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头条|明孝陵入选世界遗产15年,文旅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十五年后申遗时代,如何让明孝陵变得更美?...

7月3日,“南京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研讨会” 在南京钟山风景区召开。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晓林出席会议。

▲2003年,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


为什么明孝陵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呢?

“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哟,且听我细细道来。



巍巍宝城明楼,历经数百年沧桑。

首先,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而独创新规,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的“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



其二,明孝陵具有宏大有序的布局、神秘完善的风水环境、蜿蜒曲折的神道、和谐完备的排水体系、典范意义的建筑风格和技艺,构成了一项创造性的皇家陵寝工程的杰作。


文臣、武将石翁仲

以明孝陵神道为例,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建筑与地形的完美结合,依山势走向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分为石像路和翁仲路两大段。第一段排列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12对大型石兽,第二段排列石翁仲文臣3对、武将3对。石望柱通常置于神道之首,明孝陵却将其置于两段神道中间,独树一帜。

神道为何曲折?一说为避让位于梅花山的孙权墓,朱元璋认为“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一说孝陵主体建筑呈“北斗七星”布局,寓意“魂归北斗“”天人合一”。
sdfd

概而言之,明孝陵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文化成就和工程成就。



15年来,为了让咱们的“明清皇家第一陵”重绽光彩,文化文物部门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说来话长,近年来,文化文物部门在明孝陵保护管理、文化研究、景观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真心要为他们点个赞!



明孝陵开始修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进行了东井亭、神帛炉、内红门、棂星门、明楼、四方城、大金门等重要建筑本体的修缮



目前,明孝陵景区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已实现360度全覆盖,目前正在推进明孝陵“国家级遗产监测体系”建设。这套神通广大的监测体系,能够24小时对明孝陵进行数据监测,并通过测算游客量、监控地面沉降等方式,让明孝陵始终保持“健康”运转。



那咱们明孝陵又是怎样主动适应文旅融合趋势,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呢?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明孝陵深挖文化内涵,讲好景区故事,开展丰富多样的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收入增长明显,运营管理有序,国有资产盘活,经营业态优化,市场效益向好。





为更好收集、整理、展示明孝陵相关史料、宣传明孝陵、开展文化交流,2009年新建明孝陵博物馆。不仅研究成果斐然,更成了游客近距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遗产魅力的窗口和平台。



自明孝陵申遗以来,每年6到7月,钟山景区均以举办明文化活动月或活动周的形式,纪念与宣传明孝陵成功申遗。以艺术展演、文化展览、歌舞活动、学术研讨、市民参观等丰富内容,推广传播明孝陵。今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会同南京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委举办“牵手世遗,文旅融合”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



这很有穿越感的一幕,是上周末在明孝陵举行的“明代武士巡游”表演活动,演员们身穿明鱼鳞铠、铁浮屠、布面甲、曳撒、飞鱼服等明朝将领服饰,完美再现“孝陵卫”的飒爽英姿。

此外,还有“世遗孝陵、水乡周庄”摄影作品联展,“回眸明孝陵申遗成功十五年”图片展,“文化苦旅悠游一日——明孝陵深度文化行走”活动,“守望历史——触摸家门口的世界遗产”等精彩活动……生动宣传江苏文化,展示南京文脉。
本期编辑:扬扬


    关注 精彩江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