选择相信的信息,接着乱干一气。

还有当我们听别人分享的经验时,他们分享的大多也是第二部分的知识,用海量的相关信息砸晕你,显得自己很博学。

但诡谲的是,我们所认为的干货大多都是第三类(方法论)。

也就是我们更倾向于喜欢别人直接告诉我们具体怎么操作,但一旦我们摄取了这些信息,很容易造成一种自己懂得这件事如何做的错觉,一旦做不成,会归因为自己缺少执行力,或者自己没有完全按照方法去做。

这种错觉会为方法论的效力开脱,但实际上方法论没有那么高的效力,即使你有执行力,也未必能做成事,除非你以方法论为核心,构建了一套系统。

实际上,我们忽略的【底层思维】是我们思维进阶最核心的东西。

我们看信息摄入的往往是表象的东西,底层思维的作用是发现冰山之下的构造方式,进而全面地构建我们对知识的完整认知。基于我们认知的底气,再反馈到我们的执行层面。

但真正要做到学以致用,需要对这三部分的知识进行全面摄入,并构建练习体系。

< 构建方法 >

一套体系的组建需要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构成闭环。这个闭环是指具备『行动—反馈优化』的进阶道路;

第二,『步骤—底层思维』之间应该有尽可能多的重合点(步骤指我们的执行过程)。

我们在做一件事时,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成本,还有精力成本,在高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估算成本带来的效益值。

只要重合点足够多,且优化执行耗时的权重比,效益值就会足够大。

所以如果我们的选择做一件事,需要让这件事的效益最大化。

比如我们打算做事件A,提高能力1、2、3...都需要做A,那A就应该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我们把做事解构为三个层面,要做的事件、需要提升的能力、所采用的方法。事件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能力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方法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做某件事,这件事会提升多个能力,这条路看似很通畅,但这条路我们往往走不通。

因为我们在做事时往往不会理性思考,出于对自我盲目的自信,我们会进行自我欺骗——自己说服自己,故意减少成本值或增加收益值,以自我欺骗做事件A是理智行为。

这种思考往往是不理智的,只是让自己认同自我选择的一种心理活动。

比如,我们在做作业(事件A)与打游戏(事件B)中做选择,我们往往会低估做作业的收益,夸大打游戏的收益,从而选择去打游戏。事实上,这个选择不是一种冲动,而是我们经过思考的抉择。

出于这个原因,我们需要重新规划一个可用的思路,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进行推理:

我们想要提高能力1,所以拆解提高能力1的方法,有方法1-a,1-b,1-c...

在行动时,思考事件A与1-a、1-b、1-c等等之间的联系点,进行筛选以及想办法优化事件A的做法,在做A时用a、b、c其中的某种方法做。

这样,便可以在做事件A时提升能力1。

之后再循环这个过程,拆解能力2、3...

也就是:

我们以提高能力1为核心目的,用解构法解构能力1,并思考事件A的过程中和能力1解构出来的方法的交集,想办法优化事件A的操作步骤,在做事件A时尽可能的提高能力1。

再循环这个过程,解构能力2、3...

这样,便搭建好了一个效益最高的可执行体系。

< 体系举例 >

比如我们要总结一套记读书笔记的体系。

如之上的方法所说,此时记读书笔记为事件A,我们先想想有哪些能力的提高与记录读书笔记相关。

能力1.记忆力;

能力2.思考力;

能力3.想象力。

... ...

从能力1(记忆力)的提高来说,我们在第2辑中提到的方法有:

a.关联化(让知识和多个主题联系);

b.主题化(明确知识的类别,识别它说的核心主题);

c.架构化(了解知识的组成结构);

d.具象化(让知识具体并可视)。

落实到记读书笔记,结合方法b,首先要知道这本书说的主题属于什么类别,以便归类。

因此在做事件A(记笔记)时,我们需要做好知识标签,搭建知识框架。

结合方法c,不能什么都记,不然没有结构。

因此,我们在接触信息时要筛选,在第一步搭好最初自己已知的框架之后,再从书里摄入的框架融合到自己原本的框架之中,成为自己的知识框架。

不一一分析a、d...方法类同。

再结合能力2、3...我们便可以整理一套自己的笔记体系(最简洁高效的记笔记的方法我会在之后的进阶课中详解)。

在这个体系成型之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测试,在根据测试效果或我们新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

我们看待事物,由于认知层次不够高,往往只会看表面。

比如之前提到的自控力,如果在网上搜,会搜到一大堆看上去似乎有效的方法论。但往往只是看上去有道理,自己却用不了几天。

于是我们反思,归结到自己的意志力不够,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但最核心的原因是:我们只看到了执行方法,而看不到底层思维。

也就是我们往往由于认知层次过低,看不到方法的由来。

但我们知道,之所以存在方法论,是因为有底层思维的支撑。而忽略了底层思维,方法论就成了无名之师,因为没有透彻理解,往往起不了作用。

< 刻意练习 >

1.选一个主题,搭建一套体系。

2.融合前3辑的内容,构建一套完整的学习框架(此为读书公会会员的作业,做完请提交至【读书公会】)。

3.思考体系构建模型的构造方式,简要说明该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 要点总结 >

1. 调动体系的核心是刻意练习。

2. 练习方式需要体系化,体系化的构建模型是【底层思维—多维信息—方法论】。

3. 底层思维是体系构建模型的核心,但真正进行高效练习,需要结合模型的另两个要素。

4. 执行步骤的优化逻辑是拆解事件、拆解出能力的提升方法,进行双向匹配。

5. 体系需要根据实用性和具体需求进行不断迭代,达到最优效果。

6. 认知等级决定看到表象还是冰山之下。真正的决定性的东西,往往是表象背后的东西。这也是我们重视思维的原因。

本期课程是《彻底改变你低效学习的35节课》第3辑,查看全部课程目录请点击:彻底改变你低效学习的35节课

基础课为免费课程,进阶课与压轴课为付费课程。

往期课程

第1辑丨摄入体系:整体学习法与解构学习法

第2辑丨存储体系:信息的安置方式
长按扫描加入读书公会


    关注 康育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